彼得后書第一章
彼后 1:1> 彼得后書所處理的問題,與前書的大有不同……
1:1 彼得前書寫于羅馬皇帝尼祿對基督徒進行大逼迫之前;彼得后書則寫于兩三年后逼迫加劇的時候,即約公元 66 至 68 年間。前書安慰鼓勵苦難中的信徒,后書則集中處理教會的內部問題,尤其是關于假教師的問題。假教師導致許多人懷疑信仰,并離開基督教。彼得后書抵擋這些假教師的異端邪說,揭露他們的不良動機,并重新強調基督教的真理──圣經的權威、信心的根基和基督的再來?!?BR>
彼后 1:2> 認識神太花時間了,神的恩惠明是白白賜給我們的嘛……
1:2 許多信徒希望得到更多從神而來的恩惠和平安,卻不愿意付出一點點力量,不藉著讀經和祈禱去認識神。事實上,要享受神白白賜給我們的福氣,我們就要對神和主耶穌有所認識?!?BR>
彼后 1:3-4> 我心渴想神,“與神的性情有分”──我真的可以?
1:3-4 成長的力量不是來自我們自己的,乃是來自神的。我們根本沒有能力活出真實敬虔的生活,神就讓我們“得與神的性情有分”,使我們能脫離罪惡,為祂而活。我們重生時,神藉著圣靈加給我們力量,去過有道德圣潔的生活(參約 3:6 ; 14:17-23 ;林后 5:21 ;彼前 1:22-23 )?!?BR>
彼后 1:5-9> 有了信心,又要加上德行,又要加上……哇,這許多,我哪有能力做好?
1:5-9 “信心”不但是相信某些客觀事情,更是有所行動,在基督徒的品性中成長,過有道德和自覺的生活,否則信心就會死去(參雅 2:14-17 )。彼得列出許多表明信心的行動:要更多認識神、恒切忍耐、遵行神的旨意、愛別人等等。這些品行并非與生俱來的,乃是要努力操練才可得的;不是只具其一就行了,乃是每一樣都必須在信徒生命中不斷表現出來;也不是先有一樣,再去開始另一樣,乃是要同步追求。神賜給我們能力,也賜給我們學習和成長的責任;故此,對于這個信心成長的過程,我們無須驚訝,也不應拒絕接受?!?BR>
彼后 1:6> 行為在信仰里可真不重要,不是嗎?
1:6 假教師說不用“節制”,因為行為并不能對信徒有任何幫助( 2:19 )。雖然我們并非靠行為得救,但我們若以為行為毫不重要,就大錯特錯了。我們蒙拯救而有基督的樣式,才可以服事別人。神期望我們活得像祂,因此要求我們努力操練。當我們順從圣靈引導,就可以有所節制,這不單是指飲食方面,也包括性情方面?!?BR>
彼后 1:9> 我罪已蒙赦免!我已得救!──你怎么知道?
1:9 我們的信心一定要超越我們所相信的,成為我們生活的動力,帶來美德和靈命的成熟。好行為不是救恩的先決條件,卻是救恩的必然結果。若有人宣稱自己已經得救,但在行為上仍沒有任何改變的話,那么,他還沒有真正了解這信仰,也不知道神為他所做的事?!?BR>
彼后 1:10> 信主、愛主的人的表現,如果只在口上,沒有殷勤……
1:10 有些信徒聽了假教師的話,以為救恩并不是基于好行為,他們就可以任意妄為了。彼得在此提醒信徒,真正屬于主的人會從他的行為上得到證明。若你不努力去發展為主而活的特質( 1:5-7 ),你就還不是屬于祂的;若你是屬主的,你的行為也支持你所說的──是神所揀選、蒙恩召的,你就不會被假教師或迷惑人的罪牽引離開真道?!?BR>
彼后 1:12-15> 雖曉得,仍要堅固──其實我曉得了多少?我又堅固了多少?
1:12-15 出色的運動教練必定會經常檢察隊員的基本動作;優秀的運動員也會經常練習基本功。我們的屬靈生命也一樣,即使認識了深邃的真理,也不能忽略信仰的基礎。我們要每天思想信心的根基和自己當初是如何信主的。對于基督徒生命的基要真理,不要感到沉悶和不耐煩,反而要像運動員那樣,盡管運動技巧已精湛純熟,但仍然不斷地練習基本功?!?BR>
彼后 1:13-14> 對于自己的死,彼得竟欣然面對;若是我……
1:13-14 很多年前,耶穌已經幫助彼得面對將來的殉道(參約 21:18-19 ),現在彼得知道自己快要離世了。彼得約于公元 68 年殉道。傳統認為他是被倒釘十字架而死的,這是他自己提出的要求,因為他認為自己不配與主耶穌的死法相同?!?BR>
彼后 1:16-18> 這里描述的事情好熟悉的──
1:16-18 這里彼得是指耶穌登山變像的事。那時,主向彼得、雅各和約翰顯示祂的圣者身分(參太 17:1-8 ;可 9:2-8 ;路 9:28-36 )?!?BR>
彼后 1:16-21> 預言從來不是出于人的!但,明明是從人口里所說出的……
1:16-21 這段經文是論到圣經是圣靈默示的主要經文。彼得證實舊約先知所寫的是神的信息。他將自己和其他使徒歸入同一類,因為他們也同樣宣講神的真理。圣經所記載的并不是神話故事或人生哲學,而是神親自說的話,由人寫出來讓其他人知道。彼得強調他的權威──親眼的見證和圣靈默示的圣經──他就以此來抵擋假教師。凡跟使徒和圣經的教導相沖突的教訓,都不是從神而來的?!?BR>
彼后 1:19> 晨星何時現?
1:19 基督就是“晨星”(參路 1:78 ;啟 2:28 ; 22:16 ),祂再來時,會發出榮光,完完全全地彰顯出祂的榮耀?,F在,我們有圣經如同明燈,也有圣靈向我們解明圣經,引導我們尋找真理?!?BR>
彼后 1:20-21> 人受感動寫神的話,作者豈不是如木偶一般?
1:20-21 “人被圣靈感動,說出神的話來”,是指圣經上所寫的并非先知們自己的創作或對事物的解說,乃是神感動作者寫出的話,所以他們的信息是真確可靠的。神運用每個作者的才干、教育和文化背景;祂并沒有把他們看成無思想的木偶,而是與他們合作,使祂的信息通過作者的文字忠實地表達出來。 ──《靈修版圣經注釋》
彼得后書第一章
生命的戰歌(一 1 ~ 11 )
基督徒的生命本身就是一個戰場。我們的仇敵就是情欲,我們該怎樣裝備自己,以致能夠擁有生命的豐盛和得勝的把握呢?
?。疇帒鸬幕A( 1 ~ 4 ):“認識神”是生命的基礎和爭戰的動力。因認識基督的“義”、“榮耀和美德”,我們就得“寶貴的信仰”和“一切關乎生命(得救)和虔敬(成圣)的事”。這些是我們生命中所需要的“恩惠和平安”。我們有了生命成長的應許(或目標),得以脫離敗壞(身心靈和人際關系腐朽的痛苦),并且“得與神的性情有分”,滿有豐盛的人格?!?BR>
?。疇帒鸬难b備( 5 ~ 7 ):與情欲爭戰,不能靠外在的裝備,要靠內在人格的培育;故此,彼得說,生命要結出果子來,就是信心、德行、知識、節制、忍耐、虔敬和愛的性情。由于基督徒已有了新生命,這些性情的質素已蘊含在我們的里面了,問題是我們有否“殷勤”的態度,竭盡所能地把這些質素發揮出來?!?BR>
?。疇帒鹱鄤P( 8 ~ 11 ):若果基督徒“殷勤”地裝備自己的生命,堅守神的“揀選和恩召”,就不容易“失腳”,而能滿有果子和“豐豐富富”地進入神永遠的國?!?BR>
默想 你是否“殷勤”地裝備自己的生命呢?
殉道者的情懷(一 12 ~ 21 )
?。摀?12 ~ 15 ):彼得對受書人有一份很濃厚的感情,以致在以下兩種情況下,他的感情仍能透徹地表達出來:
1. 受書人對彼得所講的一套已是耳熟能詳,甚或已在實行之中;但是由于愛的緣故,他仍苦口婆心地循循善誘?!?BR>
2. 彼得快要為主殉道,但在頃刻生命轉離之間,仍是念念不忘信徒們的需要,以死別之情作語重心長的勸導?!?BR>
?。娮C( 16 ~ 18 ):彼得在此回憶起主耶穌曾在山上變像的情景(參路九 28 ~ 36 )。他以親身的經歷來見證主耶穌的尊榮和祂真確的教訓?!?BR>
?。∽C( 19 ~ 21 ):彼得以“燈”和“晨星”來比喻舊約先知的預言,就像在黑暗中給人照明,有引導的作用。預言能夠使人內心存有溫暖的盼望?!疤彀l亮”是指主再來的時候所帶來的大光明。在主未來之先,圣靈已感動了眾先知記下主再來的預言,給活在黑暗世代中的人一種光明的引導和盼望。這既是圣靈的默示,解經的人便不能用私意來解說?!?BR>
默想 今天屬靈的長輩對你的勸勉、提醒和見證,你能接納多少呢?你對圣經的教導和預言,又能相信多少呢?有否影響你的生活態度?
祈禱 感謝天父,藉祂自己的話語和仆人,成為我隨時隨地的提醒。 ──《新舊約輔讀》
彼得后書第一章
1:1-2 問安
1 “義”:在此尤指神公義不偏私的性情?!?BR>
“同得 ...... 信心”:表明讀者與作者地位平等,都從神那里領受了一樣寶貴的信仰?!?BR>
1:3-21 真知識的性質
3-11 增進真知識的基礎和途徑
基督徒是蒙神呼召、揀選的族類( 3 下,參彼前 1:15; 2:9 ),既脫離敗壞,領受了神的生命,分享神的本性
?。?4 下), 就當憑著神所賜的諸般恩典( 3 上),在多方面殷勤追求( 5-7 ),如此就能在真知識 有所長進( 8, 參 2,3 ),不致心智 瞎眼、近視( 8-9 ), 且能信仰堅定,靈命豐富了( 10-11 )?!?BR>
5-7 “加上”:原文此字有“慷慨付出,鼎力合作”的含意?!?BR>
“愛眾人的心”:原文為單字,指舍己無私的大愛。(見約 3:16; 林前 13; 約一 3:16 等)
9 “忘了 ...... 潔凈”:基督徒如不努力長進,就是故意忘記他信主時舊罪已獲赦,應開始新生?!?BR>
10 “使你們 ...... 堅定不移”:揀選和呼召雖來自神 ( 3 ), 但信徒有責任藉好行為和靈性的長進證明神呼召的真實;如此才不致最終失落,反能豐盛地有分于主耶穌將來永遠的國度。(參路 12:47-48; 林前 3:10-15 )
12-21 真知識的憑據
12-15 真知識值得重覆提醒
13 “這帳棚”:比喻會朽壞的,短暫寄居在世的肉身。(參林前 5:1 )
14 “正如 ...... 指示我的”:有關彼得會為主殉道的預言,見約 21:18-19 ?!?BR>
15 “去世”:這字原指“離開”,于路 9:31 曾用來形容耶穌的“去世”?!?BR>
16-18 彼得個人經歷的憑據
耶穌登山變像時的榮耀,足可證明祂神圣的身分和祂榮耀再來(“降臨”)的必然性,表明上述( 3-11 )話語的真確?!?BR>
16 “威榮”、“榮光”;
17 “聲音”:見串 18 。彼得對“主再來”的強調,參 3:3-4 ?!?BR>
19-21 舊約先知預言的憑據
19 “我們并有 ...... 的預言”:或可譯作“先知的預言,給我們愈
加確實了”?!?BR>
舊約對耶穌的預言如燈燃亮昏暗混濁的世界,信徒應鄭重留心圣經的這些教訓,直到現今世界結束(“天發亮”),耶穌再來、叫信徒內心振奮之時(“晨星 ...... 的時候”)?!?
彼得后書第一章
開創新風氣的人(一 1 )
對新約稍有了解的信徒,對本書開卷語所說微妙的關系,無不感到有‘美極了’的情懷。彼得寫信給那些‘同得一樣寶貴信心的人’──而他也自稱為西門彼得。這些人到底是誰呢?這問題只有一個答案:這些人就是與上帝的選民猶太人相對的外邦人。這些人以前毫無身分,現在竟成了上帝的子民(彼前二 10 );這些人以前是外人,在以色列國民以外的局外人,一度曾是遠離上帝的,現在卻得與上帝親近(弗二 11-13 )?!?BR>
彼得的手法很生動,他的用字在人心中不期然的產生回響,‘同得一樣寶貴信心’,希臘字是 isotimos; isos 有同等的意思,而 time[ 是 尊榮 的意思。這字特別用在那些在異鄉能與當地土著同享公民開創新風氣的人權利的人。比方,約瑟夫說在安提阿的猶太人被賜 isotimoi 的身份,能使馬其頓人及居住該地的希臘人 同享同等的尊榮及權利 。彼得寫信給那一度曾遭人白眼的外邦人,現在卻能與猶太人,甚至與使徒同享上帝國子民的權利?!?BR>
這賜給外邦人的權利一事,有兩點重要的真理必須加以仔細的思考:
?。祝┻@全是上帝所 賜 的:他們并不能賺取上帝的恩典;一切都不是人為的,好像抽簽得賞一般。換言之,他們所擁有新國民的權利全都是上帝的恩典?!?BR>
?。ㄒ遥┻@一切事的成就都是透過救主耶穌基督之義,因為上帝并不徇情面;上帝的恩典是毫不徇私的賜給世上所有的國家?!?BR>
這一切與彼得的另一個名字西門又有什么關系呢?在新約中他通常被稱為彼得;但有時他卻稱為西門,其實這是在耶穌還沒有稱他為磯法或彼得以前的名字(約一 41-42 );除了這里以外,全本新約只有另外一處圣經稱他為西門。(使徒行傳十五章記載耶路撒冷教會會議的議決:教會的門應向外邦人敞開。當時雅各說:‘方才西門述說上帝當初怎樣眷顧外邦人,從他們中間選取百姓歸于自己的名下?!ㄍ绞?14 )在這封信的開卷語里,彼得自稱西門,寫信給那些同得一樣寶貴信心的外邦人,西門這名字只在教會決定將門戶向外邦人大開,使外邦人能同蒙神恩的場合中被使用;而這又是除本段經文以外,西門這名字唯一被用的另一個實例?!?BR>
西門這名字再一次提醒收信的人──彼得是一位開創新風尚的人物。他向外邦百夫長哥尼流開福音之門(徒十);因為西門權力的影響之故,耶路撒冷教會會議才有向外邦人大開門戶的決定?!?BR>
榮耀的事奉(一 1 )(續)
彼得稱自己是耶穌基督的 仆人 ,‘仆人’一詞的希臘文是 doulos ,有 奴隸 的意思。這或許有點古怪,因為這是一個很低下的名號,但,這位偉大的人物竟將這低下的名號看為最尊貴的。身為以色列人的偉大領袖及傳律法的摩西,被稱為上帝的 doulos (申卅四 5 ;詩一 O 五 26 ;瑪四 4 )。偉大的將帥約書亞被稱為是上帝的 doulos (書廿四 29 )。最偉大的君王大是上帝的 doulos (撒下三 18 ;詩七十八 70 )。在新約里,保羅是耶穌基督的仆人(羅一 1 ;腓一 1 ;多一 1 ),連雅各(雅一 1 ),猶大(猶一 1 )都樂意用這名號自稱。在舊約里面,先知被稱為上帝的 douloi (摩三 7 ;賽二十 3 )。在新約里面,基督徒也經常被稱為基督的仆人(徒二 18 ;林前七 22 ;弗六 6 ;西四 12 ;提后二 24 )。這名號的意義極為深長??!
?。ㄒ唬┓Q基督徒是上帝的 doulos 是表明他是絕對地屬于上帝所有。在古代的世界里,一位奴隸主擁有奴隸正好像他擁有一件工具一樣。一個工人可以辭工,另事新的主人;但一個奴隸卻沒有這樣的權利?;酵揭踩绱私^對地屬于上帝?!?BR>
?。ǘ┓Q基督徒是上帝的 doulos 是表明他應絕對聽憑上帝的使喚。在古代的世界里,主人可以任意地對待其奴隸;主人甚至操其奴隸的生死之權?;酵皆贈]有屬于自己的權利,因為他一切的權利已經完全獻給了上帝?!?BR>
?。ㄈ┓Q基督徒為 doulos 是表明他應絕對地順服上帝。對奴隸來說,主人的吩咐就是他唯一的律法;在任何的景遇里,基督徒只應說:‘主??!你要我怎樣行呢?’上帝的命令是基督徒唯一的法則?!?BR>
?。ㄋ模┓Q基督徒為 doulos 是表示他應不斷地服事上帝,在古代的世界里,奴隸并沒有屬于自己的時間,沒有假日,更沒有閑暇逸樂的時刻。所有的時間都是屬于主人的,基督徒絕不能有意或無意地將生命分為屬上帝的,及屬自己的部分?;酵綉撁繒r每刻都事奉上帝?!?BR>
還有一點要注意的,就是彼得談及 上帝和救主耶穌基督 的義。欽定本的譯文是‘上帝和救主耶穌基督’,這譯文很明顯是指兩個不同的個體,即上帝及耶穌。而摩法特及標準修定本則按希臘文直譯為‘上帝,救主耶穌基督’,這譯文很明顯的只指一個個體。這譯文最奇特的地方就是稱耶穌為上帝,這是新約中罕有的現象。這相似的語句可從多馬的呼喊:‘我的主,我的上帝’可見一斑(約二十 28 )。這不是要我們爭辯,更不是神學上的問題;對彼得及多馬來說,稱耶穌為上帝并不是神學問題,而是內心極度敬奉的自然流露。他們覺得世間的字眼無一能充份表達他們所認識的主的偉大?!?BR>
寶貴的知識(一 2 )
彼得用很不尋常的手法來表達這一個思想,即恩惠和平安是藉 認識 上帝和主耶穌基督而來的。他是否將基督徒經驗的獲得完全建基于知識呢?首先讓我們來思想一下他所用知識( epigno{sis )一詞的義意,這希臘字有兩方面的意思:
?。祝?增長 中的知識的意思:知識一詞的希臘字通常是 gno{sis ,但在這段經文中,卻在 gno{sis 前面加上了一個前置詞 epi ,而這前置詞有‘向’,或‘沿這方向’的意思;因此 epigno{sis 便有‘沿其欲求知的方向不斷邁進’的意思。恩惠與平安因人愈多認識主耶穌而多多加給他。曾有人如此說:‘基督徒能愈多禮會耶穌基督的意義,他們便愈能禮會恩典的意義,平安的經歷?!?BR>
?。ㄒ遥?Epigno{sis 也有另外一個意思:在希臘文里,這字有‘完全的知識’的意思。比方說蒲魯他克曾用此字表示對音樂的專門知識,與業余者對音樂的普通知識相對。所以,這里的意思是:認識主耶穌是‘生命中最重要的知識?!渌闹R可能令我們學到新的技巧,新的了解,新的才能,但‘認識耶穌’卻是一切知識之母,只有這知識才能帶來人心所渴望的恩典與平安?!?BR>
再者,彼得又采用一切異教徒所常用的字眼,但卻注以新的意義。當彼得寫這封書信的時候,‘知識’是異教所常用的術語。以下只舉一例說明這情形:希臘人對 智慧 ( sophia )的定義是:通曉人間及天上之事。尋求上帝的希臘人以下列兩種方法來獲此知識?!?BR>
?。祝┙逭軐W的思維:他們欲純以人類之思想來達到上帝那里,這方面有明顯欠妥之處。比方說,上帝是無限的,人類的思想是有限;有限的頭腦絕不能完全了解那無限的上帝。很久以前,瑣法( Zophar )曾如此問道:‘你考察,就能測透上帝么?’(伯十一 7 )。假如人能認識上帝的話,這絕不是出于人的頭腦,乃是基于上帝樂意顯示祂給我們認識。再者,假如宗教是基于哲學的思維,那么,信者必然寥寥無幾,因為并非人人皆是哲學家。這并不是彼得對 知識 的了解?!?BR>
?。ㄒ遥┙濉烊撕弦弧纳衩亟涷?: 這是神秘宗教所提供的方法,這都是與受苦有關的;即某位神受苦,受死,又復活的戲劇化的故事。參加此等宗教的人則被授以此故事內在的神怭意義,再加上長時間的禁食,禁欲,及心理上的準備等,以上都在準備過程中不可少的儀式。在正式的儀式之中,一切的進行都配以禮拜儀式,富挑逗性的音樂,燈光控制及燃點香料。這一切的做法,都是為了使加入此宗教的人士,在參與這些儀式的過程中,能獲得與這位受苦,受死,復活及得勝的神合一的經驗。因為并非每一個人都有此種神秘經驗的條件。再者,此種神秘經驗并不持久,只是倏忽即逝,這經驗可能會留下一些殘余的效果,但這不一定是一種持久不變的經驗。換言之,神秘的經驗只是少數人的特權而已?!?BR>
?。ū┻@認識耶穌基督的知識不由哲學思維、神秘經驗而得,又由何處得呢?在新約里面,‘知識’一詞皆以‘個人的知識’為特色,保羅并不是說:‘我知我 所 信的是什么;’他乃是說:‘我知我 所信的是誰 ?!ㄌ岷笠?12 )基督徒對耶穌應有個人的了解;這了解應每日更新,以達更親摯的關系?!?BR>
當彼得談及恩惠平安要因認識上帝和主耶穌基督而來的時候,他并不是將宗教理智化;他乃是說基督教所看重的乃是基督徒與耶穌基督間那不斷更新的個人關系?!?BR>
耶穌基督所賦于人類的福澤(一 3-7 )
在第三及第四節的經文里,耶穌基督的畫像竟是那么清晰地被描繪出來?!?BR>
?。ㄒ唬┑k是滿有 能力的基督 :在祂里面的能力是永不會破滅的。在今日的世界里,生命的悲劇何止千萬,但,其中一項卻特別令人捶胸哀嘆,即愛心受挫折;因愛心不能外彰而束手無策,眼巴巴地看自己所親愛的又遭受無情的災難。但是基督的愛卻由其大能大力所推動,故永不會失敗,基督的愛永不止息?!?BR>
?。ǘ┑k是 慷慨寬大的基督 :祂將一切關乎生命的敬虔或宗教的事都賜給我們。彼得所用宗教一詞的希臘字是 eusebeia ,意思是指 實用的宗教 。彼得乃是說:基督不單將生命的真諦告訴了我們,更賜下力量使我們活出生命的真意義。祂賜給我們這實用的宗教,這也就是宗教在生活中的實踐,目的并不要我們離獨居,而是要我們過入世而又得勝的生活?!?BR>
?。ㄈ┑k是 賜寶貴應許的基督 :這并非說祂只賜下寶貴的應許,便完事了;祂更兌現祂所賜的應許。保羅曾用其另一個說法來表達與此相同的觀點,他說:上帝所有的應許,在基督里都是是的(林后一 20 )。這些話的意思乃是:耶穌對祂所作的應許說:‘應驗吧!’祂是毫無保留的許下承諾。有人曾經如此說──當我們信了耶穌基督以后,每逢讀圣經遇到一些應許說:‘無論何人……’我們可以立刻說:‘我有權利要求兌現這應許?!?BR>
?。ㄋ模┑k是我們所 憑藉脫離世界敗壞的基督 :彼得要面對從反律法主義者而來的挑戰,他們利用上帝的恩典作犯罪的藉口。他們說上帝恩浩蕩足可遮蓋一切的罪;因此,犯罪是無傷大雅之事,因為基督的恩典會給我們贖罪。任何人若有這種心思的話,也就是說,他很 想去 犯罪。但,耶穌基督卻能幫助我們勝過從世界情欲而來的誘惑,且藉其同在與能力潔凈我們。只要我們住在世上一天,罪的誘惑總是強有力地吸引我們。但在基督的面前,我們就擁有對抗誘惑的盾牌?!?BR>
?。ㄎ澹┑k是使我們能 有份于上帝性情的基督 。彼得在這里又采用了異教思想家所熟知的字眼。他們經常要分享上帝的性情,但有一點差異是必須謹記的──異教思想家相信人能有份于上帝的性情,就是基于他是人的緣故。世人應按其內在已有的上帝性而行。但,論點的錯誤乃是:生命的實況與之相沖突。環顧四周,到處充滿艱澀,仇恨,情欲,罪行;道德的淪落,無可救藥。而基督教卻主張人 可分享 上帝的性情,這一方面是表明人有這種分享上帝性情的可能,但,另一方面卻沒有限制其無限的潛質。耶穌說:‘我來了,是要叫羊得生命,并且得的更豐盛?!s十 10 )某位古教父曾如此說:‘祂成為人,為要使我們成為祂的樣式?!死锩嬗蟹窒砩系坌郧榈臐撡|,這潛質只有在耶穌基督里才獲得體驗?!?BR>
生活的裝備(一 3-7 )(續)
彼得勸勉我們應多多努力,以某些偉大的品行美德來裝備自己?!b備’一詞的希臘字是 epichore{gein (譯者注:和合本并無譯出‘裝備’一詞),這詞在十一節中又出現,謂信徒得 充份 的裝傭,得以進入上帝永遠的國?!?BR>
這是眾多帶有圖畫般背景希臘字之一。此字的動詞 epichore{gein 是由名詞 Chore{gos 而來,是指 詩班的領導者 。希臘,特別是雅典出了多位著名的劇作家,如艾斯區羅( Aeschylus ),沙孚克里( Sophocles ),及歐里披蒂( Euripides )等,他們的作品震古爍今,時至今日,人們仍然視之為人類文化的珍貴遺產。這些劇作需有大型詩班才可演出,故此所需開支極龐大。在古代雅典,有許多熱衷戲劇的人士便自動集資以招募,維系,訓練及裝備這些詩班員。在某些宗教節日里,負責人便安排演出某戲劇。比方,狄奧尼西亞城( Dionysia )有計劃推出三個悲劇,五個喜劇及五個祭酒上帝的合唱劇,這些劇皆須詩班合唱,故須找贊助人資助詩班的費用;當時約需三千值得拉馬( drachmae )(幣值名詞)。這些因有愛其城鎮,自愿集資以支持這盛舉者,皆稱為 chore{goi ,而執行此項責任的行動則為 chore{g{ein 。這字帶有豪爽之意。因為在支持這盛舉時不應吝嗇小器,而應大解善囊,傾力相助,以期有一精彩的演出。 Epichore{gein 后來包羅的范圍更廣,不單是指裝備贊助詩班的人,更可以指裝備軍隊,提供其一切行軍必須的人;也可指以必須的美德裝備生命的人。無論在任何一個用法里,以豪爽的態度來作裝備的工夫是不可或缺的?!?BR>
故此,彼得勸勉其會友以美德來裝備他們的生命;而那裝備應盡量大力、豪爽??偫ㄕf來,裝備一詞是鼓勵我們追求生命中最美善,最光明的一面?!?BR>
另有一點是我們必須注意的,就是在第五、六節中,彼得勸勉我們必須加上各種美德,以愛為最高境界。在這概念后面是斯多亞派的觀點。因為此派人士重生命中的 德行必須不斷成長進步 ,他們用 prokope{ 這希臘字表示這觀點。 Prokope{ 也有 領軍以達目標之意 ?;酵缴钪械拿赖乱矐粩嘣鲩L?!?BR>
摩法特曾引用一句話說道:‘基督徒的生活絕不應有一曝十寒的態度?!泻芏嗳吮阆萑脒@不幸的情況之中:對基督教起一時之興趣,熱心非常,但在表達基督徒生活時卻如百上加斤,難于前進,最終只有失敗的份兒?!?BR>
這又使我們思考到另一個重要的觀點,彼得勸勉信徒應該盡量 殷勤努力 以達此目的。換一句話說,在基督徒的生活中,人的努力加上上帝的恩典,是美滿成功生活的不易真理。正如保羅所說的:‘……就當恐懼戰競,作成你們得救的功夫;因為你們立志行事,都是上帝在你們心里運行,為要成就祂的美意?!瓒?12-13 )每作一事皆應以信心為依歸,這固然不錯,但假如這信心不在生活中有所表達,那么,這信心是毫無作用,毫無價值的,這是保羅衷心贊同的觀點。信心不單只尊重基督所賜的應許;信心也尊重基督的要求?!?BR>
比格指出亞理斯多德在其所著 Nicomachean Ethics 一書中曾發表喜樂之源的理論。亞氏認為快樂之源有三:(一)可藉訓練,學習及培養正確的習慣而得。(二)快樂是上帝所賜的恩典。(三)快樂之獲得皆出于機遇?!?BR>
以基督徒的立場來看,快樂之獲得完全 基于 上帝的恩典及人的努力。我們并不能賺取救恩,但,我們卻應殷勤努力以達基督徒優美生活的目標。本革爾( Bengel )在其著作中討論這段經文時,要讀者參閱十個童女的比喻,五個是聰明的另外五個卻是愚蠢的。他寫道:‘火是上帝所賜的,完全由上帝而來,人為的努力毫無作用;但,使人能不斷燃燒發光的油,就是其努力學習的態度,則應殷勤不斷地注入其生命之中?!?BR>
信心并不使人懶惰,不努力;上帝的慷慨并不是免掉入的努力。生命最美的表達,乃是上帝的恩典,加上人的努力所產生的優美境界?!?BR>
美德的階梯(Ⅰ)(一 3-7 )(續)
以下讓我們思想本段經文中所開列的各項德行,基督徒應在德行上步步高升。有一點應注意的,這一類開列德行的單子在古代世界中是非常普遍的。當時書籍昂貴,且不易獲得。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學生背誦資料是絕不可少的。所以將資料編排成易于記憶的點數,以供學生背誦是最普通的教學方法。其中一個教學法是藉游戲方法來學習各種德行的名稱。就是將德行的名稱寫在籌碼上,以作輸贏的記號,以助學生的記憶。開列德行的表格在基督教著作中也非常普遍。保羅記載了圣靈所結的果子──仁愛、喜樂、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實,溫柔,節制(加王 22-23 )。根據教牧書信的記載,上帝的仆人應有追求公義、敬虔、信心、愛心、忍耐、溫柔等美德(提前六 11 )。黑馬牧人書( Shepherd of Hermas Visions 3.8.1 -7 )則記載信心、節制、樸實、純良、敬虔、仁愛等不可分割的德行。在巴拿巴書信(二書)中則記載敬畏及堅忍是信心的助手;忍耐及自律是我們的盟友;若人能擁有這些美德,他便可擁有智慧,謹慎,了解與知識。以下讓我們仔細查考每一項德行的意義?!?BR>
?。ㄒ唬?信心 ( Pistis ):信心是萬物之根本,對彼得來說,信心是確實相信耶穌所說的都是真實無訛的;我們可以絕對信靠祂的應許,及遵行祂的要求。絕對信靠耶穌所應許下的承諾是通往喜樂,平安,能力之不二途徑?!?BR>
?。ǘ┯辛诵判?,還要加上 德行或勇氣 。希臘字是 arete{ ;這字在新約中極少出現,但卻是形容德行最貼切的字,有優良的意思。這字有兩個特別的意義:
?。祝?Arete{ 有‘有效的優良表現?!韵略噺拇俗謴V泛不同的用法中列舉例子來說明一下──這字可用來描述肥沃的土地;及神只們偉大的行動。 Arete{ 也是使人成為優等公民,良師益友的美德;也是使人能過優美生活的德行?!?BR>
?。ㄒ遥?Arete{ 通常有 勇氣 的意思。蒲魯他克說上帝是 Arete{ 的盼望,并不是懦弱的藉口?,敿颖榷涊d以利亞撒( Eleazar )寧可犧牲,也不愿違反上帝及其先祖的律法;整個故事以他的犧牲為無比勇氣 arete{ 的模范,可懷念的美德為結。他不單是當時年青一輩的人的榜樣,更是普世人所應效法的模范(瑪加比二書六章卅一節)?!?BR>
在這一段經文中,我們不必要從兩個意義中任擇其一以作解經的根據;二者的意義皆有可能。信心不能只一味退縮于暗角中,而應以有效地服侍上帝及人為宗旨;再者,信心也必須認定勇氣的來源,及其事奉的對象?!?BR>
?。ㄈ┯辛擞職?,還要加上 知識 :這字是 gno{sis 。在希臘文里有兩個字,其意義相似,但二者有顯著不同的特色。 Sophia 是智慧,即‘了解天上及人間事物的意義及其緣由’的意思。這是指對事物的第一因,及奧秘,終結對事物的了解。 Gno{sis 是指普通 實用的知識 ;是將由 sophia 而來的最終了解,應用于特別情況中的能力。 Gno{sis 也是使人能在日常生活中,循規蹈矩而行的知識。因此,除了信心,還要加上勇氣和效能;除了勇氣和效能,還要加上排解生活難題的實際智慧?!?BR>
美德的階梯(Ⅱ)(一 3-7 )(續)
?。ㄋ模┯辛诉@實用的知識,還要加上 節制或自律 ,希臘字是 egkrateia ,意思是有 自我克制的能力。 希臘偉大的學者們都經常談論、思考這德行。亞里斯多德將人及其情感分為四大境界。 So{phrosune{ 在這境界里,理智控制了情感;我們或可稱之為 沉冷靜 。 akolasia 與前者的境界正好相反,是情感控制了理智;我們或可稱之為 淫欲橫流 。在這兩個境界之間有 akrdsia 即理智與情感相爭;而后者獲勝,這又可稱為 不能自制的境界 。而 egkrateia 即理智與情感相爭,前者獲勝的 自律境界 ?!?BR>
Egkrateia 是一項基督徒的德行,同時,這也是基督徒崇尚倫理的模范。這倫理并不假想人會戒絕七情六欲,登入不食人間堙火的仙界;相反的,這倫理深信人的情感仍然存在,還受到控制而成為人的奴仆,而不是奴役人的霸王?!?BR>
?。ㄎ澹┯辛斯澲七€要加上 忍耐 ,希臘是 hupomone{ 。屈梭多模曾說 hupomone{ 是‘德行之后’。這字在欽定本中譯為 忍耐 ,似乎意義太消極了一點。 Hupomone{ 這字的涵義里包含了勇氣的因素。西塞羅對拉丁字 Patientia 守所下的定義是:‘為了尊榮與公益,自愿每日忍受艱苦?!瘉啔v山太的荻地模在論約伯的性情時曾如此寫道:‘這并不是說義人在忍受煎熬時,不得有任何情感沖動的表現:當一個人忍受煎熬時,仍然存為了上帝的緣故而不計較憂苦的心,則是一種崇高的德行?!?Hupomone{ 并不只是一味容忍,而是帶有向前瞻望的勇氣。希伯來書的作者曾如此談述耶穌,謂祂為了前面的喜樂而忍受十字架的羞辱(來十二 2 )。這就是 hupomone{ ,基督徒的堅忍。這是勇敢地接納生命中的每一難處,而把難處只當作是進步的階梯的崇高觀念?!?BR>
?。┯辛巳棠?,還要加上 敬虔 ;希臘字是 eusebeia ,但,意義很難翻譯。本文中將此字譯為 敬虔 也是很牽強的,因敬虔一詞給人帶來一些不良印象。 Eusebeia 之最大特色有二:具有 eusebeia 的人會正確地崇拜上帝,及公平地對待祂;但也服務他人,及公平地對待他人。那具有 eusebe{s (形容詞)的人也就是與上帝及人都有正常關系的人。 Eusebeia 可說是最能實踐化的虔敬?!?BR>
我們可以從希臘人以具有此德行者為模范的例子,可見這字的意義:這模范就是蘇格拉底。色諾芬曾如此描述蘇氏:‘他是那么的虔誠和熱心,甚至不肯與天意相背絲毫;是那么的公平正直,絕不作傷天害理的事;是那么的自律祥和,不以利己為宗旨,只以造福人為己任;是那么的敏銳和有智慧在分別善惡時絕無錯誤?!?Xenophon :
Memorabili a 1.5.8 -11 )
在拉丁文里,這字是 pietas ?;羧R形容在羅馬人的概念里,那具有此品德的:‘他是不受個人情欲及私欲的誘惑; Pietas 是人的天職,以敬畏上帝為首任,以對父母、兒、女、家人及國家應負之責任為次?!?Eusebeia 也可譯為宗教;當要為這字下定義時,我們更可以看見基督教的實踐性。當人成為基督徒的時候,他便承擔了對上帝、對人的雙重責任?!?BR>
?。ㄆ撸┯辛蓑?,還要加上 愛弟兄的心 :希臘字是 Philadephia ,正譯是 兄弟之愛 。意思是有一種宗教熱誠,使人與其同胞有所分別。他人的要求,成了他祈禱、研經及默想的阻礙,人際關系的普通要求,使成了討厭的事。偉大的斯多亞學派的哲者伊比克德從未結婚,他曾幽默地說:他以無牽無掛的哲者身份對世界所作的貢獻,比他‘作兩三個臟鼻的孩子’的父親的貢獻更大?!粋€兼管家庭雜務的人,怎能同時作傳道授業解惑的偉大教師呢?’彼得的意思乃是:假如某信仰令人覺得人際關系是重重顧慮的話,這便是絕對有問題的?!?BR>
?。ò耍┗酵降滦械碾A梯必以愛作總結:對兄弟有友愛之心還不足夠;基督徒的愛心必須如上帝的愛之偉大廣闊,如使太陽高升,普照惡人及義人,降雨給好人及歹人?;酵奖仨毾蚴廊苏蔑@上帝對他無邊的愛?!?BR>
勇往直前(一 8-11 )
彼得極力勉勵信徒們在德行上,應有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的決心。我們若對任何事物愈有求知之心,我們則會對該事物了解愈深?!灿械倪€要再加給他’這句話一點也不錯。進一步是一個不停頓的過程。摩法特在論及我們和主耶穌的關系時曾如此說:‘藉與主同活,為主而活,我們能學效主耶穌?!缭姼杷f的:
愿眾心崇敬主名,
永遠謳歌頌揚;
火熱追求認識主;
每日更進深?!?BR>
我們愈在德行上進步,我們就愈發認識主耶穌;我們應勇往直前,永不退后?!?BR>
但,我們若不努力爭取上進,某些不幸的事便會發生?!?BR>
?。祝┫寡郏何覀兪チ艘蛘J識耶穌基督而來的引路明燈。這就好像彼得所說的,若沒有與主同行的話,我們就行在黑暗中,看不清前途的方向?!?BR>
?。ㄒ遥┪覀兙统闪吮说盟f的 muo{pazo{n ,這字有兩個意思:即 近視 ;我們很容易患上了生命的短視癥,只看見目前而看不見遠景,一味只注視屬地的有限事物而忘卻永恒。另一個則是 霎眼 , 閉目 的意思。我們很容易對生命中的不幸轉目他視,置若罔聞。沒有基督同行的生活是近視的,是不能正視生活難處,及懦弱的?!?BR>
再者,若不在德行上長進,就是忘了舊日的罪已經得了潔凈。彼得是想到洗禮,在那個時候,洗禮是指給成人洗禮;這是一項理性的決定,決志離開舊日的腐敗,進入新生。這個受了洗的人,若不在德行上有長進,就根本忘了或未曾經歷隨洗禮而來應有的經驗。對許多信徒來說,洗禮只是加入教會,成為會友的儀式。自此之后,便一成不變,依然故我,這種態度簡直就是誤解了成為會友的意義;因為既成為會友,就要不斷的長進,成熟?!?BR>
總括來說,彼得勸勉他的會友們盡力堅定上帝的恩召,這是一項無比的要求。從一方面來說,一切都是出于上帝:因為上帝召了我們,我們才可以成為祂的子民;若果不是祂的恩典和憐憫,我們簡直是束手無策,一事無成。但這卻不是說我們不應努力上進?!?BR>
讓我用一個比方,這個例子雖然不是那么完美,但起碼也可幫助我們明白。假如一個財主選了一個窮小子,給他一個受高等教育的機會,這是他從未想過的。這位財主給這窮小子的,是他絕對沒有辦法靠自己的能力所能達到的;但這窮小子若不努力上進,良好的機會只會隨風而逝。恩慈的賜贈與個人的努力,是使整個過程完全成功的絕對因素?!?BR>
上帝與我們之間的關系也是如此,上帝藉祂的憐恤和恩典召我們;同時,我們必須盡力追求上進?!?BR>
如果我們勇往直前不斷上進,彼得說,我們便可以豐豐富富的得以進入我們主救主耶穌基督永遠的國;我們在途中也不會失腳滑倒。彼得在這里并不是說我們永不會犯罪;在他的腦海里有一幅行軍圖,他的意思乃是說,我們不會從這行列中滑倒而被遺棄。如果我們勇往直前,向上成長,后果一定令人驚異,但千萬別忘記上帝的幫助是成功不可少的因素;困難雖多,但上帝會幫助、鼓勵我們,使我們不氣餒,直達旅途終點?!?BR>
牧者心聲(一 12-15 )
這段經文將一位牧者的心聲表露無遺,彼得論述兩點有關講道與教導方面的真理。第一,講道是提醒會友們已知的真理,使他們重溫已經忘懷,或忽略,或模糊不清的真理。第二:彼得繼續地毫不妥協的斥責及警告,但他卻以嘉獎的口吻開始。他表示其會友已經知道真道,而且在真道上堅定不移。一位傳道人、教師或父母,都會體會鼓勵比斥責的成效來得大。嘉獎性的鼓勵,比嚴峻的苛責更能改變人心。彼得知道使人靜聽其叮嚀的不二法則,乃是使對方曉得我們對他仍充滿信心?!?BR>
彼得盼望其死亡之早至,他以其身體為一帳棚,正如保羅所說的一般(林后五 4 )。這是早期基督徒作者所樂用的字眼。致丟格耶妥書( The Epistle to Diognetus )如此說:‘不死的靈魂卻居于必死的帳棚內?!@圖畫無疑是由舊約的族長們的游牧生活而來,他們并沒有固定的居所,只暫住在帳棚內,因為他們正在往應許的路途上?;酵角宄肋@世界并不是他永久的家鄉,世界的旅程只是通往永恒住處的過程。十五節也包含這個意思,彼得表示他的離世正如 出埃及 一般; 出埃及 一詞固然是指以色列人脫離埃及,往應許之地的專有名詞。但,彼得不將死亡看成為萬事的終結,而是往上帝所賜的應許之地的階梯?!?BR>
彼得說耶穌基督已經告訴他離世的日子即將來臨,這可能是指約翰福音廿一章十八至十九節中的預言,這段經文記載耶穌預言彼得也將被掛在十字架上。這日子即將來臨?!?BR>
彼得說他要采取步驟,使他們雖然在他離世以后,仍然記得這些教訓,這可能是指馬可所寫的福音書。教會的傳統皆認為馬可福音是彼得的證道資料。愛任紐說在彼得和保羅離世以后,身為彼得的門徒和傳譯者馬可,將彼得的證道資料,加以記錄并傳諸后世。第二世紀末葉的帕皮曾記載許多有關初期教會的傳統,也曾對馬可福音作出與上述相似的論點:‘馬可是彼得的傳譯,他正確地,卻不是按先后次序地,將基督的生平言行按其所能記載的記錄下來。因為他沒有親自聽過及跟隨耶穌,只在后期曾跟彼得,正如我所說的,彼得為了要使其教訓實用化,故此,并沒有把耶穌所說的話按先后次序,作有系統的解說。故此,馬可憑記憶寫出來的資料也不算不正確,因為他的主旨并不在于略去,或謬解他所聽見的一切?!@段經文的意思可能是說彼得雖然死了,但他的教訓仍被保存于馬可福音之中?!?BR>
總而言之,牧者的心腸是絕對良善的,他欲在有生之年,還有一口氣,要向其會友闡揚上帝的真理,并設法使其會友在其死后,仍然謹記他的教訓。他寫這些書信并不是為了要揚名后世,而是要高舉基督?!?BR>
信息及宣揚的權利(一 16-18 )
彼得在這段經文中向其信徒傳出了有關‘主耶穌基督的大能和降臨’的信息。在以后的討論中,我們會明顯地知道本書的宗旨乃是堅定信徒們對主再來的信心。彼得所攻擊的異端分子,一早已拋棄了這個信仰;因為時光飛逝,而耶穌還沒有再來,這令人產生耶穌再也不來的懷疑?!?BR>
這是彼得的信息,在表白了這信息之后,他繼續表示他有宣揚這信息的權利;這舉動驟眼看來似乎令人很驚訝。他有宣揚這信息的權利是因為他曾和耶穌在圣山上(登山變像的事實),看見極大的榮光,又何幸竟能聽見上帝向耶穌所說的話。換一句話說,彼得并不用登山變像的故事來預言耶穌的復活,這固然是一非常普遍的見解;相反的,他以此故事來表示預嘗再來時的榮耀。馬太福音十七章一至八節;馬可福音九章二至八節;及路加福音九章廿八至卅六節,皆有記載登山變像的故事;彼得將之解釋為預嘗再來時的福澤,而不是預言耶穌的復活,這看法是否正確呢?
登山變像的故事有一特色,即在三本福音書的記載中,在記述了登山變像的事之后,便立刻說‘站在這里的人,有人在沒嘗死味以前,必看見上帝的國?!ㄌ?29 ;可九 1 ;路九 27 )這便可見登山變像及主再來是有連帶關系的?!?BR>
無論如何,有一點事實是可以肯定的,彼得寫本書的主旨,乃是挑旺信徒們對主再來的信念,而他以其在圣山上的經驗作宣揚此信息的基礎?!?BR>
在第十六節中出現了一個很有趣的字眼,彼得說:‘我們親眼見過祂的威榮?!?親眼見過 一詞的希臘字是 epopte{s ,在當時,這是一個專有名詞。我們曾經談過有關神秘宗教的事,這些宗教都基于一些神只出生、受死、復活的戲劇化故事;而神只受難是周而復始,連綿不絕的過程。在這些宗教里,信徒們要經過長期的教導和準備,才可以參與這神只受難的戲劇的演出。藉演出此劇,信徒可以有與這死而復活的神合一的經驗。當他達到這個階段時,他已是該宗教的一分子,而 epopte{s 則是用來表明該教徒身份的專有名詞,他是神只所經驗的目擊證人。彼得說基督徒是基督受苦的目擊證人。透過信心的眼睛,他看見了十字架;透過信心的經驗,他與基督一同向罪死了,卻又與基督一同復活,進入公義中。因他的信心,他已經與耶穌基督的死、復活、及能力合而為一了?!?BR>
先知的叮嚀(一 19-21 )
這是一段很難解釋的經文,因為文中希臘文的意義繁復非常,讓我們逐一細心研究?!?BR>
?。ㄒ唬┍疚牡谝痪涞南ED文可以譯為:‘在預言里,我們有主再來更確實的憑據?!绻说玫囊馑脊嫒绱?,他乃是說先知們所說的,比他在圣山上所經歷的,提供更確實的憑據?!?BR>
雖然這說法很牽強,但彼得表示這想法也不是絕不可能的。在彼得寫這書的時候,當時非常重預言在基督教中之應驗以證預言之確實性。有許多例子說明人讀舊約圣經而悔改加入教會,乃是看見舊約預言都在耶穌身上得到應驗。因此,我們或者可以說先知預言是主再來的最有力的明證?!?BR>
?。ǘ┰谖覀兊牧鰜碚f,以下這個論點比較穩當:‘我們在圣山上所看見的,更確實地證明了先知所說有關主再來的預言?!?BR>
總括來說,耶穌在登山變像,臉面放光,再加上先知們的異象等,都指向主再來的確實性;既然如此,世人也必須接納這事實及預備迎接主再來?!?BR>
在這段經文中:‘所有的預言,沒有可隨私意解說的,’這有下列兩個可能的意義?!?BR>
?。ㄒ唬┰S多早期的學者都將之解釋為:‘任何先知在解釋任何歷史的情況,或歷史的進程時,他們都不是表達私人的意見;他們乃是將上帝賜給他們的啟示宣揚出來而已?!@是很有可能的解釋。因為舊約記述假先知的特點乃是隨私意解說,而不是傳達上帝要他說的。耶利米嚴峻地指控假先知:‘他們所說的異象,是出于自己的心,不是出于耶和華的?!ㄒト?16 )以西結說:‘愚頑的先知有禍了,他們隨從自己的心意,卻一無所見?!ńY十三 3 )希坡律陀形容真先知如何獲得信息:‘他們不以自己的能力來宣揚信息,也不隨己意解說,他們首先從上帝的話里得到真智慧,從異象中得到信息?!?BR>
站在這個立場來看,這段經文的意思是先知不能隨私意解說;他們所說的應該都是上帝的啟示,因此,我們應留心聽他們所說的一切?!?BR>
?。ǘ┝硪粋€解釋乃是‘我們對先知的解釋?!说卯敃r面臨一個非常棘手的情形,就是異端及不良分子以迎合自己所好的手法來曲解先知。這是我們認為很合理的解釋,彼得乃是說:‘任何人也不能以投一己所好的方法來解釋圣經?!?BR>
這是非常重要的態度,彼得乃是說任何人也 不能隨私意 解釋圣經。那么,我們應如何解經呢?為要得這問題的答案,我們必須問另一個問題,先知們是如何獲得信息的呢?毫無疑問的,他們是從圣靈那里得到信息。某些人曾表示如下的意見,就是上帝的靈使用先知,就好像作者在操縱他手中的筆,又好像演奏者手中的樂器一般。姑勿論如何,事實是上帝的靈將信息賜給先知。這樣一來,結論就非常明顯了:賜信息的既是圣靈,解釋這信息也非靠圣靈不可。正如保羅所說的,屬靈的人才能看透屬靈的事(林前二 14-15 )。猶太人相信圣靈有兩個功能──祂將上帝的真理賜給人,祂也使人明白那真理。因此,任何人也不能憑一己的聰明,偏見及隨私意解釋圣經;我們要靠那賜信息的圣靈才可明白圣經的話?!?BR>
實際上,這有兩個意思?!?BR>
?。祝┰诠磐駚眚吹膶W者心中,圣靈不斷地工作,他們在上帝的帶領下解釋圣經,使我們得光照。如果我們也想解釋圣經,我們就不能趾高氣揚地強調只有我們的解釋才是絕對正確的;我們必須謙虛地參考其他學者們的解釋,看看圣靈賜給我們的信息又是如何?!?BR>
?。ㄒ遥┰僬?,圣靈住在教會之中,也在教會中運行工作;既然如此,我們必須在尊重教會的教導,信仰及傳統的大前提之下來解釋圣經。在信仰的立場來看,上帝是我們的父,而教會則是我們的母親。如果某人發覺其對圣經的解釋,與教會的信仰互相沖突的時候,那么,他便要虛心地檢討自己,看自己的解釋是否出于私意,而不是出于圣靈的光照呢?
彼得強調圣經并不是人私意的組合,乃是上帝藉圣靈所賜給人的啟示。因此,我們絕不能憑私意解釋圣經;相反地,我們必須靠那賜信息,及仍在教會中運行工作的圣靈的光照及引領,來解釋圣經。──《每日研經叢書》
彼得后書第一章
第一段 追靈命的長進( 1:1-15 )
一.引言( 1:1-2 )
?。保臅俗苑Q( 1:1 上)
1 上 彼得在寫后書時的這種自稱,比較他寫前書時多了 “仆人” 一詞。前書只稱他自己為使徒,本書則自稱為 “仆人和使徒” 。仆人原文 doulos 是奴仆的意思,使徒與奴仆是兩種不同的身份。使徒是奉差遣者的意思,含有代表差遣他的人的身份,差遣他的人地位愈高貴,受差遣之人的身份也愈尊榮。彼得是基督的使徒,是至高神的兒子所差遣的。這職位是值得人羨慕和尊敬的,實比較地上有權勢的君王更為尊貴。奴仆則是一種卑微的身份,他的命運、工作、幸福,和他的一切都掌握在主人手中,他只能聽憑主人的擺布。奴仆最顯著的特點就是他只能聽命于主人。彼得說他自己是基督的奴仆和使徒。注意他先提到他是基督的奴仆,然后提到他是基督的使徒,他未代表基督為使徒之前,已經是祂的奴仆了;他先完全向祂投降,將一切交在祂手中,然后他作了祂的代表人,為祂彰顯祂的權能;他自己先被祂買牘,成為祂的人,然后作祂恩典的出口,使許多失喪的靈魂,也因他的見證,被主的血買贖回來?!?BR>
彼得又稱自己為 “西門彼得” ,但前書中并未提他的舊名字西門。這是他信主之前的名字。在他信主之后,主耶穌便為他改名為彼得,就是磯法的意思(約 1:42 )。在此彼得將他的舊名和新名一齊排列,很簡單地顯示他在未跟從主之前和跟從主之后的分別。從前不過是一個漁夫,一個為自己和家庭的生活勞碌的西門;但現今他卻成為彼得、使徒、教會的柱石。這就是主在他身上所顯出的大恩。下文彼得勸勉信徒如何在主的恩典中長進,而在這書信的開端卻用了這種自稱 ── “作耶穌基督仆人和使徒的西門彼得” ── 實在是一項很好的提示,使人想到他怎樣在主的恩典中長進,他從前雖然只是一個西門,但現今已經是一個彼得了?!?BR>
?。玻畬κ軙说姆Q謂( 1:1 下)
1 下 使徒對受書人的稱謂,可分為五點解釋:
?。粒雇椒Q受書人為有信心的人
這是真信徒與假信徒的分別,是有生命的信徒與掛名教友的分別。什么是真信徒?就是有真實信心的人。保羅在羅馬書中說: “你若口里認耶穌為主,心里信神叫祂從死里復活,就必得救” (羅 10:9 )??上гS多人只是口中認耶穌為救主,心中并沒有信神叫祂從死里復活。信心雖然是內在的,人所不能見的,但真正的信心,必然有外在的表現,使他在口中也承認耶穌基督為主。今日教會中,有太多只在口頭上承認耶穌,卻沒有內心實際信仰的人,有外表的宗教儀式,卻沒有基督的生命。但本書這些受書人乃是 “有信心的人” ,換言之,是有真實信仰的人?!?BR>
?。拢雇椒Q他們為有寶貴信心的人
什么是神所稱為寶貴的呢?就是信心。它比我們所能見的金銀更為寶貴。所以在信心上富足,就是在靈性上富足;信心貧窮,就是靈性貧窮?!?BR>
我們所得的信心乃是 “寶貴的信心” ,圣經中有好些例子。如:
1. 信心使我們出死入生,不被定罪
主耶穌說: “我實實在在的告訴你們,那聽我話,又信差我來者的,就有永生,不至于定罪,是已經出死入生了” (約 5:24 )?!?BR>
2. 信心使我們在基督顯現時可得著稱贊、榮耀與尊貴
“叫你們的信心既被試驗,就比那被火試驗,仍然能壞的金子,更顯寶貴;可以在耶穌基督顯現的時侯,得著稱贊、榮耀、尊貴” (彼前 1:7 )?!?BR>
3. 信心使我們蒙神保守
“你們這因信蒙神能力保守的人,必能得著所豫備,到末世要顯現的救恩” (彼前 1:5 )?!?BR>
4. 信心使我們可以抵擋魔鬼
“你們要用堅固的信心抵擋它,因為知道你們在世上的眾弟兄,也是經歷這樣的苦難” (彼前 5:9 )?!?BR>
5. 信心使我們可以得神賞賜
“人非有信,就不能得神的喜悅;因為到神面前來的人,必須信有神,且信祂賞賜那尋求祂的人” (來 11:6 )?!?BR>
僅是希伯來書 11 章的經文,已有無數的例子,給我們看見信心的寶貴了?!?BR>
6. 信心使我們可以勝過世界
“因為凡從神生的,就勝過世界;使我們勝了世界的,就是我們的信心” (約一 5:4 )?!?BR>
7. 信心是由基督創始成終
“仰望為我們信心創始成終的耶穌;祂因那擺在前面的喜樂,就輕看羞辱,忍受了十字架的苦難,便坐在神寶座的右邊” (來 12:2 )?!?BR>
以上不過是圣經中無數類似經文的一小部分,可見我們所得的信心確是寶貴的?!?BR>
?。茫雇椒Q他們是“與我們同得寶貴信心的人”
這句話顯示我們彼此的信心,都是出于神的恩賜(林前 12:9 )。圣經中有時提及信心是指信徒的信德,但得救的信心,卻不是一種品德,保羅在以弗所書中論及信徒得救是 “本乎恩,也因著信” 時,很清楚指明這 “乃是神所賜的;也不是出于行為,免得有人自夸” (弗 2:8,9 )?!?BR>
注意,使徒彼得的信心和信徒們所得的信心是一樣寶貴的,可是這信心在使徒彼得身上所產生的功效,卻大不相同。以利亞是和我們有一樣性情的人,但他信心的工作,比起我們信心的成就,又是何等不同(雅 5:17 )?所以,本句一方面說出神的公義 ── 祂所賜給我們的信心,都是一樣寶貴的;另一方面卻說出我們的虧欠 ── 為什么同樣寶貴的信心,在我們身上的功效,卻比不上使徒彼得,或其他屬靈偉人呢?這原因必然是在我們自己方面,未能善于運用以及支取神恩典的緣故?!?BR>
我們所得的信心既與使徒們和先知們所得的是一樣寶貴,也就是說我們具有可以被神重重使用的可能,一如神使用使徒們和先知們那樣。那么,我們應當如何善用這信心,以順從神的旨意,信服圣靈的指引,在這世上成就神的托付呢?
?。模雇椒Q他們是“那因我們的神和救主耶穌基督之義,與我們同得一樣寶貴信心的人”?!?BR>
原文 “之義” 不是跟看 “救主耶穌基督” 后面,乃是跟看上句 “我們的神” 后面,即 “因我們的神之義和救主耶穌基督,與我們同得一樣寶貴信心的人” 。我們得著這寶貴的信心,是因神之義,也因救主耶穌基督?!?BR>
我們是因救主耶穌基督而得信心的,整個因信心便可以得蒙拯救的道理 ── 因信稱義的真理 ── 完全是因耶穌基督愿意為我們降生、受死、成就了救贖大功之故。若沒有祂救牘之功,整個因信稱義的道理便沒有根基,并且我們一切美好的盼望 ── 就是因這寶貴的信心而稱義、得救、出死入生、得賞賜和冠冕,以及基督臺前的稱贊和榮燿 ── 都是虛空幻想,永遠不會實現。但主耶穌甘愿為我們受死牘罪,使我們因祂的義而承受了神的義(腓 3:9; 林前 1:30 ),可以得著一切因信稱義者所能得著的各種屬天福祉?!?BR>
使徒這樣稱呼受書人可以提醒他們,他們能有這么寶貴的信心,進入這信心的恩典中,完全是因為有一位愛我們的救主,為我們付出了貴重的代價,用祂的寶血為我們開通了這條屬天之路的緣故。魔鬼所用的不過各種詭計,不論是苦難的逼害或異端的誘惑。但信徒既因耶穌基督而得了這寶貴的信心,實在應當珍視現今所蒙的恩典,在福音的真道上站穩?!?BR>
?。牛雇椒Q他們為因我們神之義而得寶貴信心的人
在此 “神之義” 的義字,原文是公義。我們得著寶貴的信心,不只因神的慈愛,亦因神的公義?;降木融H,乃是顯明神的義。 “但如今神的義在律法以外已經顯明出來,有律法和先知為證;就是神的義,因信耶穌基督,加給一切相信的人,并沒有分別;因為世人都犯了罪,虧缺了神的榮耀” (羅 3:21-23 )。神愛罪人,又必然要刑罰罪,便差祂兒子降世,為人贖罪,使人不但按祂的慈愛可以得救,按祂的公義亦可以得救,因神已在祂兒子身上刑罰了我們的罪?!?BR>
?。常85脑挘?1:2 )
2 本節可作為前書及許多保羅書信中各問安語的注解,因它說明了恩惠與平安加給信徒,是因認識神和主耶穌基督。不認識神的人得不著神的恩惠與平安,認識神便有神的恩惠和平安臨到。多認識神的人必多得神的恩惠與平安?!?BR>
二.應追求靈命長進的理由( 1:3-4 )
在此彼得提及我們應追求生命長進的理由有:
?。保蛏褚褜㈥P乎主生命和虔敬的事賜給我們( 1:3 )
3 什么是生命和敬虔的事呢? “生命” 在此是注重靈性的生命。彼得似無理由會在這里特別注重肉身的生命,因這是人人都已經得著的,并無特別提說的必要。但我們因信領受神的生命,凡一切有關這生命的事,神已經賜給我們了。從前我們在這生命中是無份的,是生活在舊亞當的生命里,順從敗壞的生命而生活,并無一點能力可以超過舊生命的范圍。我們屬靈的眼睛是瞎的,看不見自己,所圖謀的只是肉身的快樂,今世的虛榮,肉體的情欲,及一切發展舊生命的罪中之樂;但現今我們因認識了耶穌基督,已蒙祂的恩惠,領受了祂的生命,一切有關得著祂的生命,及如何可得更豐盛的生命之事(約 10:10 )神都已經賜給我們了?!?BR>
什么是虔敬的事?就是一切領受了神生命的人,如何在今世寄居的日子中,存敬畏神的心事奉祂,遵行祂旨意的一切事;不論對真道的持守、對弟兄的相愛、對圣工之盡忠,對祂所托我們的職責和恩賜之運用與本份,或與其他肢體共同配褡事奉之一切事務,及一切能使我們的靈命受圣靈管治之事,神都已經賜給我們了?!?BR>
注意:神已經賜給我們,并不就是等于我們已經完全得著了。正如神已經賜給我們一位救主,擔當了人類罪惡的刑罰,將贖罪之恩賜給普世的人;但世人卻不一定都領受了這么大的救恩,只有那些誠實相信的人才得著。照樣,神將生命和虔敬的事,像一份產業賜給了我們,但我們是否都完全進入了神豐富的生命中呢?事實并不是這樣;但彼得提醒我們,這一切屬靈的豐富,雖然我們許多時候只在那里羨慕得著,其實它們都是神所已經賜給我們的,只需要我們用信心去支取、享用?!?BR>
神怎樣將這一切關乎生命和虔敬的事賜給我們?根據祂自己的 “神能” 。第 3 節的開首原文有 “按照” ,中文圣經未譯出,神是按祂自己的神能而引我們進入祂的豐富。我們是何等軟弱,不會進到祂的豐富中,我們是何等愚昧,對許多生命和虔敬的美事領略不來;但感謝主,祂是按祂自己的 “神能” 把這些事賜給我們,我們可以不必為自己的軟弱和愚昧擔憂,只要用信心仰賴祂的恩典?!?BR>
“皆因我們認識那用自己榮燿和美德召我們的主?!?為什么彼得這么放膽地說,神已經將一切關乎生命和虔敬的事賜給我們?有什么憑據可以確知神已將這一切賜給我們?這憑據就是 “皆因我們認識那用自己榮耀和美德召我們的主” 。我們已經認識主,就能確知必可以取用一切生命和虔敬的事了。這種講法表示神 “將一切關乎生命和虔敬的事賜給我們” ,與 “我們認識那用自己榮耀和美德召我們的主” ,這兩件事是相連一起的,不會脫節的。換言之, “一切關乎生命和虔敬的事” ,是每一個信徒當然可以享用的權利,我們應當用信心盡量支取,勇敢地進入神無限量的豐富和豐盛的生命中?!?BR>
當我們還未認識主之前,是無份于生命和虔敬的事,縱或我們羨慕,甘愿為祂有所效勞,也徒勞無益。有人以為捐錢給教會建筑禮拜堂,必然多少可蒙神的記念,一如捐錢給廟宇便可得菩薩保佑那樣。其實,他如果不悔改歸向神,認識神的救恩,這一切都是徒然的,不能救他。但我們既認識了神,根本上已經有份于 “生命和虔敬的事” ,已經可以在這些事上 “經營” ,有權可以在這些事上求神的喜悅并得看祂的賞賜?!?BR>
在此提及我們所認識的主是怎樣的一位主,乃是 “用祂自己的榮耀和美德召我們的主” 。信徒是主從世界中選召出來的,這信息是彼得所注重的,在彼得前書中亦曾數次提及這一點(參彼前 1:15;2:9,21;3:9;5:10 )?!?BR>
是什么吸引我們,使我們從 “世界” 中出來答應主的呼召呢?是祂的榮燿和美德,也是祂的慈愛、圣潔、良善、犧牲、流血、舍已,無限的降卑,忍受十架的苦難,被神升為至高 …… 使我們被吸引到祂面前認識了祂自己;而神又因此將一切關乎生命和虔敬的事賜給我們?!?BR>
本節中之 “皆因” 原文 dia ,是藉著或由于之意?!?BR>
末世教會會有那么多異端發生,無非就是因為忽略了生命和虔敬的事,而去留意那些無關重要的儀文,或與救恩毫不相關的事,爭執辯論。假師傅們顯然喜歡故意強調這類的事,以標奇立異,小題大做,自立門戶,引起教會各種紛爭,成就他們野心,為自己圖利益或聲譽。所以彼得在本書開端便提醒信徒應留意生命和虔敬的事?!?BR>
?。保蛏褚褜㈥P乎主生命和虔敬的事賜給我們( 1:3 )
3 什么是生命和敬虔的事呢? “生命” 在此是注重靈性的生命。彼得似無理由會在這里特別注重肉身的生命,因這是人人都已經得著的,并無特別提說的必要。但我們因信領受神的生命,凡一切有關這生命的事,神已經賜給我們了。從前我們在這生命中是無份的,是生活在舊亞當的生命里,順從敗壞的生命而生活,并無一點能力可以超過舊生命的范圍。我們屬靈的眼睛是瞎的,看不見自己,所圖謀的只是肉身的快樂,今世的虛榮,肉體的情欲,及一切發展舊生命的罪中之樂;但現今我們因認識了耶穌基督,已蒙祂的恩惠,領受了祂的生命,一切有關得著祂的生命,及如何可得更豐盛的生命之事(約 10:10 )神都已經賜給我們了?!?BR>
什么是虔敬的事?就是一切領受了神生命的人,如何在今世寄居的日子中,存敬畏神的心事奉祂,遵行祂旨意的一切事;不論對真道的持守、對弟兄的相愛、對圣工之盡忠,對祂所托我們的職責和恩賜之運用與本份,或與其他肢體共同配褡事奉之一切事務,及一切能使我們的靈命受圣靈管治之事,神都已經賜給我們了?!?BR>
注意:神已經賜給我們,并不就是等于我們已經完全得著了。正如神已經賜給我們一位救主,擔當了人類罪惡的刑罰,將贖罪之恩賜給普世的人;但世人卻不一定都領受了這么大的救恩,只有那些誠實相信的人才得著。照樣,神將生命和虔敬的事,像一份產業賜給了我們,但我們是否都完全進入了神豐富的生命中呢?事實并不是這樣;但彼得提醒我們,這一切屬靈的豐富,雖然我們許多時候只在那里羨慕得著,其實它們都是神所已經賜給我們的,只需要我們用信心去支取、享用?!?BR>
神怎樣將這一切關乎生命和虔敬的事賜給我們?根據祂自己的 “神能” 。第 3 節的開首原文有 “按照” ,中文圣經未譯出,神是按祂自己的神能而引我們進入祂的豐富。我們是何等軟弱,不會進到祂的豐富中,我們是何等愚昧,對許多生命和虔敬的美事領略不來;但感謝主,祂是按祂自己的 “神能” 把這些事賜給我們,我們可以不必為自己的軟弱和愚昧擔憂,只要用信心仰賴祂的恩典?!?BR>
“皆因我們認識那用自己榮燿和美德召我們的主?!?為什么彼得這么放膽地說,神已經將一切關乎生命和虔敬的事賜給我們?有什么憑據可以確知神已將這一切賜給我們?這憑據就是 “皆因我們認識那用自己榮耀和美德召我們的主” 。我們已經認識主,就能確知必可以取用一切生命和虔敬的事了。這種講法表示神 “將一切關乎生命和虔敬的事賜給我們” ,與 “我們認識那用自己榮耀和美德召我們的主” ,這兩件事是相連一起的,不會脫節的。換言之, “一切關乎生命和虔敬的事” ,是每一個信徒當然可以享用的權利,我們應當用信心盡量支取,勇敢地進入神無限量的豐富和豐盛的生命中?!?BR>
當我們還未認識主之前,是無份于生命和虔敬的事,縱或我們羨慕,甘愿為祂有所效勞,也徒勞無益。有人以為捐錢給教會建筑禮拜堂,必然多少可蒙神的記念,一如捐錢給廟宇便可得菩薩保佑那樣。其實,他如果不悔改歸向神,認識神的救恩,這一切都是徒然的,不能救他。但我們既認識了神,根本上已經有份于 “生命和虔敬的事” ,已經可以在這些事上 “經營” ,有權可以在這些事上求神的喜悅并得看祂的賞賜?!?BR>
在此提及我們所認識的主是怎樣的一位主,乃是 “用祂自己的榮耀和美德召我們的主” 。信徒是主從世界中選召出來的,這信息是彼得所注重的,在彼得前書中亦曾數次提及這一點(參彼前 1:15;2:9,21;3:9;5:10 )?!?BR>
是什么吸引我們,使我們從 “世界” 中出來答應主的呼召呢?是祂的榮燿和美德,也是祂的慈愛、圣潔、良善、犧牲、流血、舍已,無限的降卑,忍受十架的苦難,被神升為至高 …… 使我們被吸引到祂面前認識了祂自己;而神又因此將一切關乎生命和虔敬的事賜給我們?!?BR>
本節中之 “皆因” 原文 dia ,是藉著或由于之意?!?BR>
末世教會會有那么多異端發生,無非就是因為忽略了生命和虔敬的事,而去留意那些無關重要的儀文,或與救恩毫不相關的事,爭執辯論。假師傅們顯然喜歡故意強調這類的事,以標奇立異,小題大做,自立門戶,引起教會各種紛爭,成就他們野心,為自己圖利益或聲譽。所以彼得在本書開端便提醒信徒應留意生命和虔敬的事?!?BR>
三.追求靈命長進應有的態度( 1:5-7 )
從 5-7 節中我們可以看見,信徒追求靈命長進應有的兩種基本態度就是:
?。保滞庖笄冢?1:5 )
5 “殷勤” 原文 spoudan ,這一個字在羅 12:8,11; 林后 7:11;8:16; 來 6:11; 彼后 1:5,10;3:14 譯作 “殷勤” ,但在林后 7:12;8:7,8; 加 2:10 則譯作 “熱心” ,但是在猶 3 節譯作 “盡、心” ,而在提后 4:9,21; 多 3:12 譯作 “趕緊” ,在可 6:25; 路 1:39 譯作 “急忙” ,在帖前 2:17 譯作 “極力” ,在彼后 1:15 譯作 “盡心竭力” ,在弗 4:3; 提后 2:15; 來 4:11 譯作 “竭力” 。從這些不同的譯法中,可知這字有很積極地把握機會作工的意思。不是例行公事,敷衍塞責,得過且過地作工,乃是用盡心思能力,以求所作的工,能得著完滿的結果;不但盡責任,而且一面盡責,一面留意每一個可以利用的機會,這就是 “殷勤” 。在神的工作上,我們若不殷勤;那工作必是漸漸衰微,變為無事可為。殷勤的反面就是懶惰,保羅將殷勤與懶惰相對地教訓信徒: “殷勤不可懶惰;要心里火熱;常常服事主” (羅 12:11 )。我們在主的工場上,若不殷勤,便算為懶惰了。懶惰是什么意思?懶惰就是不想作工,怕有事情要作,懶惰的人會將一小時可以作完的事拖到十小時才作完。懶惰人只求能維持現狀,怕麻煩.怕困難.怕增加新的事情。主耶穌責備那埋藏銀子的惡仆,說他是又惡又懶惰的(太 25:18-30 )。那惡仆既不偷盜,搶掠或奸淫,他的惡就是惡在懶,惡在將銀子埋藏起來,無事可為。懶惰人將 “大事化小事,小事化無事” 。神今日所給我們為福音工作的機會,就是銀兩。我們不善用這些機會和托付,我們怕麻煩而把它們埋藏起來,這就好像又懶又惡的仆人了?!?BR>
倘若你要引領一位親戚或朋友信主,你可能有許多麻煩,需要向他講解主的道,或見證主的恩典,或為他留心有什么傳福音的機會,又要花時間去邀請他,甚至費財、費力、費時,才能把他請到教會聽道;可能一次的聽道,并無很好的果效,于是你又要留心第二次的機會,可能要經過許多次邀請和聽過許多道,又經過長時間為他禱告之后,才能把他領到主跟前。但等到他真心悔改而信主之后,可能會遭受家庭的反對,甚至職業也因信仰問題而受影響,婚姻問題也可能發生困難。于是你又要多力勉勵和安慰,或是盡力為他解決他的難處??傊?,如果你不理會他,不引領也信主,一切麻煩都不會發生,但你若要殷勤作工,便不能避免這些麻煩了?!?BR>
什么是殷勤?殷勤就是積極地把握機會、制造機會。懶惰則是聽任事情自然發生,怕用精神心思。但彼得要求我們,不但殷勤,且要分外殷勤。這 “分外” 表明我們在追求屬靈的事上,應較追求今世之事 ── 學問、金錢、名譽,或其他屬物質之利益 ── 更為積極,我們若看見那些商人如何積極殷勤地圖謀其事業之發展,便應當知道,我們在圖謀屬天的 “事業” 上應有更積極的態度了!可惜今日有許多信徒在屬靈事上的追求,比起世人在屬世事務上追求之積極,連一半也不如?!?BR>
注意 “正因這緣故” ,說明我們所以要那么積極追求的理由,是因為上文所提的緣故:我們已經認識了神,神又已將一切關乎生命,虔敬的事,和又寶貴又極大的應許賜給了我們,我們已經有分于神的性情。神既賜下這一切恩典給我們,我們就像一個作買賣的人,已經成為一個正式的 “股東” ,有資格參予屬靈的事務,在屬天的財富上經營了。這些生命和虔敬的事,就是我們的屬靈產業,既已屬于我們,我們就當 “分外殷勤” 地去經營、發展,使我們可以豐豐富富地進入神的國?!?BR>
?。玻辛诉€要加上( 1:5-7 )
5-7 在這幾節中多次提及 “有了 …… 又要加上” 這句話。它實在就是 “分外殷勤” 的最好注腳。什么是 “分外殷勤” ?就是有了還要加上,就是沒有停止的長進,不自以為足地一直追求,這正是我們追求靈命長進應存的能度?!?BR>
使徒彼得自己是一個不停止長進的人,所以他能這樣教訓信徒;否則他就無法講述這種隱藏著豐富屬靈經歷的教訓了?!?BR>
保羅也是一個 “有了還加上” 的人。當他寫信給腓立比教會時,靈性已到達高深之境地,他仍說: “因我活著就是基督,我死了就有益處” (腓 1:21 )。那時,他在工作上已有相當成就,最低限度腓立比教會 ── 在新約書信中最好的教會 ── 就是他所創立的,并且他寫腓立比書時,正在為主受苦之中。但他在腓 3:13-14 卻表露出他那種不停止追求的態度,他說: “弟兄們,我不是以為自己已經得著了;我只有一件事,就是忘記背后努力面前的,向看標竿直跑,要得神在基督耶穌里從上面召我來得的獎賞?!?由此可見保羅在屬靈方面也是存著 “有了 …… 還要加上” 的態度??上Ы袢盏男磐?,常常只在起初熱心追求,到了一個程度之后便停止了;結果,無法讓主繼續地更大地使用他們?!?BR>
四.追求靈命長進應有的品德( 1:5-7 )
在這幾節中,共提及八種信徒應有的品德:
?。保判模?1:5 )
5 圣經所講的信心,不是一種理論或知識,更不是什么宗教的儀式。學會了宗教上的某些習慣,或經過某種宗教的儀式,或明白了某些道理,都不是 “信心” 。信心完全不是這么一回事。圣經中的信心,乃是一種 “實際的進入” ,是一種內在的實際信仰。約翰福音 1:12 是 “信心” 的很好解釋: “凡接待祂的,就是信祂名的人 …… ” ,換言之,信祂的就是接待祂的。所謂信,就是實際的接待?!?BR>
保羅說: “你若口里認耶穌為主,心里信神叫祂從死里復活,就必得救;因為人心里相信,就可以稱義;口里承認,就可以得救” (羅 10:9-10 )。注意口里承認與心里相信的關系。單有口里的承認,心里卻不相信,這種承認是虛假的,無效的;口里的承認,應當是心里相信的表現。先有心里之相信,后有外表的承認,這種 “信” 才是真信?!?BR>
有一個人很會行走鋼線,某次在表演中,他抱看一個孩子,從銅線上走過去又走回來,全場都熱烈鼓掌。但他走下來后,向觀眾中的一個婦人請求,讓他抱著她的孩子走過去,那婦人卻瞪大眼睛大聲說: “這怎么可以??!” 在此可見 “信心” 和 “佩服” 完全是兩件事。許多人對基督教的道理很佩服、稱贊,正如為那走鋼線的人鼓掌一樣,或是像研究學問一樣研究那人怎么平衡他的身體走過鋼線;但這只是知識,并不是信心。許多父母贊成讓兒女們信耶穌,許多上司贊成下屬信耶穌,甚至還有許多人為那些信了耶穌的人作見證,說他們信耶穌以后有很大改變,而他們自己卻不信。但圣經所要求的信心,絕不是稱許,喜歡.舉手贊成,或研究討論,乃是接受耶穌進入自己里面,接受基督代受罪刑的功勞,并領受祂的生命?!?BR>
所以信心是一切屬靈品德的基礎,沒有信心則一切屬靈的品德還沒有根基,都是虛浮的,不可靠的。但有了信心之后,就可以在這基礎上,加上其他的品德了?!?BR>
?。玻滦校?1:5 )
5 在此所講的德行,不是指普通的行為,乃是指屬靈的善行,是依照神的性情而生活的品德。保羅在腓立比書中也勸勉信徒在德行上多多思想、追求長進(腓 4:8 )。我們不是憑什么道德得救,但我們應當有好的品德,并且應在德行上不斷進步??墒堑滦袘鲇谛判?,先有信心然后有德行;圣經的道德和一切道理不同之處,就是在于我們先有了生命,然后才能講到德行,信心使我們領受生命并進入基督里,有分于神的性情。而真正的德行,實在就是神的性情的表現而已?!?BR>
若是除開了神的生命,不談生命,基督教便和一切宗教大同小異了。所以如果你單以人生哲學的角度來研究圣經,而不領受神的生命,沒有重生的經驗,那么你將始終是一個門外漢,無法領悟基督教和別的宗教不同的地方?!?BR>
雅各書中給我們看見真信心是有行為的,而真行為乃是信心的行為?!?BR>
?。常R( 1:6 )
6 注意在這里所提的八樣事中,其他七樣本來就是一種品德,但惟有知識,原來似乎不應算為品德。因為 “知識” 本身并不保證得著的人會把它運用在好的方面,不怛屬世的知識,就算屬靈的知識也是這樣。信徒若不謙卑依靠神,所有的真理知識也不能保證他會行在神的旨意中。所以保羅對哥林多人說: “知識是叫人自高自大,惟有愛心能造就人?!?但為什么使徒彼得在這里卻將知識與其他七種品德同列。這表示彼得在這里所講的知識,不是普通頭腦的知識,乃是實行的知識,是在經歷上追尋認識神而有的知識,這種知識使我們一切屬靈的品德和才干,都為神的旨意而運用,并且對神的 “知識” 愈來愈深?!?BR>
彼得將知識排在信心與德行之后,構成信、行、知的次序,這次序與普通人的教訓不同。一般人間的道理都以為是先 “知” ,后 “行” ,才會相 “信” 。但圣經的次序乃是先信復然后才知,國父 孫中山 先生曾倡導 “行易知難” 學說,顯然是受圣經道理的影響,因為他也是一位基督徒。在我們人生的經歷中,事實上有許多事是我們先信然后行,最后才知道的。最簡單的就如我們平日吃飯,我們是先信而吃,然后才明白關于吃飯的許多道理。我們憑信心把飯吃下去,然后,從無數經歷中知道飯能使我們飽足,對我們有益,因而更加研究吃飯的種種問題,而得著更多的知識。照樣在屬靈經歷上也是這樣,我們先憑信心接受耶穌為救主,然后才能在經歷中更進一步認識神?!?BR>
信心,將我們放在一個好的基礎上,便我們與神的性情有分,有永生神的生命,有屬靈的能力去表現各種美好的品德?!?BR>
德行,顯明我們內在之信心,證明真實信心的能力,并在我們的經歷當中增加我們的信心?!?BR>
知識,使我們的信心與品德都行在正軌中,知道如何妥善而謹慎地運用?!?BR>
這三者互為因果,知識可以增長我們的信心和德行,而德行與信心的增長,亦能增加知識?!?BR>
?。矗澲疲?1:6 )
6 節制原文 egkrateian ,與加 5:23 “圣靈果子” 中最后一個果子的 “節制” 同一字,這字有自制、自治之意。節制放在知識之后是十分合理的,有了信心、德行與知識后,便能自制自治了?!?BR>
在此屢次提及有了還要加上,表示這八種品德有它一定的次序,好像階梯那樣遞級上升。我們不能叫一個未有信心、未在神的性情上有分,又沒有屬靈品德與知識的人去節制自己。這節制與世人的克己節欲,苦心修練絕不相同。世人的克苦自制只不過是 “自表謙卑” 的 “苦待己身” ,對于克制肉體的情欲是毫無功效的(西 2:23 )。但圣經所講的節制,乃是圣靈的果子之一?!?BR>
節制不是出于人的意志力量所表現的品德,乃是出于人的意志揀選圣靈、體貼圣靈、順從圣靈所生的力量。 “自制” 、 “自治” 似乎很顯明地是指自己管制自己,但這 “自制” 、 “自治” 卻是圣靈的果子。換言之,這種自制乃是讓圣靈在我們生命中作主的自制,這就是基督徒的 “節制” 與世人的克苦自制不同之處?!?BR>
節制,一般人都把它領會作是指對肉體的私欲方面的事。其實,我們不但在肉身的種種欲望上需要節制,在屬世的追求上需要節制,甚至在事奉主的工作上,也同樣要節制。我們不能整日只在外面奔跑,沒有自己安靜禱告靈修的時間;我們不能不停地講道,而把其人生應有的責任和本分完全拋棄;我們也不能只在一件事上用盡一切力量,而把教會、家庭、個人及其他必須互相配合的工作置之不顧;這是沒有節制,是偏差和極端。所以節制不是只應用在個人的行事生活方面,便我們的生活有適當的次序,也要應用在個人對屬靈的追求和教會的圣工上,使一切的事都在正當的軌道上進展,不至太過或不及?!?BR>
?。担棠停?1:6 )
6 “忍耐” 在加拉太書 5 章圣靈的九個果子中,排列第四,在此則放在節制之后,因節制亦含有忍耐的成份。不忍耐的人,也必定不能節制。心急、憑沖動行事的人,必然是沒有節制的,所以節別與忍耐可說是 “同胞兄弟” 。既節制又忍耐,可使我們在主的道上恒久保持在一種長進的狀態中?!?BR>
圣經中的屬靈偉人,都是忍耐的偉人,他們的成功,不是一朝一夕而來的。挪亞曾在方舟里忍耐等候洪水消退;亞伯拉罕曾忍耐等候神的應許成就;大衛雖已受膏,卻忍耐地等候神的時侯來到,才登基作王;主耶穌忍耐地接受了十字架的苦難,成為萬人的救主。不但這樣,就是在今日一般世俗的事上,也需要忍耐,一個學生需要忍耐地完成學業;音樂家需要忍耐地經過艱苦的鍛煉;基督徒要想在各種屬靈的品德或事奉上,結出成熟的果子,也要有忍耐的心。不論我們引人歸主,在教會照本分事奉,奉獻金錢、禱告、讀經,一切屬靈的事上,也要忍耐等候神的旨意成就;在等候主再來的應許上,更需要有忍耐和儆醒的心?!?BR>
“忍耐” 顯示一切焦急、沖動、暴躁的行事,都不是出于圣靈,也不是基督徒所應有的行為?!?BR>
?。叮矗?1:7 )
7 虔敬與節制、忍耐,可以另成一組。我們若在忍耐之中認識神慈愛和能力,就必更能從內心發出敬虔的心,知道這位神是可敬可愛的。今日新約時代的信徒實在很需要敬虔的心來服事主。許多基督徒誤以神是滿有恩典慈愛的,因此便對這位滿有恩慈的神,不存敬畏虔誠的態度,這是錯的。我們不當因為神的恩慈,而忽略了我們所應有的虔敬。這種態度,不但可使神得著我們更高的尊敬與崇拜,也能使我們自己在生活上,品德上,更有力量約束自己,更愿意為神的緣故忍受各種的苦難,而更認識自己的不配?!?BR>
為什么許多人不能忍耐患難,不肯為主受損失,覺得冤屈太甚,所付的代價是不值得的呢?因為沒有敬畏神的心。我們若知道神的可敬可愛,認識神的崇高與偉大,便會同時認識自己罪惡的污穢,并且承認按我們罪惡所應得的報應,我們實在應受更人的苦難,就算有更大的患難與損失臨到我們也是應當的。大衛是一個敬畏神的人,在他因他的兒子押沙龍背叛而逃亡時,曾受掃羅族一個叫作示每的人,出來咒詛他、侮辱他。大衛的將軍亞此篩要過去把示每殺死,但大衛卻禁止他說: “洗魯雅的兒子,我與你們有何關涉呢?他咒罵,是因耶華吩咐他說,你要咒罵大衛;如此,誰敢說你為什么這樣行呢? …… 或者耶和華見我遭難,為我今日被這人咒罵,就施恩與我 …… ” (撒下 16:10-14 )。大衛承認按他的敗壞來說,他遭受這些侮辱和不合理的待遇,是他所應受的?!?BR>
有些異教徒用各種苦待自己的方法,來表示他對假神的虔誠。例如有些印度教的教徒,用許多長約二尺多的針刺滿身體,在針上掛著各種裝飾品,再在臉上掛上許多鉤子,吊著各種小瓶子,然后踴躍跳舞,以求得他們的假神之喜悅。這等人所得的是何等的虛空?我們的神絕無這種不合理的要求,祂是用慈愛對待我們;但我們對這位慈愛之神的虔誠,卻遠不如那些異教徒對假神虔誠的十分之一,基督徒實在應有虔敬的心?!?BR>
?。罚異鄣苄值男模?1:7 )
7 “愛弟兄的心” 原文只有一個字 philadelphia ,即弟兄的愛?;酵奖舜讼鄲凼墙虝钊说奶攸c,主耶穌說: “你們若有彼此相愛的心,眾人因此就認出你們是我的門徒了” (約 13:35 )。啟示錄七書信中最好的教會是非拉鐵非,這名字也就是 “弟兄的愛” 之意。信徒對弟兄有愛,與別的肢體過相愛的生活,乃是信徒品德中的高級品德。因為神賜各樣屬靈的恩賜給我們,其意義不是為我們個人的夸耀,乃是為眾弟兄的利益,并使我們可以和別的弟兄同心遵行主的吩咐?!?BR>
愛弟兄的心,不是一種結黨的心。這 “弟兄” 是指一切有生命的基督徒,不是少數自己所喜歡的人。他們不論是我們所親密的,或生疏的,是我們所敬佩的,或憎厭的,都是我們的弟兄,是我們在基督生命中的肢體,我們都當用基督的愛去愛他們,這是愛弟兄的心。保羅在林前 13 章將愛作為一切屬靈工作品德的價值,若沒有愛則一切其他恩賜都是虛假的。在此彼得亦將愛放在八種品德的最高級?!?BR>
保羅在西 3:14 說: “愛心就是聯絡全德的?!?那意思也表示愛是結合一切美德之力量,愛使一切其他的恩賜和品德發揮其完美的力量,而達到更高尚的目漂?!?BR>
?。福異郾娙说男模?1:7 )
7 本句原文也是一個 “愛” 字,但這 “愛” 原文 \cs3 agapen ,其字根 agapo{ 與上節的弟兄之愛 phileo{ 不同。 agapo{ 屬于理性的愛, phileo{ 是友誼之愛。 agapo{ 在圣經中是用以指屬神的愛,如約 3:16; 羅 8:37; 弗 5:2 等。人的愛是由情感而生的,互相受對方的激發而發生愛的反應,是因為別人可愛,或因別人愛我,我也愛他。但神的愛卻無需等待別人的激發以引起祂的愛,祂乃是主動的、理智的。神對于人的愛,是完全由祂主動,祂看為應當愛人,便先愛了我們。祂的愛完全沒有肉體的偏私沒有罪的成份,乃是完全在真理中,公平、廣博而又深厚的?!?BR>
信徒不單應有愛弟兄的心,還要加上神那種 “愛” 心。這種 “愛” 乃是 “愛眾人的心” 之愛,是對一切入不分等級,都本著體會神的心而愛他們?!?BR>
這 “愛” 與加 5:22 之仁愛亦同類(參加 5:23 注解 \cs3 )?!?BR>
總之,使徒在此所講的八種屬靈品德,與其說是品德,不如說是神生命中之性情的表現。因為這一切的美好,并非人的模仿所能偽冒的,乃是已經有分于神的性情,有分于基督生命的人,從生命所結的靈果。當我們追求順從里面的生命而生活時,我們便會愈來愈發現,神所賜給我們的生命,乃是十分豐富充足的,我們應當不停止的追求長進,使神的性情可以更充足地在我們身上表露,基督的榮美能以更豐盛地從我們身上活出來。這就是我們今日在屬靈路上奔跑的目標?!?BR>
五.靈德充足后的情形( 1:8-11 )
在這幾節中,彼得一方面對以上的勉勵作一項結論,指出信徒若能在上述所提的幾件事上追求,必不至于不能結果子。另一方面則鼓勵信徒應更加殷勤的實行以上的教訓,這樣,他們就必能豐豐富富地進入主基督永遠的國了。在此論及信徒靈德充足后的情形有:
?。保恢劣陂e懶不結果了( 1:8 )
8 “充充足足的有” ,強調信徒不獨應當有以上的品德,且要充充足足的有,常常有。常常表現良好的生活見證,常常順著新生命來生活,便自然在屬靈方面有成就。這充充足足與以上 “有了還要加上” 的意思是互相補充的。 “有了還要加上” 指信徒在品德的種類上,不斷的追求,可以有更多的長處,在更多方面像主; “充充足足” 則注重信徒在各種品德之分量與質量方面應當更豐富而充實。不但要有信心,且在信心之外還要加上德行、知識、節制、忍耐、虔敬、愛心 …… 等;不但有了這種種的品德,且在每一種品德上,不只是有而已,且要 “充充足足” 。所以這 “充充足足” 實亦含有不停止長進之意。信徒因主的恩典而在某一方面像主之后,應當小斷地反覆操練與學習,使自己像主更真切,更具備主的性格,并有更豐富的經驗和果效 ,
我們仿佛是一種器皿,里面裝滿了神的生命,應讓神的生命從這器皿透露出來,發表出來。但怎樣能讓祂發出來呢?要給祂許多 “出口” 。 “信心” 是一個出口, “德行” 是一個出口, “知識” 是另一個出口, “節制” 又是一個出口 …… 。我們當在我們的生命中,讓神有更完全的、更自由的 “出口” ;并要在每一個 “出口” 上,讓神的生命能充分的發表出來,所發出來的這一切,就是我們屬靈的品德了?!?BR>
現今有些家庭用石油汽或煤氣,那些石油汽爐的噴火頭有許多小孔,若那噴火頭較大,小孔較多,沒有阻塞,火力便較強;反之,若噴火頭小,小孔也少,或是有了阻塞,火力便弱,甚至有些小孔噴不出火來。我們在神的家中也像一個噴火頭,要有更多的 “孔” ,更清潔而沒有阻塞,更大的 “火頭” ,讓神的生命在我們里面,能更充分地發表出來。這就是我們要 “充充足足的有這幾樣” 的意思?!?BR>
這一切屬靈的品德,其實不是我們的,乃是因為我們里面有了神的生命、神的性情。我們現在的問題只是如何讓這內在新生命發揮它的最高 “性能” ,表現種種屬天的榮美罷了?!?BR>
“你們若充充足足的有這幾樣,就必使你們在認識我們的主耶穌基督上,不至于閑懶不結果子了?!?注意:使徒在此用十分肯定的語氣說 “必使” ,表示以上的幾種品德和追求的態度,就是一項秘訣,是必能結果子的途徑。我們若不想作一個閑懶不結果子的人,只要實行這幾樣,讓神在我們里面充分,自由地活出這些品德來?!?BR>
在此使徒亦暗示我們在認識主耶穌基督這件事上,應當是結果子的。我們不應當徒然地認識耶穌基督,徒然辜負祂的恩典,乃應將 “不結果子” 看為反常的情形,是我們所當常常提防的,使自己小至于落到閑懶不結果的情形中?!?BR>
這里的 “閑懶” 與第 5 節的 “殷勤” 成對比。殷勤,便有 5 節以下的種種品德表現出來;閑懶,便不結果子?;酵皆谶@充滿各種邪惡試探和奸詐的世代中,若作一個閑懶的人,當然是不能結果子的閑懶就是不長進,不想作工,不要爭戰。閑懶的人希望一切事都有別人為地承擔,他們希望別人為他們豫備好每一件事,好讓他們享受?!?BR>
許多基督徒以為不犯罪便是好信徒,豈不知他可能是一個閑懶的信徒。他雖然沒有奸淫偷盜,但是他卻不結果子,不長進。在屬靈的路程上不長進就是后退,就很容易陷落試探之中?!?BR>
主耶穌為什么責備那個惡仆,說他是又惡又懶的(太 25:26 )?他的惡是惡在什么地方?惡在懶!他沒有殺人放火,卻把主人所交付的銀兩埋藏了。他讓一切的好機會白白的過去,不作工,以為只要保持原來的銀兩就是沒有虧本;其實只保持原來的數目就是虧本了。他應當運用主人所交托的,有賺來的加在原來的數目上,才不至于白白用了主人供養他的恩典?!?BR>
?。玻蛔非箝L進的危險( 1:9 )
9 “人若沒有這幾樣,就是眼瞎” ,不在以上所提的品德追求長進,沒有具備以上那幾樣應有的靈德之人,就是 “眼瞎” 。換言之,這幾樣品德是信徒所必須有的。在此 “眼瞎” 的意思,與林后 4:4 所說那些末信主的人,被這世界的神弄瞎了心眼的意思不同,因為彼得是對信徒講的。在這里 “眼瞎” 的意思就是落在黑暗中,不認識自己,與約翰壹書所說的 “黑暗” 意思十分相近 ── “惟躅恨弟兄的是在黑暗里,且在黑暗里行,也不知道往那里去,因為黑暗叫他眼睛瞎了” (約一 2:11 )?!?BR>
“只看見近處的,忘了他 …… ” ,本句可作上句眼瞎的解釋,表示使徒在此所說的 “眼瞎” 有特殊的意義,并非真正看不見,乃是 “只看見近處的” 。信徒若只看今世眼前的事,不看永世的事;只求人前的榮耀,不求神前的獎賞;只為看得見的圖謀,不為 “看不見” 的圖謀,按他所不去看的來說,實在是眼瞎的了!
為什么信徒若沒有以上的靈德便是眼瞎?原因有二:
?。粒磐教幵谶@世代中,如逆水行舟,若非不斷追求長進,便很容易被今世的風俗、罪惡的習慣、人的道理、各種壞潮流,漸漸將我們屬靈的眼光蒙蔽,以致我們的心思、意志和觀念,也漸受其影響,便漸漸看不見屬靈之事的美好,慚漸效法世界的樣式,不有神在永世中所為我們豫備的榮耀,而只見今世的利益了?!?BR>
?。拢磐郊扔辛擞郎竦纳?,已生入神的家中,若不在屬靈品德上追求長進,不在靈命上長大,必然會落到一種不認識自己的情形中。因為信主的年日日增,在教會中的資歷愈來愈 “老” ,對各種道理的知識愈來愈多,而靈性生命又不長大,結果必然驕傲自大,又靈性貧窮,落到像老底嘉教會的光景,自以為富足,而實際乃是貧窮、眼瞎,和赤身的?!?BR>
“忘了他舊日的罪已經得了潔凈” ,這句話有兩種意義,即:
?。粒浿髟融H他的恩典,忘記他在蒙恩得救時,如何認識自己是一個罪人而歸向基督,又得蒙祂的赦罪,如今所行所作竟辜負了主這么大的恩典,不在蒙恩之后,繼續追求長進。主既將我們從罪惡的深坑拯救出來,怎能仍然停留在這深坑的邊緣,作一個閑懶不結果的人呢?
?。拢浟俗约阂延蟹謩e為圣的地位,既是蒙主潔凈,有神生命的人,眼睛怎能仍然戀棧在污濁的世界上,不自己分別為圣,追求崇高圣潔的人生目標?基督徒若記得已往在罪中的痛苦光景,便會更寶貴他所得著的恩典了。所以那些忘記他舊日的罪已經得潔凈的人,實在是在靈性方面落在另一種眼瞎的情形中,成為不長進的人?!?BR>
?。常啦皇_的要訣( 1:10 )
10 “應當更加殷勤” ,這是本段中第二次提及 “殷勤” ,這樣反覆地提及殷勤,似乎暗示當時的信徒因為信仰虛境日漸困難,和假師傅道理的困擾,已漸感困倦、怠惰、不想前進了。所以彼得將這些事情提醒他們,要他們不但不怠惰,反要更加殷勤?!?BR>
“使你們所蒙的恩召和揀選堅定不移” ,這并不是說神對他們的揀選和所施的恩典,會因他們的不殷勤而發生動搖;乃是說,他們若殷勤追求長進,便使他們所蒙的恩召和楝選顯得真切,使人覺得神的恩典堅定穩固,使人對神的恩慈更堅信不疑了!
另一方面的意思,是說出我們乃是蒙神選召和揀選的人,是在一種蒙選召的狀態中,我們應當經常保持在這種狀態中,堅定不移,顯明我們是屬神的人。(按中文新舊庫譯本本句譯作: “使你們蒙召及揀選的狀態中,成為堅定不移?!?)神的揀選和恩召雖然不會改變,但我們若不站在蒙神選召和揀選的地位上生活行事,便會顯出不像一個蒙揀選的人,而且失去那蒙揀選的狀態,因而使人對神的恩召和揀選也發生疑惑了?!?BR>
“你們若行這幾樣,就永不失腳?!?在此彼得指出一種永不失腳的方法,就是更加殷勤追求靈命的長進?;酵接惺裁捶椒梢?“永不失腳” ?這真是許多信徒想知道的。彼得在這里把這方法指示給我們,這方法就是要在靈命與靈德上不停止追求長大。這就像小孩子常常會跌倒,有什么方法可使小孩子不常跌倒?不停叮囑他們小心嗎?經常由專人負責照顧他們嗎?這都不是根本的方法乃是讓小孩子長大,當小孩子長大之后,自然便離開這種常常跌倒的情形了?!?BR>
?。矗S豐富富的進入主的國( 1:11 )
11 “永遠的國” 表示這里所講的不是千年國,乃是存到永世的神國。但在此卻稱為 “主救主耶穌基督永遠的國” ,主耶穌與神和圣靈,既是三位一體的神,當然神的國有時也可以稱為主耶穌基督的國了。何況我們得以有分于神的國,乃是因主耶穌作我們救主的緣故。主耶穌曾經說: “你們若不重生,就不能進入神的國” ,我們能得重生的經歷,乃是因耶穌被舉起來(參約 3:14-15 ),我們信祂 “被舉起” 的功勞,便得著重生,可以進入神的國。我們和神的國發生關系,乃是由于主耶穌為我們成就了救牘的工作在此使徒彼得有意特別強調這一點,所以稱這國為 “主救主耶穌基督永遠的國” ?!?BR>
我們不但可以進入主的國,且可以豐豐富富的進入。雖然我們在世上或為貧窮,但可以在神的國中作一個豐豐富富的人。這句話顯示有些人雖可以進入主的國,卻不能豐豐富富的進入,他們只是一個 “僅僅得救” 的人,像林前第章所說的。我們怎樣可以豐豐富富的進入神的國呢?只要實行以上所說的教訓就可以了?!?BR>
第 11 節是使徒對上文教訓的結論,指出凡照以上教訓遵行的,便可以豐豐富富的進入神的國了。所以現今的基督徒,不是沒有權利可以豐豐富富的進入神的國,也不是沒有秘訣不知如何豐豐富富地進入神的國?,F在的問題,乃在我們是否實行使徒已經指示我們的,讓基督的生命能完滿地表彰出來,好叫我們可以在生活上和工作上帶著豐滿的果子,迎見主的面?!?BR>
六.使徒愛心的表白( 1:12-15 )
這幾節是使徒表白自己的話,要趁自己末離開世界之前,盡其所能地勸勉信徒,使他們發熱心,可以在主的恩典中長進。這幾句話顯示彼得豫知自己即將離世,因而要把握最后時機激勵信徒。由此可見,使徒彼得確是全心全意以主的 “羊群” 為念,就在自己快要殉道之時,仍掛念信徒靈性的長進。在此他向信徒發出一種無法抗拒的請求 ── 臨終的請求 ── 以呼吁信徒不可停止進步?!?BR>
12 本節彼得解釋他以上勸勉中所提及的事,并非因為是信徒們從不知道的;但彼得雖知道他們 “曉得這些事” ,卻仍要提醒他們。按本節末句 “我卻要將這些事常常題醒你們” ,可見彼得已不止一次地向信徒講及以上的教訓了。這表示彼得認為以上的真理十分重要,信徒切勿因為已經知道.已經聽過,便忽略了它,以為自己可以不必再受題醒。反之,他們正是需要常常題醒,好叫他們在己知的真道上常常勉勵自己,免得成為單單知道,卻末進入所知的真理中的人?!?BR>
“已有的真道” 大概是指上文 3-4,11 節等處經文所講的事,他們已經認識主耶穌,在神的性情上有分,對神的真道并非毫無認識,且已有若干程度的領悟,又 “在 …… 已有的真道堅固” 了。這 “堅固” 表示他們不單有了初步的經歷,且已有相當老練的經殮。一個人從初步聽道,到在所聽的道上堅固,是需要經過多次的聽道,且清楚明白所聽的,又經歷所明白的真道,不但有一次的經歷,且多次重復地經歷過,因而成為老練的,這樣才算達到堅固的地步。雖然這樣,使徒卻說也要 “將這些事常常題醒你們” ,可見在已有真道上堅固的人,仍需虛心接受 “題醒” ,因為:
?。粒m然在已有的真道上堅固,但必然還有許多末經歷過,并末完全?!?BR>
?。拢m然在真道上已經堅固,但今后可能反而放松,日漸懈怠,從以往已有的寶貴經歷中落后了?!?BR>
信徒切勿以為自己在某方面的真理已十分熟識,便不需要別人的題醒,甚至聽到別人提及自己所熟識的真道時,便十分傲慢地輕視別人,以為自己所知的比別人多。我們應當常常記住使徒彼得在邯將殉道之前的這些話,常存謙卑的心,在主的光中反省自己。我們是否對真道常有新的學習,新的得著?是否在已有的真道上堅固?或是已漸漸離開已有的真道?
13 在此彼得以帳棚代表肉身,他以為應當趁著還在肉身中時,題醒信徒,盡他作神仆人應有的本分。不但傳福音要趁機會,就是勸勉弟兄姊妺,造就信徒,也當趁看時機。這不但因為主來的日子近了,也因為我們肉身的生命十分有限。當我們還在肉身的日子,今世的一切事奉、工作、可以榮耀主的機會,都擺在眼前,但當我們一離開了肉身的生命,這一切機會便都完結了,不可再得了。雖然我們在永世中仍可以事奉神,但那可以決定我們將來在榮耀中應得賞賜的事奉,卻是今世在肉身中的事奉。彼得知道自己快要離開肉身,所以要盡量利用這不多的時機,作所應作的工夫。年老的彼得,并末想為自己貪圖安逸,閑懶不作工,仍然為主的羊群盡心竭力,十分積極地把握不多的時日,為主作工,勸勉信徒?!?BR>
“帳棚” 代表肉身,這一種講法亦與使徒保羅的講法相同(參林后 5:1-4 )。帳棚原是游牧生活的人的居住方式,以色列人從祖宗亞伯拉罕開始,便多半是牧養牛羊的,因此常常住在帳棚中。 “帳棚” 在圣經中代表一種寄居的生活,表示信徒不以世界為永久的家鄉,他們雖然活在世上,卻是以盼望天上家鄉的態度來生活。而使徒保羅和彼得卻將 “帳棚” 用以指我們的肉身,表示我們在肉身活著,是存著作客僑居的態度,我們的今生不過是一個暫時的帳棚,里面所居住的是一個永久的生命。這暫時的帳棚可以毀壞,但那里面的生命是不朽壞的。所以每一個人都當趁著末離開這肉身的帳棚之前,知道他所要去的地位,并善用他今生的時機,為永世圖謀?!?BR>
14 本節顯示彼得豫知自己快要離世。他能豫知的緣故是由于主耶穌基督指示他的(見本節末句)。使徒保羅也有這類似的經驗。保羅在提后 4:6-8 亦表示他快將為主殉道,并知道有公義的冠冕為他存留。除了這兩個使徒之外,有時也可以聽到類似的見證。有些信徒豫知他們行將離世,這可說是神特別賜給某些人的恩典,作為對他們走完人生最后路程的勉勵和安慰,卻不是每一個信徒可以強求的經驗?!?BR>
“正如我們主耶穌基督所指示我的” ,這句話可能指主在復活顯現時對彼得說過的話: “我實實在在的告訴你,你年少的時侯,自己束上帶子,隨意往來,但年老的時候,你要伸出手來,別人要把你束上,帶你到不愿意去的地方。耶穌說這話,是指著彼得要怎樣死榮耀神。說了這話,就對他說,你跟從我罷” (約 21:18-19 )。也可能是在彼得年老時,主再次更清楚地指示他。無論如何,彼得必沒有忘記主在提比利亞海邊指示他將怎樣為主受死的話,且常存為主舍命的心志,為主作工。根據教會傳說:彼得為主倒釘十字架而死,但在此彼得對于自己即將面臨的苦雖,毫無懼怕驚慌,只看作不過是 “脫離” 這暫時的帳棚,進入永久的居所而已。這正是一切基督徒對 “死” 應抱的態度。 “死” 對我們并非永遠死亡,只不過換一個更美的地方,進到與永生神同住的所在而已?!?BR>
15 本節顯示彼得有意留下這封書信作為后世信徒的教訓,使他們可以常常因這些教訓得著題醒和鼓勵??傊?,彼得已盡量利用他還在肉身時所能作到的一切方法,來勉勵信徒。雖然他自知時日無多,仍要留下這些話,可以不斷地幫助各時代的信徒?!?BR>
由此可見在使徒心目中,對文字工作的重要早已有所認識。他們并非偶然地寫幾封信講論真道而已,文字工作是他們的重要工作之一。圣靈早已開啟他們的眼睛,使他們認識到文字工作的價值,不像口頭宣傳那樣受時間的限制,且可以在以后長遠的世代中,仍然繼續說話勸勉信徒?!?BR>
問題討論
簡單解釋使徒對受書人之稱呼的靈意?
什么是生命和敬虔的事?神 “已將一切關乎生命和敬虔的事賜給我們” 是什么意思?
什么是又寶貴又極大的應許?
按圣經所記,神的性情是怎樣的?列舉幾經節說明?!?BR>
追求靈命長進的兩個基本態度是什么?
默寫 1:5-7 ,為什么 “知識” 在這里也列為品德之一?
試逐一簡釋八種靈德的教訓?
1:8 的 “眼瞎” 是什么意思?為什么信徒在靈德上不長進便是眼瞎?
“使你們所蒙的恩召和揀選堅定不移” 怎樣解釋?
1:13 的 “帳棚” 是什么?有什么靈訓?
第二段 提防異端的迷惑( 1:16-2:22 )
一.論基督降臨的真確( 1:16-21 )
?。保说米约旱囊娮C( 1:16-18 )
這幾節經文應與三福音中所記主耶穌帶著三個門徒上山變化形像的經文互相對照(太 17:1-13 ── 本段 ; 可 9:1-13; 路 9:28-36 )。按三福音所記與本處經文對照結果,可知主耶穌在山上變化形像時,摩西、以利亞在榮光中顯現與主耶穌的談話,不只論及主的受死與復活之事(參路 9:31 ),且也談及祂的降臨之事(彼后 1:16; 參太 16:28; 可 9:1 )。并且祂在山上變化形像所顯的榮光,就是主降臨之榮耀的締影。所以,彼得在此追述他們怎樣在山上,看見主變像的經歷,以證明他所講有關主的降臨之事,并非虛言,乃是親自從榮光中所領受的啟示?!?BR>
16 基督降臨的真理是使徒親自領受的啟示?!?BR>
“我們從前 …… ” ,這 “從前” 大概是指前書中所提及有關主再來的信息(例如 1:5;4:13;5:1,4 );但也可能是指彼得和那些信徒在一起的時侯,曾對他們講述過的那些有關主再來的信息?!?BR>
“將我們主耶穌基督的大能,和祂降臨的事” ,是指主耶穌第二次的再臨。注意彼得將主的大能和主的再臨連在一起講?;降牡谝淮谓蹬R,表現得很卑傲、軟弱和貧窮(太 1:1-2;8:20; 可 6:2-3; 約 1:46 ),但是基督的第二次降臨,乃是有大能力、榮耀、威嚴的(太 26:64;24:30-31;25:31; 腓 3:20-21; 徒 17:31; 來 12:26; 啟 1:7 )。第一次祂來是作萬人的救主,第二次祂來卻是要審判天下。所以,信徒必須忠心儆醒,等候主的再臨?!?BR>
“并不是隨從乖巧 造的虛言,乃是親眼見過祂的威榮?!?這句話暗示,當時的信徒有人懷疑基督降臨之真確。信徒發生這種懷疑,是因為有些假師傅和不相信主應許的人,譏誚主再來的應許(彼后 3:3-7 )。顯然當時有異端或假傳道,隨自己的意思講解圣經的話,傳錯誤的道理,引誘信徒,以致有些信徒對主再來之真道發生疑惑。所以彼得在此再一次堅固他們的信心,使他們知道使徒對他們所曾傳講有關主再來的事,絕非使徒憑個人意思推測出來的道理,乃是直接從神得到的啟示,且經過主變化形像時,他們在榮光中親眼看見主將來榮耀之 “模型” ,因而對主再降臨之威榮有所領悟。圣靈顯然要藉著他們在山上所見的榮光,使彼得和其他兩個一同上山的門徒對主再臨的威榮,有特殊的認識。這樣,他們所講有關主再降臨的應許,就更具有權威,更可信為確切無誤的了?!?BR>
17 “祂從父神得尊貴榮耀的時候” ,許多人誤會這句經文,以為是指主將來得著尊貴榮耀,其實這里乃是指已往的事,因原文之 “得” 是過去式,即 “得了” 的意思,且下文的講解更加證明是指過去,就是主耶穌在山上變化形像時所得的尊貴榮耀。其所以說祂得了 “尊貴” ,因當時祂不但大有榮光,且被神親自證明是神的兒子?!?BR>
“從極大榮光之中,有聲音出來向祂說,這是我的愛子,我所喜悅的?!?注意彼得在此特別題醒信徒,這位要來的耶穌基督,乃是神所親自印證是祂愛子的那一位,使他們深信主再來之真確:為什么彼得要對那些懷疑主再來之應許的信徒,再次證實主就是神的愛子,這表示主再來的真理,和其他基本的信仰有密切的關系,倘若有信徒不確信主再來,那么在他的信仰中便潛伏著一種危險,就是他對救恩的其他重要真理,甚至主耶穌的神性與位格,以及神的真實存在,也都隨時可能發生疑惑,隨時會受試探而信心動搖。所以當信徒對主再臨之應許,因受世上道理或異端教訓的影響而疑惑時,彼得除了證明主再臨之真確外,也證明主乃是神的愛子,是神從天上親自證明,又是彼得親自聽見的?!?BR>
“這是我的愛子,我所喜悅的?!?這句話在書信中,只提及這一次。但在福音書中則有多次(太 3:17;17:5; 可 1:11;9:7; 路 3:22; 路 9:35 )?!?BR>
18 “我們同祂在圣山的時候” ,彼得稱主耶穌與他們上山變化形像之山為 “圣山” 。有解經家以為那山就是黑門山。但彼得為什么稱它為 “圣山” ?并非黑門山這地方有什么特別,乃是因主耶穌曾在此變化形像,顯出祂自已是 “圣” 的。圣經中對于神曾顯現過的地方常稱為 “圣” 。如摩西在何烈山見異象時,神對他說:你所站的地方是圣的(出 3:5 )。約書亞見異象時,亦同樣聽到主對他說:你所站的是圣地(書 5:15 )。這都是同一原理,不在乎那個地方,乃在乎神曾在那里顯現?!?BR>
基督徒雖然生活在污濁的世界上,但若常住在主里面,心靈中常有主的顯現,則無論住在這世界的那一部份,也都因神的同在而成為圣的了?!?BR>
?。玻戎パ缘拇_證( 1:19-21 )
?。粒パ缘臋嗤?1:19 上)
19 上 “我們并有先知更確的豫言” ,在這里彼得特別高舉舊約先知的豫言,以為先知的豫言比他自己的經驗更為可靠。雖然關乎主再來的應許,彼得有親身聽見看見之經歷,但也并末因此輕忽了舊約先知豫言的權威。注意這里的 “更確” ,表示先知豫言之可靠性,較彼得在榮光中所見的經歷,其可靠性有過之而無不及。為什么使徒要這樣說?這并非彼得懷疑他自己的經歷,或懷疑他自己所講的見證,他乃是要使信徒重視神的話語過于人的經歷。因為能親自聽見主說話,看見主榮光的人不多,彼得的經驗并非人人可求,甚至在十二使徒之中,連彼得在內也只不過有三個人在山上看見主變化形像罷了。所以如果單單根據人的經驗,或看重人的經驗過于神的話語,就會有許多人因自已始終未有親自看見聽見的經歷而信心搖動了?!?BR>
另一方面,那些假師傅和傳異端的人,也可以提出他們那些不誠實甚至偽冒 造的經驗,結果便和那些真止從神得到的啟示,以及因神的恩賜而有的經驗,發生混淆,使人無所適從。所以人的經歷,不應當被高舉過于神的話語之權威?!?BR>
?。拢パ詫π磐降年P系( 1:19 下)
19 下 “如同燈照在暗處” ,原文圣經是排在下句 “你們在這豫言上留意” 之后,而不是連在本節的第一。這樣本節頭幾句話的次序應當是這樣: “我們并有先知更確的豫言,你們在這豫言上留意,如同燈照在暗處?!?英文圣經的翻譯正是這樣?!?BR>
所以, “如同燈照在暗處” 這句話,是形容下句 “你們在這豫言上留意” 的。我們若在先知的豫言上留意,我們便如燈照在暗處那樣,大得光照,滿有亮光了?!?BR>
這 “豫言” 指彼得上文所說先知豫言基督二次降臨之事。使徒的意思是,倘若我們留心這些豫言,用心等候并相信主將快來,我們人生的目標必因專心盼望主的再來而改變,對神的話語之遵行必更為真誠,這樣我們便會在這黑暗的世代 ── 罪惡和黑暗的勢力所控制下的世界 ── 中得著亮光,知道要怎樣照神的旨意而行事生活,不像世人那樣在暗中摸索了!并且我們自己的生活見證,也必像光照在黑暗那樣,使許多人看見基督的光了??梢娦磐饺粽\心等候主的再來,就必使我們在這世代作一個儆醒聰明的人,不致沉睡閑懶?!?BR>
“直等到天發亮晨星在你們心里出現的時候” ,晨星怎會在信徒的心里出現?它是只出現在天空的;但在此既說 “晨星在你們心里出現” ,可見這句話必然是按靈意解釋。所謂 “晨星” 必不是指宇宙中的晨星,乃是要藉著天空中晨星的出現,象征某些屬靈的意義。晨星是在天亮之前顯得特別明亮的,是豫告天明之星,是天快要亮的確據。這樣,圣經的豫言也是主耶穌快要再來的豫告和確據。我們若在主的豫言上留心,信靠圣經的話,把它看作是主必快來的確據,這樣神的話必發出光輝,照耀我們的心靈,正如晨星出現天空一樣。所以今日信徒應當格外留心圣經的豫言,直到心中對于主的再來確信不疑,就必在神的亮光中行走了?!?BR>
本節經文亦顯示信徒應常在主的話語上得到亮光。當主的話在我們心中發出亮光時,我們便會對天上的事有更確切的盼望,且更有力量在黑暗的環境中為主發光了?!?BR>
?。茫パ圆豢呻S私意解釋( 1:20-21 )
20 “第一要緊” ,這似乎是彼得喜歡用的話(彼后 3:3 ),為要使信徒格外留意以下的話。本處與 3: 3 兩 次所提及的 “第一要緊” ,都是關乎豫言的講解方面??梢娢覀儗υパ缘闹v解應格外小心謹慎,不可憑自己一時的喜好和成見胡亂解說,應盡力尋求正確的亮光和圣靈的教導,闡明圣經的真理?!?BR>
但是 “第一要緊” 僅指在彼得所討論的題目上是 “第一要緊” ,使徒顯然無意在此將圣經中一切其他的真理與講解豫言這件事,作一種何者更重要的比較。他只不過在他所討論有關主再來的題目上,針對當時信徒的需要,要他們特別留意豫言之不可隨私意解釋這一點罷了?!?BR>
“沒有可隨私意解說的” ,顯見當時有人按私意解說圣經豫言。所以使徒一方面要信徒留心圣經豫言,勸勉他們不可因為比較難明白(彼后 3:16 ),便忽略了它;另一方面又要信徒謹慎從事,不可隨私意解說。事實上,有許多異端都是在豫言上發生錯誤。豫言既是豫先說明一些我們所未知和未發生的事,無法在事實上獲得對證。這樣,那些假師傅和異端便很容易憑己意推測解說,使信徒受誘惑了。所以信徒應當小心領悟圣經的豫言?!?BR>
“沒有可隨私意解說” 這句話亦可推廣其意義在一切圣經的話語上,我們不可憑私意講解圣經的話。古時忠心的神仆,必尊重神的意思過于自己的意思,縱然是自己所不喜歡講的,也要照樣傳講。例如耶利米勸西底家投降巴比倫人,實非他本人的意愿,但神的話臨到他,他不能不講(參耶 21 章全)?,F今我們講解神的話語也要這樣,不可把自己的意思加在神的話語上,曲解神的話,以成就自己的目的,這是最不敬虔的事?!?BR>
安息日會的女先知 米勒 夫人( Mrs.
Miller )曾豫言主耶穌在一八四四年再來,但到時主耶穌并沒有來,她又趕緊修改她的講法,說主已經再來了,但不是到地上,乃是進入天上的圣所。這正是憑私意解說豫言必然錯誤的一個好例證。直到今日仍偶然會發現有些人在計算主再來之年日,或自以為得著某種超然啟示,知道主將于某日來臨,也都徒然鬧成笑話,被外人作為攻擊基督徒迷信的口實。其實圣經明言,主的再來是人所無法豫測的(太 24:36 ),這樣,一切人的估計,或 “超然啟示” ,都不可能出于神,而必然錯誤無疑了?!?BR>
彼得在未開始在下章講論假師傅出現之前,先住本段證明基督再來之真確;似乎暗示,關乎主再來的真理,將會是異端所喜歡曲解以誘惑信徒的,因此末世信徒理當更加留意,明白圣經的豫言,并等候主的再來?!?BR>
21 “因為豫言從來沒有出于人意的” ── 這并非說圣經中只有豫言是 “從來沒有出于人意的” ,其他部份的記載便可能出于人意。使徒乃是格外強調豫言是比較圣經其他的記載,更具超然性,是人所無法憑自己的聰明臆測出來,因而更容易被顯明是出于靈感?!?BR>
另一方面,在舊約時代,先知的豫言就是啟示的中心,是神一切啟示的代表。因為不論是舊約歷史或律法的一切豫表,也都含有豫言的性質,豫示神未來的旨意,所以這里所說的 “豫言” ,其意義可以推廣而指全部圣經的啟示。這些啟示,也都不是出于人意,乃是人被圣靈感動,說出神的話來。這就是圣經的話語所特有的權威。 ── 陳終道《新約書信讀經講義》
彼得后書第一章
壹.問候(一 1 , 2 )
一 1 西門彼得 形容自己是 作耶穌基督仆人和使徒的 。再一次,他樸實又謙卑的態度給我們留下深刻印象。他自愿選擇成為仆人,并由神選召成為 \cs9 使徒 。他沒有用任何浮夸的稱號,或用什么來突顯自己的地位。他只是滿心感激地強調他事奉復活救主的責任?!?BR>
我們對收信人的唯一認識,就是他們與彼得和他的同工們 同得一樣寶貴信心的人 。這可能暗指彼得正寫書信給外邦的信徒,他們與一切信主的猶太人接受相同的信心;這信心是毫無缺欠的。所有蒙神恩典拯救的人,不管是猶太人還是外邦人,是男是女,奴隸或自由人,在神面前都一同得接納?!?BR>
信 心是指當他們信奉基督信仰時所接受的一切。他進一步解釋,這 信 心是 因我們的神和救主耶穌基督之義 而有的。他的意思是, 神 是公義的,將這信心同樣地賜給一切相信主 耶穌 的人?;降氖芩?、埋葬、復活,預備了一個公義的基礎,讓神可以因 信向罪人施恩。罪價已還清,現在神可以稱一切相信衪兒子的罪人為義了?!?BR>
我們的神和救主耶穌基督 這稱謂,表明主耶穌絕對的神性,這在新約圣經中屢見不鮮。如果衪根本不是神,那么這些話就毫無意義了?!?BR>
一 2 彼得為讀者作了個高超的禱告,就是 愿恩惠、平安 ,因他們 認識神和我們主耶穌,多多的加給 他們。他希望他們能夠在每一日的生活中,因 神堅固和賜能力的 恩惠 (恩典),可以得 這 認識 。他希望他們的心,能蒙神那超乎一切理解的 平安 所保守。然而,他所冀盼的不是他們一點一點地得 !他希望這些恩典能 多多的加給 他們,而不是一點一點地賜與?!?BR>
這些恩典如何能 多多的 加增呢?就是透過 認識神和我們主耶穌 。我們認識 神 愈深,就愈能夠經歷 恩惠、平安 。住在至高者的隱密處,遠勝于偶爾朝見神。能體會神 恩惠、平安 之奧秘的,是住在神圣所中的人,而不是住在外圍的人?!?BR>
貳.呼召信徒培養堅強的基督徒品格(一 3 ~ 21 )
一 3 每一個基督徒都應該對這段經文產生莫大的興趣,因為經文告訴我們可以怎樣保守自己在今生不致跌倒,并確保能凱旋地進入永生?!?BR>
首先,彼得向我們保證,神已經將一切所需的賜下,好叫我們能過圣潔的生活。這賜予是衪權能的明證: 神的神能已將一切關乎生命和虔敬的事賜給我們 。衪的能力首先把我們拯救過來;自此,衪的神能也不斷使我們有能力過圣潔的生活。這里的次序是──先是 生命 ,繼而是 虔敬的事 。褔音是神的大能,要拯救罪人脫離罪的懲罰和權勢,叫人不致滅亡,不再被玷污?!?BR>
所謂 一切關乎生命和虔敬的事 ,包括基督那大祭司的工作、圣靈的工作、天使代表我們所行的事奉、我們信主時所得到的新生命,以及神的道的指引?!?BR>
過圣潔生活的能力,來自 認識那……召我們的主。神的神能 是圣潔的源頭,認識衪就是得圣潔的途徑。認識衪就是永生(約一七 3 );而在認識衪上成長,就是在圣潔上成長。我們愈認識祂,就會跟衪愈相似?!?BR>
一個彼得經常提起的主題,就是關于我們的呼召。他提醒我們:( 1 )我們乃是蒙呼召離開黑暗,進入衪的奇妙光明中(彼前二 9 );( 2 )我們是蒙召跟從基督受苦的腳蹤(彼前二 21 );( 3 )我們是蒙召以祝褔回敬辱罵(彼前三 9 );( 4 )我們蒙召進入衪永遠的榮耀里(彼前五 10 );( 5 )我們是蒙衪的 榮耀和美德 所召(彼后一 3 )。最后一點的意思,是指衪藉 向我們揭示自己的榮美來 召我們 。大數的掃羅是在往大馬色的路上看見神的榮耀而蒙召的。一位較后期的門徒作見證說:“我瞻仰衪的臉,其后我便對一切與衪不相似的事物失去興趣?!彼敲尚t的 榮耀 和卓越的美德所呼召?!?BR>
一 4 神透過自己的大能,賜給我們叫我們能過圣潔生活的“一切……的事”,包括衪圣言中 又寶貴又極大的應許 。據占計,圣經中最少有三萬個應許。本仁約翰曾說:“生命的路途上委實撒滿了神的應許,以致我們每走一步都踏在神的應許上?!薄?BR>
彼得在他的兩封書信中提到七種 寶貴 的東西,最后一種就是神的 應許 。我們的信心比金子更寶貴(彼前一 7 )?;剿鞯难菍氋F的(彼前一 19 )?;竭@活石,在神的眼中是寶貴的(彼前二 4 )?;阶鳛榉拷鞘?,也是寶貴的(彼前二 6 )。對一切相信的人來說,衪是寶貴的(彼前二 7 )。那不會毀壞的裝飾,就是溫柔安靜的心,在神眼中是極寶貴的(彼前三 4 )。最后,神的應許是寶貴的(彼后一 4 )?!?BR>
讓我們來想一想那些關乎圣潔生活的應許:( 1 )脫離罪的轄制(羅六 14 );( 2 )夠用的恩典(林后一二 9 );( 3 )遵行命令的能力(腓四 13 );( 4 )勝過魔鬼(雅四 7 );( 5 )受試探時有出路(林前一○ 13 );( 6 )只要認罪就可得赦免(約壹一 9 )──而且,罪孽不會被記念(耶三一 34 );( 7 )我們求告神就蒙搭救(詩五○ 15 )?!?BR>
難怪彼得說神的 應許 是 又寶貴又極大 的了!這些應許能夠令信徒 脫離世上從情欲來的敗壞 。我們抵擋試探所需的一切,神已應許要完全賜給我們了。當強烈的欲望襲來,我們可以按應許向神求助。這些應許使我們能脫離世上的敗壞──在性方面的罪、醉酒、污穢、苦惱、背信和爭競?!?BR>
積極的一方面就是,憑 這些應許,我們 就得與神的性情有分 ?;旧?,在我們信主的時候,這就成為了事實。然后,當我們在生活中實際地享受神的應許時,我們便愈來愈與神相似。例如,衪應許說我們愈多想衪,就與衪愈相似(林后三 18 )。只要我們研讀圣經,從圣經的啟示下研讀認識基督,并學效跟隨衪,我們便使這應許成為事實。在這過程中,圣靈模造我們有衪的樣式,叫我們榮上加榮?!?BR>
一 5 第 3 至 4 節顯示,過圣潔生活所需的一切,神早已賜給我們了。衪既已這樣做,我們便必須努力培養運用。神不會勉強我們,或單方面地使我們成為圣潔。我們必須渴望并立志成圣,并且克己不懈?!?BR>
論到基督徒的品格時,彼得認為信心是必然已有的。畢竟,他的對象是基督徒,是那些已經因對主耶穌投以 信心 而得救的人。因此,他并沒有叫他們要培養信心;他假定他們都已經擁有信心?!?BR>
所需要的,是在這 信心 上再加七種圣潔的要素,并不是逐一加上去,而是在每一時刻都全面地表現這些美德?!?BR>
奧爾信的父親過去常用以下的演繹方式,將這段經文念給他的兒子們聽:
有了信心,又要加上大衛的勇毅;有了大衛的勇毅,又要加上所羅門的知識;有了所羅門的知識,又要加上約伯的忍耐;有了約伯的忍耐,又要加上但以理的虔敬;有了但以理的虔敬,又要加上約拿單愛弟兄的心;有了約拿單愛弟兄的心,又要加上約翰的愛心 1 ?!?BR>
藍斯基則這樣說:
這七種德行,是用來與假先知(二 1 )及他們的假信仰生活作對照的。他們所有的不是德行而是恥辱;不是知識而是魯莽無知;不是節制而是放蕩淫亂;不是在善事上忍耐而是在惡事上堅持;不是虔敬而是不虔;不是愛弟兄的而是憎恨神的兒女;不是真正的愛心而是令人心寒的冷漠 2 ?!?BR>
第一種品格是 德行 。這可以是指虔誠的行為,生活上的善行,或高尚的道德操守;然而,這一切似乎都給其后的“虔敬”所涵蓋了。這里所說的 德行 ,也可以指在敵對的世人面前表現屬靈的勇氣,堅守公義正直的力量?!?BR>
在這里,我們想到殉道者的勇氣。大主教克藍麥被勒令簽署放棄信仰聲明,否則便會被燒死。起初他拒絕簽署,然而在巨大的壓力下,他用右手簽署了放棄信仰聲明。后來,他知道自己做錯了,于是便叫負責行刑的人把火點起來。應他的要求,他的雙手并沒有給綁起來。于是他將他的右手伸入火焰之中,并說:“這就是簽了名的手,因此應先受刑罰。這只手犯了罪!滅亡吧,卑賤的右手! 3 ”
有了勇氣,必須加上 知識 ,尤其是對屬靈真理的知識。這里所強調的,是研讀神的話和行其中律例典章的重要?!?BR>
藉 圣經更認識耶穌,
與我主靈里相通?!?BR>
一言一字都聞主聲,
每句每行我承認?!?BR>
~侯麗莎
透過對圣經教導的體驗,我們就能夠建立一套歐德曼所說的“實踐基督信仰內容的技巧”?!?BR>
一 6 神呼召每一個基督徒過有節制的生活。有人將節制形容為在圣靈的策動下,用意志去控制的能力。我們在禱告、讀經、時間運用、控制肉體,以及奉獻自己等各方面,都必須要有紀律?!?BR>
保羅是實踐 節制 的人?!八晕冶寂?,不像無定向的;我斗拳,不像打空氣的。我是攻克己身,叫身服我;恐怕我傳褔音給別人,自己反被棄絕了?!保智熬?26 , 27 )
杰出的鳥類學家奧杜邦為了要更認識世上各種雀鳥,不惜長時間處于令人難受的環境中。李羅伯這樣形容他:
當與工作的成果相比時,身體上的難受在他眼中完全算不得什么。他會在黑暗及煙霧中,動也不動地蹲伏上不知多少時間;只要能夠對某一種雀鳥有多一點認識,那么多個星期的苦候,對他來說是完全值得的。他會站在水深及頸的死水中,屏息靜氣地等候;而在他不動聲息地守候之時,有無數的毒蛇和鱷魚在他面前游來游去?!?BR>
他喜形于色地說:“這當然不好受。但那又何妨呢?我已清楚看見那雀鳥的一動一靜了!”為了取得資料繪下雀鳥圖片,他是什么也在所不計的 4 ?!?BR>
由于有別人作榜樣,由于這個快將滅亡的世界有刻不容緩的需要,由于有失見證的危險,我們應自我克制,以致能將最好的獻給基督?!?BR>
有了 節制 便應該加上 忍耐 ,即是在逼迫與逆境中堅持恒忍。我們不可忘記,基督徒的人生就是一個挑戰,我們必須鍥而不舍。只在開始之時一鼓作氣是不足夠的;不管有多困難,我們都必須堅持到底。有人以為相信基督,就會不斷經歷身處顛峰的興奮;這是不切實際的?;酵叫枰鎸θ諒鸵蝗盏睦泄?,不足掛齒的雜務,差強人意的處境,刻骨銘心的憂傷,以及無可補救的失敗。 忍耐 就是當一切都似乎對我們不利時,仍然撐持下去,奮勇向前?!?BR>
下一種美德就是 虔敬 。我們的生命應當效法神,在實際的生活上表現出圣潔來。我們的品行應有超凡脫俗的素質,令人能察覺到我們確是天父的兒女;作為神家里的人,我們應該都有 神的形象。保羅提醒我們:“……惟獨敬虔,凡事都有益處,因有今生和來生的應許?!保ㄌ崆八?8 )
一 7 愛弟兄的心 使世人認出我們是基督的門徒:“你們若有彼此相愛的心,眾人因此就認出你們是我的門徒了?!保s一三 35 )
愛弟兄的心帶來 愛 所有人的心。這基本上并非情感方面的事,而是意志方面的事。這并不是我們要去經歷情感上的亢奮,而是我們要去遵守的誡命。從新約圣經的角度看,愛是超自然的。非信徒根本不能夠按神的吩咐去愛別人,因為他沒有神的生命。只有神的生命才足以使一個人去愛他的仇敵,并會為處決他的人祝禱。愛的表現,在于付出。例如:“神愛世人,甚至將他的獨生子賜給……?!保s三 16 )“……正如基督愛教會,為教會舍己?!保ǜノ?25 )我們可以為別人付出時間、才干、財寶和生命,以表示我們的愛?!?BR>
麥艾特是五名在厄瓜多爾被奧卡印第安人殺死的青年宣教士之一、麥庫里是他的父親。一天晚上,當我們跪下來一起禱告時,他這樣說:“主啊,讓我可以活下去,親眼看見那些殺害我孩子的人信主,讓我可以擁抱他們,告訴他們我愛他們,因為他們愛我的基督?!碑斈隳軌蜻@樣為那些殺害你的親生兒子的人禱告,你所擁有的就是基督徒的愛?!?BR>
這七種美德,圓滿地包涵了基督徒應有的品格?!?BR>
一 8 在作門徒的道路上,信徒不可能停留在原有位置,因為不進則退。前進的可以得 力量,得蒙保守;后退的會遇上危險,遭遇失敗?!?BR>
沒有堅持在基督徒品格上追求長進發展,就會引致閑懶、不結果子、眼瞎、短視和善忘?!?BR>
閑懶 。與神有相交的生命,才是真正有果效的生命。在圣靈的引導下,信徒會放下沒有益處的活動,確保生命收到最大的益處。否則,我們就只是在打空拳,徒勞無功?!?BR>
不結果子 ??v使對我們 主耶穌基督 有很多的 認識 ,但仍可能在這 認識 上 不結果子 。知而不行,必然的結果就是閑懶無用。死海之所以是死海,正是因為只有匯入而沒有流出;在屬靈的范疇里,這樣的情況也扼殺了結果子的能力?!?BR>
一 9 短視 。有些程度上的視力受損,可被稱為眼瞎。這里特別提到眼瞎的一種,就是短視;短視的人只為眼前而活,并不顧念將來。他只專注于物質的事,卻忽略了屬靈的事?!?BR>
眼瞎 。沒有第 5 至 7 節所說七種特質的人,都是眼瞎的。他看不見在生命中什么是主要的,不懂得分辨什么是有真正屬靈價值的,只活在膝黑一片的世界里?!?BR>
善忘 。最后,缺少那七種德行的人,是 忘了他舊日的罪已經得了潔凈 。他已蒙救贖這一事實,對他已失去了影響力。他又回到曾被救贖離開的境地去。神以自己的兒子來為他贖罪,現在他卻視這些罪為兒戲等閑?!?BR>
一 10 因此,彼得勸勉他的讀者,要對所 蒙的恩召和揀選 堅定不移。這是神救贖計劃的兩方面。 揀選 是指衪對人個別地揀選,那是帶權能和永恒的揀選,使這些人成為屬乎衪自己的。 恩召 是指他在特定的時空采取行動,實踐衪的揀選。在神創造世界之先,我們已蒙 揀選 ;在我們信主之時,我們是蒙了 恩召 。在時間次序上來說,是先有 揀選 ,然后才有 恩召 。但從我們的經驗上看,我們是先認識衪的 恩召 ,然后才知道原來基督早在永恒之初揀選了我們?!?BR>
我們所蒙的 恩召和揀選 ,本身已是 堅定不移 的了;神永恒的計劃是不會打折扣的。然而,我們卻可以透過更多效法我們的主,使這恩召和揀選得到確定。藉 結出圣靈的果子,我們可以無可置疑地證明自己確實是屬乎衪的。圣潔的生活,證明我們確實是蒙恩得救的人?!?BR>
致力過圣潔的生活,可以保守自己不至于失腳。當然,我們永不會陷入萬劫不復的境地;基督所作成的工,已經將我們從這境況中拯救出來。這里所指的,是陷在罪惡、羞恥和無用之中。如果我們沒有在神的事上長進,便會陷在危險之中,生命有受嚴重損害之虞。但如果我們保守自己在圣靈中行,我們便不會失去服侍主的資格。神保守一切為主奮力向前的基督徒。屬靈上的閑懶與眼瞎,是危險之所在?!?BR>
一 11 在靈里不斷長進的,不但得享安全,還蒙應許得以 豐豐富富 的 進入我們主救主耶穌基督永遠的國 。彼得在這里所討論的,不是我們能否進入神的國,而是如何進去。得以進入神天上的國的唯一憑據,是對主耶穌基督的信心。然而,有部分信徒會以更豐盛的姿態 進入這 天上的國。信徒各自所得的獎賞,會有程度上的差別。根據這里所說,所得的獎賞會視乎信徒效法救主的程度而定?!?BR>
一 12 當彼得想到這些事在今生和永恒的意義時,他便決意要不斷提醒信徒關乎培養基督徒品格的重要??v使信徒在這方面已有所認識,他們仍需常常接受提醒。我們也一樣。雖然我們在 已有的真道上堅固 ,但總會有注意力被分散或忘懷的時候。故此,我們有必要經常重提這真理?!?BR>
一 13 彼得不單希望,并且認為有責任 趁 他還在世的時候,透過不斷的提醒來 激發 圣徒。他既快將辭世,便感到是時候喚醒信徒以免他們在靈里昏睡了?!?BR>
一 14 主 已經指示彼得他將離世,也已說明了離世的方式(約二一 18 , 19 )。這已是多年以前的事了。這位年邁的使徒知道,隨 事情的發展,他是快將離世的了。這使他更堅決地認定,要用他尚余的時間,關心神子民在屬靈方面的褔祉?!?BR>
他形容自己的死亡為放下在世上的居所,或脫離身體或 帳棚 。四處周游的人,以帳棚為臨時居所;同樣地,我們的身體就是我們在世上寄居時的居所。當我們死亡時,這帳棚便要拆掉。在被提時,信徒身體要復活并改變。圣經將這永恒和榮耀的身體形容為房屋(林后五 1 )?!?BR>
雖然彼得獲指示他快將離世,但這并不否定基督快將回來接衪的圣徒的真理。真正屬神的教會,一直以來都準備基督會隨時回來。彼得從主得了特別的啟示,才知道當主再來時,他已經不在人世了?!?BR>
一 15 彼得不但決意要提醒圣徒靈命長進的重要,自己也采取行動,將這些提醒筆錄下來,使后世可以時常 記念 。信徒可以憑 他所寫下來的,隨時提醒自己。結果,彼得的書信成為男女信徒靈程上的亮光,迄今已近二十世紀;這果效還要持續下去,直到救主再來。此外,根據可靠的古老傳說,馬可又將他屬靈的師傅使徒彼得的親眼見證筆錄下來,這樣就寫成馬可褔音?!?BR>
文字工作的重要性于此清晰可見。文字記錄可以傳之久遠。透過文字記錄,一個人縱使已經化為黃土,他的工作仍然產生果效?!?BR>
彼得在原文里用來談到他 去世 的字,演變而成今日英文的 exodus (大批地離開)一字。路加福音九章 31 節形容基督離世,所用的也是這個字。所以,死亡并非不再存在,而是離開某處,到別一處去?!?BR>
這幾節經文對我們來說有特別的價值,因為經文揭示,對一個屬于神而又快將離世的人來說,最重要的是什么事情。 這幾樣 和 這些事 \cs8 共出現了四次,即第 8 、 9 、 12 和 15 節。站在永恒世界的邊境來看基督信仰,會發覺其中那些偉大而又基要的真理,確有無比的價值?!?BR>
一 16 本章結尾的幾節經文,論到基督在榮耀中再來的確實性。彼得首先辯明使徒的見證是確實的,繼而辯明預言必定成就。彼得在這里好像把新舊兩約連系起來,并告訴他的讀者要掌握這合而為一的見證?!?BR>
他強調,眾使徒的見證是根據事實而不是神話。他們 從前將我們主耶穌基督的大能和他降臨的事告訴 讀者時, 并不是隨從乖巧捏造的虛言 或神話?!?BR>
他特別提到的事件,就是基督在山上變像一事。有三位使徒目睹這事,他們就是彼得、雅各和約翰。 大能和降臨 是表達“在大能中降臨”或“有能力的降臨”的文學手法 5 ?;皆谏缴献兿?,是衪在 大能 \cs8 中 降臨 ,統管全地的預演。馬太對這事的記錄,清楚地說明了這一點。在馬太褔音十六章 28 節,耶穌說:“我實在告訴你們,站在這里的,有人在沒嘗死味以前,必看見人子降臨在他的國里?!本o接的經節記述了登山變像的事。在山上,彼得、雅各和約翰看見主耶穌的榮耀,即將來衪在地上作王一千年時的榮耀。這三位使徒在他們有生之年看見了人子在衪國里降臨的榮耀。這樣,主在馬太褔音十六章 28 節所說的話,在十七章 1 至 8 節已實現了?!?BR>
彼得在這里強調,使徒對登山變像的記述,并不是基于 虛言 (在希臘文中,這字解作神話)。這正是部分現代神學家用來攻擊圣經的字眼。他們建議應將圣經“非神話化”。布特曼提出新約圣經中有“神話虛構的成分”。洛濱孫則呼吁基督徒要承認圣經中有很多篇幅都含有神話的成分:
在過去的一個世紀,我們踏出了痛苦但果斷的一步,就是承認圣經中的確包含了“神話”,這是宗教真理的其中一種重要形式。除了極端的基要派之外,所有人都逐漸承認,創世記中關于創造及人類墮落的故事,只是虛構的神話而不是歷史記載,目的是要表述關于人類和宇宙的最深真理;畢竟就因這目的,所以虛構是無可厚非的。事實上,如果要捍衛基督教的真理,就必須承認、強調這些故事并非歷史事實;這樣就可以避免人類學和宇宙哲學所提供的另類解釋的挑戰?!]有作出這樣分辨的人,是將自己置于赫胥黎及其一派的入股掌之中,任由魚肉 6 ?!?BR>
為駁斥虛構神話的指控,彼得為登山變像提供了三個證據,親眼看見的見證;親耳聽見的見證;以及親身經歷的見證?!?BR>
首先關于親眼看見方面,使徒們 親眼見過 主的 威榮 。約翰作見證說:“我們也見過他的榮光,正是父獨生子的榮光?!保s一 14 )
一 17 然后是親耳聽見的見證。使徒們聽見 神 的 聲音 說:“ 這是我的愛子,我所喜悅的。 ”這個聽得見的、對主耶穌的推崇,從極大榮光之中臨到衪;這極大榮光就是榮光閃耀的云彩,稱為舍吉拿( Shekinah ),標志 神的同在 ?!?BR>
一 18 彼得在提到雅各、約翰和他自己的時候,強調當他們 同 主 在圣山的時候 ,清楚 聽見 神的 聲音 。這是三個人一同作的見證,根據馬太褔音十八章 16 節,這種見證是真實可靠的?!?BR>
最后,彼得還加上親身經歷的見證。 我們同他在圣山 。這是真實生活上的事,所以是無可置疑的?!?BR>
到底登山變像是在哪個 山 上發生,我們并不知道。如果這山為人所知道,可能現在山上已建滿了神壇祠廟了。 7 這山被稱為 圣山 ,不是因為山本身是神圣的,而是因為神揀選這山作為神圣事件的場地?!?BR>
一 19 我們并有先知史確的豫言 。舊約的先知早已預言,基督要在能力和極大的榮耀中降臨。登山變像時所發生的一切, 確 定了這些預言。使徒們所看見的,并沒有推翻舊約先知的預言,也沒有使預言更肯定,只是證明預言都是真確的。在這里,神讓使徒們有機會預先窺見基督將來國度的榮耀?!?BR>
格連特對本節余下部分的翻譯,有助我們了解經文的意思:
“……你們心里留意這預言(如同燈照在暗處,直等到天發亮,晨星出現的時候),才是好的?!绷粢飧襁B特在這里用了加插句的句式。按照他的翻譯, 你們心里 應與 留意 連接。換句話說,我們應在心中加以留意。中文圣經和合本及很多其他的譯本作: 直等到天發亮,晨星在你們心里出現的時候 ;這譯法在釋經上構成實際的困難?!?BR>
先知的預言就是照耀的 燈。暗處 就是這個世界。天發亮代表現今教會時代的結束(羅一三 12 )。 晨星 的出現,代表基督再來接衪的圣徒。所以,這段經文的意思就是說:我們應常將 先知的……豫言 放在面前, 心里 珍而重之,因為這些預言在這黑暗的世界中如同明 燈 照耀,直至這個時代結束,基督在云彩中降臨,將等候衪回來的子民接回天家?!?BR>
一 20 在本章的最后兩節,彼得強調圣經中的預言乃是源自神,并不是出于人意;這些預言是神的啟示?!?BR>
經上所有的豫言沒有可隨私意解說的 (或作“沒有出于私意的”)。這句話引來各種各樣的詮釋。有一些是荒謬的,例如認為詮釋圣經是教會的專利,信徒個人不應研讀圣經!
另外有些解釋本身所說的或許是對的,卻并不是這段經文的意思。例如,沒有一節圣經可以單獨抽出來加以詮釋,而是必須按上文下理及其他經文來理解?!?BR>
然而,彼得所針對的是預言的來源,不是神發出預言后人怎樣去解釋。他所指出的就是當先知坐下來寫預言的時候,并不是 隨私意解說 事件或將自己的結論記下來。換句話說, 解說 8 并不是指讀圣經的人如何解釋圣經的字句;而是指圣經的內容是怎樣得來的。楊庭道說:
因此,按正確的解釋來說,這節經文……堅稱圣經其實并不是源于人的。圣經的內容,是神的見解,并非人的見解。我們經常聽見有人說,某段經文代表了大衛的觀點,或是保羅或彼得的觀點。其實,嚴格說來,這些經文都并非人的觀點,而全都是神對事物的見解。沒有任何一段圣經預言是某人的個人見解,他們只是在圣靈的感動下說話而已 9 ?!?BR>
因此,將 解說 譯成“來源”是頗正確的,而從上文下理來看,相信這是更為適合的?!?BR>
一 21 本節確認在第 20 節所作的解釋。 因為豫言從來沒有出于人意的 。正如有人說:“他們(圣經作者)并非將自己的見解編錄成文,經文也不是以人的幻想、洞察,或猜測而寫成的?!薄?BR>
事實乃是人被圣靈感動,說 10 出神的話來。神運用我們不能完全明白的方法,指示這些人寫出每一個字,卻沒有減損這些作者的個人特色或風格。這是討論神默示的其中一節主要經文。今天多數人拒絕圣經權威,我們有必要堅持圣經是完全逐字的默示,是無謬誤的圣言?!?BR>
所謂逐字默示,是指由四十多位作者所寫的圣言,全都是神呼氣而成的(參看林前二 13 )。神并不是只提供一個大綱或一些基本觀念,然后讓作者隨意成文。他們所寫的一字一句,都是來自 圣靈 的?!?BR>
所謂完全默示,就是指整本圣經,由創世記至啟示錄,全都是來自神的,都是神的話語(參看提后三 16 )。至于無謬誤的意思,是指神話語的整體,其原文無論在義理方面,或是在歷史、科學、事件發生的年代次序,以及其他各方面,都是完全沒有謬誤的。 ──《活石新約圣經注釋》
彼得后書第一章
?。痢∫耘c問候(一 1 ~ 2 )
1. 西門彼得 ∶在一本涉及許多指責的書信里,作者一開始先表明自己的身分,然后介紹自己的資格?!?BR>
把兩個名字串在一起似乎代表一種原始的風格。這種串名的方式也出現在馬太福音十六 16 、路加福音五 8 ,以及約翰福音的許多處(如∶二十一 15 ~ 17 ,耶穌以慈父的口氣三次用串名稱呼祂面前這位內心痛悔的門徒。這是因為“彼得”這個名字的意義代表“石頭人”。在那個關鍵性的時刻用這個強硬的稱呼去對待一個曾經不認主,現在痛悔憂傷的門徒實在不妥當)。有人從這當中看出串名乃是為要討好猶太人與外邦人兩方面的讀者,可是我們從書信本身看不出讀者有分兩群的跡象。其他人的理論則較有可能。串名若有任何意義,也是要把讀者的注意力從彼得本是一介漁夫的身分轉移到基督徒的身分,從這人的舊生命轉到新生命,從西門這個代表他進入舊約的名字轉到彼得這個代表基督徒的獨特名字?!?BR>
“西門”(即 Symeon )這個拼法被西乃山抄本和亞歷山大抄本所采用,并且比梵諦崗抄本和蒲草紙卷第 72 號所采用的正常拼法 Simon 可取。 Symeon 乃是古老希伯來文的拼法,這名字只在耶路撒冷教會領袖雅各所設計的“使徒宣言”(徒十五 14 )出現。這個希伯來拼法使得一些解經家(包括畢格、梅爾、查恩和詹姆斯)深深相信它就是彼得后書為彼得真跡的印證。然而巴奈特認為它暴露了“這封信乃是用假名所寫的漏洞。作者很明顯的希望被人認定為彼得前書的作者”。他卻不能解釋為什么這位仿冒經書作者笨拙的選擇了與彼得前書不同的引言,以及為什么第二世紀仿冒彼得的文獻從不再用這個名字。 Symeon 這個希伯來名字本來是彼得后書作者經過慎思之后才選用的。羅賓遜特別注意這個希伯來名字。他根據這個名字判斷彼得后書實際上是猶大這位主的兄弟寫的。如果事實如此,則他仿照他的兄弟雅各在使徒“宣言”(徒十五 14 )中用 Symeon 代表彼得是很自然的?!?BR>
有關作者的身分可以分兩方面來講。他既是 仆人 (即“奴仆”),又是 耶穌基督的使徒 。這個謙卑的精神在彼得前書里特別明顯。在此它則與他使徒位分的權柄結合。其道理十分明顯(參∶太十 40 ;約二十 21 ~ 23 )?!笆雇健币辉~所強調的是他與基督牢不可破的關系;“仆人”則強調他與讀者也有密切關聯。作者稱他自己為使徒,好為下面他的話鋪路。他接著說,他乃是寫信給那…… 與我們同得一樣寶貴信心 的人。信徒之間本來沒有區別。大家都是罪人,都是因為這位大君王的赦罪宏恩才得與天城有分。 Isotimos 可以代表“同等價值”的意思。但是在這兒,它可能有“同等地位”的意義(亞伯史密斯認為有“享受同等特權”之意)。這字用作政治術語,其意義稍有變化∶在神的國度里沒有次等公民。 信心 在這兒的意思,似乎并非如布比爾( Boobyer )所說的,為一堆信仰教條,因為如此解釋便與上下文不合。信心乃是人對神的信靠。這種信靠為人帶來救恩,因為他抓住了神向他伸出的拯救之手。信心乃是由神所賜,可以信靠祂的能力。不論是猶太人或外邦人都可以得著這信心,不論是初代使徒或二十世紀的基督徒都能夠領受這信心。這種在神面前機會平等、地位平等的恩典乃是基于 我們神的義 。神拒絕在接受祂慈愛憐憫的人中間厚此薄彼。彼得所用的“義”( dikaiosune{ )完全沒有保羅那種辯論的意味。正如在彼得前書里一樣(二 24 ,三 12 、 14 、 18 ,和四 18 ),這字在彼得后書里(二 5 、 7 ~ 8 、 21 ,三 13 )總是與倫理有關,是舊約圣經里常用的意思。在此它代表神的公道、公平?!?BR>
我們的神和救主耶穌基督 一語引起一個問題。彼得的意思是把神和基督分開呢?還是他根本就把耶穌當作神呢?從文法的角度來看,這兩個名詞在希臘原文中是靠單獨一個冠詞連在一起的。這強烈暗示他提到的只有一個位格。就如畢格所言,“任何人若把彼得前書一 3 的 ho theos
kai pate{r 譯成‘神和天父’,卻又在這里拒絕把 ho theos kai so{te{r 譯成‘神和救主’,這絕不可以”。更有甚者,彼得在其他四處也寫到 我們的主救主 (一 11 ,二 20 ,三 2 、 18 )。每一次他都清楚指明是耶穌。當彼得想分別這兩個位格(一 2 )時,他的說法就很不一樣∶ 認識神和我們主耶穌 。所以或許作者在此是把耶穌當作神稱呼。但是有人反對說,彼得后書里從來沒有明明的把耶穌當作神稱呼。這可能僅僅表示新約圣經的作者很小心的防止二神主義的出現。他們在某些場合或許把耶穌稱作“神”(約一 1 ,二十 28 ;羅九 5 ;帖后一 12 ;多二 13 ;腓二 6 ;來一 8 ;約壹五 20 )。但是除此以外,初代的基督徒徹底相信耶穌就是神的化身。我們若和保羅一起宣告“神本性一切的豐盛,都有形有體的居住在基督里面”(西二 9 ),這就比直呼耶穌為神更能有力的表達這項真理?!?BR>
救主 148 一詞用在這里是因為彼得正開始逐漸加強對基督徒不斷長進的要求,以及對基督徒放縱行為的責備。這些勸勉都根據讀者已經得救的事實。整本圣經有一個信念,那就是每一個信神的人都屬于一位樂于拯救人的神。在舊約圣經里面,救主是神眾多偉大名字當中的一個。事實上,彼得勇敢的把舊約圣經里用在耶和華身上的名字轉移到耶穌身上,正如他從前在五旬節講道中所說的一樣(徒二 21 )?!?BR>
2. 彼得為讀者的祈求與彼得前書一 2 的禱告一樣。 恩惠 與 平安 乃是保羅不斷為他的基督徒朋友祈求得著的(羅一 7 ;林前一 3 ;林后一 2 等等)。無疑的,這個祈求的兩部分乃是分別根據希臘人與希伯來人問候的風俗。然而對彼得而言,這個祈求絕非無意義的例行公式,因為他認為若要經歷神所賜的平安,并領受祂所賜的恩惠(或幫助),就必須 深刻認識神和耶穌 。他這么做就與約翰和保羅站在同一立場。約翰福音十七 3 特別強調說永生就是認識獨一的真神,并且認識神所差來的耶穌基督。而保羅多年以來一直享受著這分在基督里認識神的福氣。但他并不以此為滿足。他仍然堅持要更深刻認識他的主(腓三 8 、 10 ),以認識主為至寶。這是因為基督的恩賜,包括恩典和平安等,不能在主耶穌以外得到?!?BR>
無疑的,作者在這里插入 知識 一詞(在彼得前書的問候語中沒有這詞),帶有為真道爭辯的意味。在彼得后書里,這詞在其他地方又出現三次(一 3 、 8 ,二 20 )。除此以外,它在希伯來書又出現了一次(十 26 ),并在保羅晚期書信中出現十五次。彼得乃是寫信給那些自稱真正認識神和基督,卻仍然繼續活在不道德行為中的人。知識可能是那些人的口頭禪。但是彼得卻引用這詞,并注入真正基督教信仰的含義。對神和基督真正的認識產生生命中的恩典和平安;更有甚者,它也產生圣潔的生活(第 3 節)。整本新約圣經各卷書都一致譴責沒有行為改變的信仰?!?BR>
“知識”的原文是一個復合名詞, epigno{sis (相對于 gno{sis )。其確實意義有不同看法。羅賓遜在他的《以弗所書 149 注釋》當中認為兩者的區別在于一為抽象的( gno{sis ),另一為特定的( epigno{sis )知識。賴富特( J. B.
Lightfoot )則把 epigno{sis 定義為“一項比 gno{sis 更廣泛、更透徹的知識” 150 。無論如何,賴富特的了解比羅賓遜的更適切。每一次彼得用這個字,他總是在講對耶穌基督的 epigno{sis 。它乃是“當人悔改接受基督教信仰時,所表現的對神堅定的認識”(布特曼)。對耶穌的神格深刻的認識乃是防備假教訓最有效的武器?!?BR>
神和我們主耶穌 。許多手抄本( MSS )只有“在我們對主的認識中”的字樣,這么寫也可能正確。一般偏向采用較短的經文;它符合第三節的第三人稱單數所有格 his ;并且在書信中其他地方提到 知識 ( epigno{sis ),它總是單指對耶穌的認識。蒲草卷第 72 號省略了“和”字。這表示經文所指乃是一位神格,即主耶穌。值得注意的是就在這封書信的開頭,彼得直接講到因悔改而產生對神和主耶穌基督的認識,并且蒙神賜下關乎生命和敬虔的事,不是出于自由主義和異端,乃是在于能繼續不斷的效法基督的心意與生平?!?BR>
148 請參筆者所著∶ The Meaning of Salvation , 1965, pp. 195f ?!熬戎鳌痹谛录s圣經里有十六次是指耶穌,其中有五次出現在彼得后書。 Bauckham 指出,在主后第一世紀,人們并不忌諱尊稱耶穌為“神和救主”?!?BR>
149 參 St. Paul's Epistle to
the Ephesians , 1903, pp. 248ff.
150 參 St. Paul's Epistle to
the Colossians and Philemon , 1879, comment on 1: 9.
?。隆』酵降奶貦啵ㄒ?3 ~ 4 )
這段經文的標點符號位置令人困惑?;蛘呶覀兛梢栽诘?2 節后面加上一個逗號,則第 3 和 4 節就解釋了問候的意義∶藉著認識祂而多得恩惠與平安,因為神已經賜下一切我們需要的?;蛘呶覀冊诘?2 節后面加上一個句號,則后面的經文就沒有主動詞。所以,除非第 4 節的 so that 代表一種古老的命令語氣用法“好叫你們變成”,我們應該把這句話當作一種破格文體;彼得開始了他的句子卻未能以合乎文法的方式結束它。如果事實如此,新國際版省略 that 乃是正確的譯法?!?BR>
3. 使徒根據讀者們從神所領受的呼召而懇求他們過圣潔的生活?;讲扇×酥鲃?,呼召他們歸向祂自己(參∶弗二 8 )。我們不能完全確定,彼得到底是認為這呼召與能力是從耶穌而來,或是從天父而來。在約翰壹書二 28 及下也有類似的疑惑。但耶穌既然是上文中最后提到的人,所以經文提到的 榮耀和美德 歸屬耶穌比歸屬天父更為恰當。不論如何,本節經文的要點在于呼召我們的那一位也是行作萬事的主宰。祂并沒有賜給我們一切我們喜歡的事物,卻把關乎 生命和虔敬的事 賜給我們(參∶帖前四 7 及下)。這些事乃是藏于耶穌基督祂自己里面。我們因著認識祂,就得著能力過一個圣潔的生活。然而,是什么能力吸引一個人歸向耶穌呢?就是祂自己獨特( idia{ )的 榮耀和美德 ( RSV 譯為 glory and excellence )。耶穌基督藉著祂自己的美德( arete{ ) 151 和祂神格偉大的震撼力( doxa ) 152 來呼召人?;蛟S那時彼得回顧往事,思想耶穌的生平。那些事曾經深深的震撼他,以致他曾一度大呼∶“主??!離開我,我是個罪人!”(路五 8 )彼得前書的主題之一就是效法基督。無疑的,他也想到在變像山上那刻,耶穌的榮耀如何把他破碎了。他在第 17 節提到這件事。然而耶穌神格的震撼力不僅止于藉變像顯明而已。耶穌的一生在在都顯出祂的榮耀。那是為什么約翰能說∶“我們也見過祂的榮光,正是父獨生子的榮光?!保s一 14 ) arete{ (美德)和 doxa (榮耀)這兩字在舊約圣經里被用來描述神的神性(賽四十二 8 、 12 ,按七十士譯本),這不是沒有理由的。彼得也用這兩字形容耶穌。從耶穌身上,神的美德和榮耀得著完全的顯明?!?BR>
這節經文的后半段不清楚。有些手抄本的經文是“藉著……祂的榮耀和美德”( dia 的意思是“藉著”。但是 dia 很可能是 idia{ 的筆誤。 idia{ 的意思是“用他自己的”)。這些手抄本的經文都錯了,因為 idios 是彼得后書里的典型用字。它在彼得后書里出現了七次。這個字在文法上屬與格(用以表明間接受詞),它的意思是 藉 ,而非目標(所以 RSV 譯成 to ,為要得著,是不正確的)?!?BR>
4. 彼得后書所用的字“呼召”( call )、“榮耀”( glory ),和“美德”( excellence,
or goodness , NIV )似乎都是逐字引自彼得前書。然而不尋常的是,在這封信中,呼召我們的好像不是父神,卻是耶穌祂自己,如同福音書所記。耶穌的人格吸引眾人歸向祂∶祂的權柄使眾人不得不作出回應。就像后來《革利免二書》第 5 節所形容的∶“基督的應許既偉大又奇特?!备锢馄鋵嵤琼憫说迷谶@里所說的話∶因此 祂已將又寶貴又極大的應許賜給我們 ?;皆趺醋龅竭@事呢?就是 藉著 祂自己的榮耀與美德。屬神的美德和超凡的良善在耶穌身上顯明。這些也成為祂呼召人的內容與印證。祂呼召人一同來 與神的性情有分 。我們蒙祂應許,可以在今生分享祂卓越的德行,并在來生得到祂的榮耀。因為藉著應許的三重管道,主耶穌的權柄與人格使一個人得著重生,又使他與神自己的性情有分,最后從這人身上便看出神家中的人應有的樣式?!?BR>
然而,我們對這一切應許必須作出適當的回應。我們已經看到信心在我們生命中應占有的地位(一 1 )?,F在他講到與信心相關的事,就是要脫離這世界。 世界 一詞在彼得看來乃是指因違背神而與神隔絕的社會(二 20 ;參∶約壹二 15 ~ 17 ,五 19 )。只有在我們 脫離 或拋棄背叛的心態之后,我們才 得與神的性情有分 (請注意經文中恒動式分詞帶有一種下定決心的意味;參∶雅一 21 )。有關 與神的性情有分 這話所引起的爭論,請參考導論Ⅰ?。摹?1 的討論。古代的人一直被肉體不免敗壞( phthora ,即 corruption )的意識所困擾。許多古代最杰出的思想家都感到人生短暫,沒有意義的壓抑(今天的人也作如是想)。彼得告訴他們說,有一條路可以使人脫離這種絕望的光景──就是藉著耶穌基督?!?BR>
這段經文真是包含了極其強烈的對比! 敗壞 相對于 生命與敬虔 ; 邪惡的情欲 相對于 認識那召我們的主 。彼得像保羅一樣,以神學上的直述語氣開始他的書信。這些讀者都是神家中的人;他們已經脫離了世界;他們擁有寶貴的應許;他們也深深的認識基督。以上就是他在下文中強烈的對讀者在道德上作更進一步要求的基礎。他們雖然在神眼中已是完全的人,但他們必須在實際生活中也有相配的改變?!?BR>
這兩段經文中充滿了冷門卻大膽的字眼。彼得非常巧妙地用了新約圣經里不常用的字匯??墒沁@些字匯在外邦異教徒的社會中卻充滿了意義。我們從猶太人的文獻和卡利亞(注 25 )的碑文中可以明了此一事實 153 。假師傅既然強調知識的重要,彼得乃藉此申明基督徒的生命應該以認識呼召人的主為目標。他們以為有了知識就可拋棄道德的束縛,彼得乃趁機用異教徒圈中描述人品的兩個常用字, eusebeia ( 敬虔 )和 arete{ ( 美德 ),來強調德行的重要。他們似乎以為過圣潔生活是不可能的(參看二 19 ~ 20 ),彼得乃向他們講述 神的大能 ,就是希伯來人用以代表神的婉轉稱呼。異教徒的教師斷言,人若靠“守律法”( nomos )或“順本性”( phusis ),就得 與神的性情有分 ,然后便脫離了 敗壞 ( phthora )的轄制。彼得乃借用他們的話,說這一切全然靠主的恩典。假師傅像諾斯底派人士一樣,認為學生們藉脫離物質世界的捆綁,然后變得更像神。這說法正確嗎?彼得說,完全不是這么一回事。與神的性情有分乃是基督徒生活的起點,不是終極目標。彼得寫信的對象是那些已經脫離來自背叛神社會的引誘,順服了神的人?!?BR>
彼得很有把握地用順水推舟的方式,在他的辯論中添上異教徒的話語。難怪他的信因此在許多地方受到很大的誤解。在所有的話語中最大膽的,當然莫過于 與神的性情有分 。這話用在辯論上特別有希臘人思想的味道 154 。然而這話實際上與約翰福音一 12 所講的并無兩樣。彼得的意思不是說人因此就變成了神。如果事實如此,那人在變成神的同時也失去了他本身的特質,他也不能與神有人神之間的相交。相反的,正如彼得前書中指明的,這話乃是指與基督真正的聯合。我們之所以能在基督的受苦上有分(彼前四 13 ),并能與基督同享未來所要顯明的榮耀(彼前五 1 ),這一切乃是因為我們與基督的性情有分。彼得在此所講的話,雖然是用一種不尋常的方式表達,其實內容與保羅在羅馬書八 9 和加拉太書二 20 所主張的,以及約翰在約翰壹書五 1 所指明的,和他自己在彼得前書一 23 所說的并無不同。這段經文也成為伊格那丟( Ignatius )數年之后主張基督徒“分享了神(的一切)”之根據。按照整本新約圣經的精神,悔改、信神,并受洗歸入基督乃是為要進入一項完全更新的神人關系。從此以后,神成為我們的父,而我們成為祂家中的人。根據這個原則,彼得正確斷言信徒 已經 與神的性情有分了?!?BR>
許多人用這段圣經證明,彼得向異教徒的后期柏拉圖主義與秘宗的“神人”觀念投降。這么說實在很幼稚無知。彼得針對希臘思想的錯誤,指出敗壞與死亡不是由于物質本身,而是由于人的罪。人不能靠今生行邪術而脫離敗壞。人死后靈魂不朽也不表示他脫離了敗壞。相反的,只有靠著神把一個新的性情,就是基督自己的性情,放在人心中,人才能在今生過圣潔生活,并在來生享受完全認識神的喜樂。包可罕對于彼得后書作了極縝密的注釋。這在英文解經書中是無與倫比的。他看出彼得并沒有向希臘思想投降??墒撬e誤的以為,基督應許的精要,乃是成就末世基督徒所祈求“脫離死亡,達到不朽的目標”。其實基督應許的精要應該是彼得在他兩封書信中提到的新生?!?BR>
這段經文是希臘教父和東正教教義用來證明人可以成神的典型經文。我們需要很小心的處理這一點。這段經文從上下文看來并沒有支持這類教義的含義∶從書信本身,我們明顯看出彼得像保羅一樣,相信基督徒同時兼有新我與老我這兩種性情在他身體內運作,而我們也永遠不可能完全脫離偏向邪惡的那一部分。這情況要持續到我們豐豐滿滿地蒙恩,被迎接進入祂永恒國度(一 11 )的那一刻為止。在教義上,我們教導有關“成圣”教義的同時,也當注重教導“人在歸于塵土之前仍不斷墮落”的事實?!?BR>
151 arete{ 是新約圣經中一個冷門的字。它在這里出現三次(第 3 節和第 5 節),另外也在腓四 8 和彼前二 9 出現?!懊赖隆笔钱惤掏叫稳萑似返挠谜Z,基督教呼召人成圣,那是這字在新約圣經里不常被用到的原因。然而,由于經文帶有爭論性,又可能引用了舊約圣經,并且語義屬希伯來人思想,不是希臘人思想──在行動上表現出良善,有卓越而實在的事跡作證,所以作者用了這字。在彼前二 9 也有很多同樣的想法?;酵綉摫憩F他們救贖主的 aretas 。在兩處經文中,美德所代表的顯明于主的救贖工作。它不僅僅是一項靜態的品格而已?!?BR>
152 doxa 是彼得喜歡用的字,在彼得前書出現十次,在彼得后書出現五次?!?BR>
153 參導論Ⅰ?。隆?1 ,和 Bauckham , op. cit. , p. 181.
154 此外可參考 Ka/semann , p. 182; Wand, pp. 150ff.
?。谩⌒叛龅碾A梯(一 5 ~ 7 )
5. 正因這緣故 ∶因為我們得了新生,又在基督里領受了神所賜寶貴的應許和權能,我們不能就此安逸滿足只靠“信心”過活(參∶雅二 20 )。神的恩典要求我們要分外 殷勤 。神的恩典也能叫我們分外殷勤。 除了 神已經為我們所做的一切之外,我們還要在這個與神的關系中 加上 (這正是原文中所用介系詞 pareisenenkantes 強調的)我們所能付出每一點每一滴的決心。為了說明如何在行為上表現出基督徒的信仰,彼得像在他之前的保羅一樣 155 ,也像許多在他以后的人一樣 156 ,挑出了一系列正?;酵缴钪斜貍涞拿赖?。這種列舉美德的方式早已被斯多亞派學者采用。他們稱之為 prokope{ ,即“道德典范”。雷奇對這種仿效斯多亞派列舉美德的方式作了一番評論。他正確指出∶“他(彼得)并非意圖使教會希臘化。他之所以用這類表達方式,乃是因為受信人熟悉這類表達方式?!彼苟鄟喤珊突浇痰膫惱斫逃栍幸豁椬畲蟮牟町?。前者強調靠個人單獨的努力達到道德上完美的境界,而后者強調道德上的完美乃是因為我們與神的性情有分所結出的果子。雖然如此,個人的努力仍是必要的,即使我們不能完全靠這種努力成圣。摩法特( Moffatt )借用好譏誚者的話語中有足以令人傷痛的事實。他講到基督徒的經歷,“一開始是一陣令人興奮的抽搐,然后就是嚴重的沉滯”。如果基督徒想避免這種危險,就必須不斷在信仰上注入新鮮的活力?!?BR>
epichore{go{ 的意思是 加上 。這字來源十分有趣。它代表一個生動的比喻,取自雅典戲劇節慶的一個典故。有一位富有的人被稱為 chore{gos ,因為他付了合唱團( chorus )的費用,并聯合了詩人和政府人士共同推出一場話劇。整個舉動可能所費不貲,但是幾個像這樣的富人( chore{gi )互相比賽,看誰最慷慨購買道具支持合唱團。于是這個字就代表慷慨大方,不計代價的合作。而基督徒也必須參與這種不計代價的與神合作,好活出一個正常的基督徒生活,對他有利?!?BR>
彼得以 信心 開始他一連串的講論。這項以接納神的愛為起始的舉動,這個向祂愿意接納我們的恩慈所作的回應,便是后來諸多美德賴以建造的基石。我們可以把這兒的信心與保羅在羅馬書五 1 ~ 5 所持的主要立場對照 157 ?!?BR>
美德 是彼得所提到的,發自真正基督教信仰的第一項特質。 這個字 在圣經希臘原文中是一個極冷僻的字,可是在非基督教文獻中卻十分普遍。它的意思是“最卓越之處”,代表事物的運用或人的才能被發揮到極點。例如一把刀子,其“最卓越之處”在于被用來切割東西,而其他物品就不能。一匹馬,它的“最卓越之處”就是能奔跑,其他動物就跑得沒有它快。這樣,人也有他的“專長”。那是什么呢?這是一個曾被古人多次多方討論,卻得不到結論的問題。彼得為這個問題的答案加上強烈的暗示。他在第 3 節已經用到這個字。他在那里講到基督的性情對一個人所產生的影響,使這人不得不向基督委身,奉獻自己。在此,他則宣稱信徒的性格中也當表現出這項特質?;酵奖仨氉鞒傻镁鹊墓し?,表現出神在他身上的作為 158 。簡而言之,他的生命必須反映出某些基督吸引人的性情。他是一位最卓越的人,真正的人。所以人真正的卓越應當在于他個性中像基督一般的大丈夫氣概。那樣的氣魄若不是靠信心常常與基督有個人的相交就不能表現出來。這也是假師傅出岔子的地方。他們講了一大堆有關信心的理論,但是他們的生活中卻毫無美德的實際表現。這美德原是真正作基督門徒所必備的條件?!?BR>
然而,對基督教的信仰并不僅僅止于個人有信心、有美德的實際表現而已。我們人格中屬知識的一面,也在對基督的信仰中占了重要的一環。因此彼得下一個主題就提到 知識 (請一并參考第 2 節的注釋 )。我們不能確定這兒所用的字 gno{sis 與別處所用的字 epigno{sis 在意義上有什么重大區別。如果硬要加以區分,則 gno{sis 的引伸義將是“睿智”、“實用的智慧”。這是希臘倫理教訓傳統的意思。本革爾( Bengel )正確地掌握了這字的意思。他形容這字代表“分辨是非的智慧,指引人如何脫離邪惡”(來五 14 )。這項知識乃是藉著實際操練美德而得的。而操練美德又引導我們更深刻認識基督( 8 節;參∶約七 17 )。當然, 知識 本是假師傅喜歡用的字眼,可是彼得并不因此就膽怯而不用這字。他有十足的信心相信那在耶穌里顯明祂自己的神就是真理的神。所以知識絕對不可能對基督徒造成傷害。彼得與那逃避考驗的“信心”是毫不相關的。未經考驗的信心產生的知識才會造成敗壞。信心并不代表蒙昧不明。糾正假知識的謬誤不能藉減除假知識,而要靠增添真知識?!?BR>
6. 在這一系列德行中的第三樣是 節制 ( enkrateia )。這并非僅指在飲食上控制自己,而是指在生活的每一層面控制自己。在新約圣經里,這字并不普遍(雖然它也出現在加五 23 ,是保羅所列圣靈的果子之一)。不過像上面提到的 美德 一樣,這項德行在希臘的倫理哲學中也極受重視。它代表控制情欲而不被情欲控制。亞里斯多德 159 看出蘇格拉底立論之膚淺。蘇格拉底認為沒有人會明明知道對自己最有利的選擇,卻故意拒絕采取它 160 。亞里斯多德則十分明白,人們常常主動且甘心情愿犯罪。他曾討論過許多有關 akrasia 的事,就是一人被他自己的欲念所主宰。但他對人類本性邪惡的事實卻無法解釋。其實這問題必須根據基督徒生活方式來回答。對于基督徒而言,節制就是順服內住基督的管制;這表示成熟的美德(也就是亞里斯多德所渴羨的“超越常人所有的屬神美德”) 161 確實能靠著基督表現出來。彼得又一次用了一個給假師傅當頭棒喝的字。他們自稱知識使他們脫離了自我節制的束縛(二 10 及下,三 3 )。彼得則強調,真正的知識反而引導人控制自己。任何一項引導人脫離道德規范的宗教教訓都是徹頭徹尾的異端?!?BR>
從節制的習慣中又生出 忍耐 ,就是不為困難和憂愁所動的心志。這樣的心志可以抵擋撒但兩方面的攻擊∶由世俗來的外在試探和由肉體生出的內在引誘。一個成熟的基督徒不會輕易向撒但投降。他的信仰就好像天空中不斷發光的恒星,不像殞石,燦爛一刻,瞬息即逝。沒有比患難能更可靠地試驗出信心的真偽了;真正的信心向來都能持久的(參∶羅五 1 ~ 3 ;可十三 13 )?!?BR>
這種耐心并非苦修派接受生命中一切遭遇的宿命論。它乃是源自對神應許的信心,對基督的認識和對祂神圣權能的體會( 3 ~ 4 節)。所以,它在基督徒生命中,產生對父神以智慧和慈愛掌管萬物的方式更深刻的認識。耶穌自己也是一樣。祂因那擺在前面的喜樂,就輕看羞辱,忍受了十字架的苦難(來十二 2 )。我們也因著耶穌的榜樣,能在永恒的靜光中面對似乎是不幸的試煉。梅爾指出亞里斯多德說過的一段有趣的話。亞里斯多德把節制與忍耐作了一番比較?!肮澲颇耸轻槍ο順返挠鞯牡挚埂棠湍?,則是對憂愁的接納;一人若能忍受艱難,他才真正是堅忍的榜樣” 162 ?!?BR>
在這種堅定的性格以外,還要加上 虔敬 ?;蛘呶覀冋f,要加上“尊敬神”。原文 eusebeia 在新約圣經里是一個少用的字,可能因為這字在異教徒的字匯中主要代表“宗教”。在古代希臘文與拉丁文的字匯中(拉丁文的對等字是 pietas ),一個“信奉宗教”的人,在他執行對神明和眾人所負職責的時候,他的態度都十分敬謹而正確?;蛟S,彼得在此用這字,乃是特要指出假師傅的錯謬。他們對神、對人的行為非常偏頗。彼得特別要強調,對神真正的認識(假師傅錯誤的自以為已經擁有這種知識)乃在于敬重神,也尊重人的表現。在此毫無宗教狂熱的成分在內。 Eusebeia 代表在生活的每一層面對神非常實際的體會(請同時參閱第 3 節注釋 ) 163 ?!?BR>
7. 然而 虔敬 的人不能沒有 愛弟兄 的心?!叭巳粽f,我愛神,卻恨他的弟兄,就是說謊話的?!保s壹四 20 )愛基督徒弟兄是基督真門徒的記號。這方面也是假師傅所深切缺乏的。那些與神的性情有分的人,或者按照彼得前書的說法,那些蒙了重生的人(彼前一 23 )必須對其他屬大君的兒女顯出尊貴的行為,這樣才與所蒙貴重的重生相配。這樣的愛心是不分文化、階級或宗派的。然而,這種恩賜必須經過操練才得以發揮。對弟兄的愛心必然生出挑起彼此重擔的行為。這樣就成全了基督的律法;它代表竭力保守圣靈所賜合而為一的心,抵擋一切閑言閑語、偏狹成見,和拒絕按照基督徒弟兄在基督里的本相接納他的剛硬態度。正因為要做到這個兄弟之愛 philadelphia 十分重要,也十分困難,所以新約圣經里多次多方的強調這點(羅十二 10 ;帖前四 9 ;來十三 1 ;彼前一 22 ;約壹五 1 )?!?BR>
基督徒信仰“進階”的終極就是愛(我們再次借用了苦修派的練功進程表, prokope{ 的比喻,它似乎是這分美德清單的依據)?!捌渲凶畲蟮氖菒邸保智笆?13 ),原文 agape{ (愛加倍)乃是基督徒經過深思熟慮后造出來的字,為要表明神祂自己對我們有怎樣的態度,以及我們需要用怎樣的態度回報神自己。人在友愛中( philia )只會互相慰藉。人在性愛中( ero{s )只尋求互相滿足。在這兩種愛中,人的感情因被愛的對方具備某種條件而被挑動起來。但是在 agape{ 中,事實恰恰相反。神的 agape{ 并非因我們具備某種條件而被引動,卻是因祂自己的永恒神性而主動的臨到我們。它的起源在乎賜恩者的主動,不在乎蒙恩者的資格。不是因為我們可愛,乃是因為祂本身就是愛。這個 agape{ 可以被定義為替那被愛者著想,冀求他得到最大的好處這種誠摯的愿望。為了那個人的好處著想,愛的發動者寧愿犧牲自己,成全他人。神的愛就在此表明了。這是神為我們成就的事(約三 16 )。這也是神要求我們做到的(約壹三 16 )。這又是神已經準備好,要藉我們成就的事(羅五 5 )。因此神的靈,就是神的愛,白白賜下給我們,要在我們里面也產生同樣的愛心。人除非看到那些公開承認自己是基督門徒的人有這等表現,他們總不會相信神就是愛?!?BR>
信心之樹的果實由此長出。與神的性情有分,絕不代表從神那里得著許可而脫離道德倫理的管束。相反的,這種恩典證明成全倫理要求是可能的,也是做得到的。本革爾說∶“彼得提到的每一項美德總是產生并順應下一個美德。每一個品格總是補足了前一個品格的不足?!薄?BR>
彼得的信仰進階表,在本質上絕不僅止于重述外邦人的理想而已。這份清單以信心開始,以愛心結束。這些是基督徒的倫理行為樹上不可缺的樹干和果實。它或許與世俗道德主義者的許多目標和期望相仿(神甚至在那些不認識祂的人心中也留下了見證),但是藉著信靠那用自己榮耀和美德召我們的耶穌,這份清單也能更新他們;并藉著從那些與神的性情有分的人身上流露出來無私的愛( agape{ ),使他們能具體表現他們的理想?!?BR>
155 加五 22 ~ 23 ;提六 11 ;羅五 3 及下?!?BR>
156 Barnabas, Ep . ii. 2, 3; Hermas, Vis . iii. 8. 1 ~ 7; Clem. Rom. , Ep. lxii.
157 同樣的立場也出現在后使徒時代的文獻中。在巴拿巴書中,信心被擺在第一位。其他并列的還有高尚的品格,忍耐、恩慈和節制;《黑馬書》不但把信心擺在第一位,并且明白地說“藉著她(信心),神所揀選的人得以蒙救贖?!毙判脑谶@里被比喻作一位婦人,她生了幾個女兒(即其他德行),而所有德行的最高境界就是愛?!?BR>
158 腓二 12 ?!?BR>
159 Nic.
Eth. Vii. 3.
160 Plato, Protag .352C .
161 Nic.
Eth. Vii. 3.
162 Magn.
Moral. ii. 6.34.
163 在此 Barclay 適切的引用了 Xenophon (非常創意性的)對 Socrates 所作的描述,為要說明 eusebeia 是異教徒世界中最高貴的觀念?!八侨绱蓑\,對宗教有極大狂熱,以至于他絕不愿離開天堂的旨意一步。他又是如此正直不茍,以致他絕不對任何活人有些微的傷害。他是這么有節制,又溫和,以致他時時刻刻寧愿放棄較甜美的享受而選擇上好的福分。他也十分敏感,富有智慧,言行謹慎,以致他從不在分辨好歹的事上犯錯?!保?Memorabilia i. 5.8 ~ 11 )彼得用了兼容并蓄的字 eusebeia ,正是要辨明這等優良的品格?!?BR>
?。摹〔唤Y果與多結果的基督徒(一 8 ~ 9 )
8. 對基督真正的認識的確會在信徒身上產生以上這些道德上與屬靈上的特質。這一點與假師傅的理論截然不同。這些特質早已經在無形中被放在信徒的新個性中(參∶弗一 4 )。如果 你們 已經 有這幾樣 ( huparchonta ),你們必須讓這幾樣美德充充足足( pleonazonta )地表現出來。你們絕不可找藉口以現今的成就自滿。人若沒有屬靈上的長進就是屬靈死亡的征兆。你們也不要為自己的怠惰與閑懶( argous )留下余地;否則基督徒就變成 不結果子 ( unproductive )的人,好像被荊棘擠住的麥子一樣(荊棘代表生命中的憂慮,并錢財和享樂的誘惑),這樣的麥子是不會結實的( akarpous ) 164 ?!?BR>
在 認識 ( epigno{sis )我們的主耶穌基督上是一句含義深刻的話?;蛟S這話乃是針對那些自夸已經擁有全備知識的假師傅說的。彼得提醒他的受信人說,對于基督完全的認識必須等到將來我們與主面對面的時候。這一點也是他在彼得前書一 8 所強調的,雖然他在那里的口氣并不像在這里帶有爭辯性。此外,他也看到對基督的認識涵蓋基督徒生活的每一層面。它以被贖信徒認識那呼召他的開始(一 3 );接著,他繼續尋求更深刻地認識神和耶穌(一 2 );最后,由于祂使這美德的階梯在蒙救贖的人生命中成為可能(而且實現),達到人對神完全的認識。保羅也看到 直接 而非 間接 地認識耶穌基督,才是基督徒信仰歷程的基礎與目標(腓三 10 )?!?BR>
9. 但是那不具有這些特質的人是 眼瞎 的。原文 tuphlos 常常被用來這么比喻。新約圣經里有很多類似的例子。這樣的人缺乏屬靈見識(參∶約九 39 ~ 41 )。他看不出來有一場與邪魔爭斗的屬靈大戰正在進行(啟三 14 及下)。他基本上仍在“這個世界的王”有效的控制之下。這世界的王最喜歡玩弄的詭計就是弄瞎人的心眼(林后四 4 )。 NIV 版本無緣無故地把形容詞的次序顛倒, 只看見近處的 在前, 眼瞎 在后。彼得卻是把 眼瞎 放在前面, 只看見近處的 放在后面。為什么彼得用這么奇怪的次序呢?原文 muo{pazo{ (此字在新約圣經里只有此處出現)通常有“近視”的意思。如果一人已經瞎了眼,他怎么又可能近視呢?如果彼得心中的意思是這樣的,他可能指這人看不見天上的事物,卻把全副精神貫注于眼前地上的事物。他不能看到遠處的事物,只能看到近處的事物。如果我們想到當時假師傅的不道德與世俗化,則這么解釋就很合理。但是彼得也有可能想到 muo{pazo{ 的另一個意義,就是“眨眼”或“閉眼”。如果這字的意思真是如此,則整個分詞就含有因果性。其意思為,這樣的人看不見,因為他故意在光明面前眨眼或閉上眼睛。屬靈的盲目總是臨到那故意回避神所賜美德恩典的人?;酵秸J識基督的時候,他原是為接受這樣的恩典而蒙召。整個句子是屬揚抑格的四音步句?;蛟S彼得乃是摘錄自某段詩詞或那時流行的歌謠小曲。保羅有時候也如此插入一段俗語(多一 12 )。這或許是為什么這句話如此奇怪的原因?!?BR>
下一個片語,忘了他舊日的罪已得潔凈,支持上面對 muo{pazo{n 的解釋。原文 le{the{n
labo{n 只有一個意思,就是這人故意忘記他 舊日的罪已得潔凈 。他已經把這事實從他的記憶里完全抹除。彼得在此想到的可能是信徒們在他們受洗時所作公開的見證與誓言(參∶徒二 38 ,二十二 16 )。他們舊日的罪就是他們成為基督徒以前所犯的罪。他們的罪得著潔凈,實際上等于他們得與神的性情有分。一個人若不努力( 5 節)在恩典上有所長進,就會逐漸退步,回到起初受洗時的狀態。接著,他便很可能開始遠離真道?!?BR>
164 參太十三 22 。原文 ouk argos oude akarpos ,代表“既不閑懶也不會不結果子”。這話曾被 Letter from the Gallic
Churches ( AD 177 )引用,記錄于 Eusebius 的 H. E. v. 1.45.
?。拧∫豁椫档门幦〉哪繕耍ㄒ?10 ~ 11 )
10. 所以弟兄們 可以指因為前一節的話而有下面的教訓?!耙驗槟銈冸S時都有落入屬靈盲目的危險,所以要更加儆醒小心?!保窢枺┤欢?,另一個更可能的解釋則是指前面整段經文( 3 到 9 節)。因為神賜下奇妙的恩賜,也因為這些恩賜的運用發揮導致對基督更深刻的體認,所以他們必須格外殷勤奮發。彼得重復他在第 5 節所作的要求,就是勸勉弟兄們要格外熱心殷勤。原文 spoudasate 屬主動命令式,強調他迫切懇求弟兄們決志為神而活。他強有力地發出勸告,稱受信人為 我的弟兄們 ,就好像使徒行傳中所記他的諸多講道一般 165 ?!?BR>
使你們所蒙的恩召和揀選堅定不移 。這是一句打中揀選論和自由意志論正反合要害的話。新約圣經向來同時支持這兩種論點,卻并未設法去解決其中似乎有矛盾的地方。在這里也一樣;揀選乃是單獨從神而來──可是人的行為可以見證這樣的揀選,也可以否定這樣的揀選。雖然“善行”(有些手抄本無故加上這詞)只有靠神慈愛的賜下幫助才能達成,但是善行也是基督徒必須具備的,并且是對基督徒合情合理的要求。所以彼得用了中動態的 poieisthai 一字,就是“自我肯定”?;酵降拿烧倥c過圣潔生活,兩者是并進并行的。假師傅則不然。他們似乎自夸他們蒙神恩召,蒙神揀選,但在同時他們卻又為“各種淫行找藉口,好像他們已經得了犯罪免罰的許可證,以為自己生來就注定要成為義人”(加爾文)?!?BR>
按照時間先后次序來講,當然 揀選 總在 蒙召 以先(參∶羅八 30 )。這次序并非隨意定的,也沒有什么不公平之處?;阶约壕褪悄潜粧x者。揀選是在基督里成就的。離了基督便是滅亡。神呼召人向耶穌基督委身。一旦他們這么做了,這個呼召必須藉著過圣潔生活來成全。彼得在此并不討論這樣一個被揀選又蒙召的人是否可能會離開道理(然而他在二 1 、 19 ~ 22 提到這種可能性)。史察肯( Strachan )如此說∶“并非所有聽到神聲音( kle{sis )的人都會在基督徒的行為上有長進。這種長進乃是蒙揀選( ekloge{ )的記號?!边@話真是一針見血。彼得最后下結論說,如果你們用與蒙召的恩相稱的生活見證了你們的呼召,就可能有兩個后果。首先,你們 就永不失腳 。當然,我們在很多方面都會跌倒(雅三 2 )。但是彼得的意思是基督徒可以免掉那極可怕的憂慮( NEB ;參∶羅十一 11 )。這個比喻乃是借用一匹馬穩立不倒的圖像。一個在穩定中長進的基督徒生活表現乃是他的記號。他那光輝的生命必然成為神揀選的無聲證明?!?BR>
11. 更有甚者,你們將會達到你們屬天的目標, 豐豐富富的,得以進入……永遠的國 。行為與蒙恩相稱的第二個后果被擺在我們眼前,那就是我們得見人生長途旅程終站的美景。彼得用許多重疊的字來激勵朝圣者疲倦的心,叫他們因為看到終點輝煌燦爛的景象而繼續奮勇向前。與原文 Epichore{ge{the{setai 同字根的字也曾被用在第 5 節(見該處注釋 )。如果我們毫無保留地順服神,奉獻自己,把我們一切所有的給祂,祂也會毫無保留地把祂自己的一切豐滿與榮耀給我們,又充足地裝備我們好在永恒的國度生活。這乃是照人的常話說, 豐豐富富的 ( plousio{s )這話特別被添上以加強語氣。進入國度的比喻可以追溯到加添尊榮給奧林匹克運動會勝利者的畫面。勝利者所代表的城巿居民因他的成功感到既驕傲又快樂。他們熱烈迎接他,不叫他從一般人用的城門進來,卻特別打穿城墻的一部分,叫他從那里進來。 永恒的國度 ( aio{nion basileian )是一個奇特的名詞。這名詞很少在新約圣經或使徒教父的文獻中再出現過 166 ,雖然“國度”與“永恒”常常分別被用上。在斯特拉多尼西亞的碑文 167 上有一個極近似的名詞“永恒的統治”( aio{nios
arche{ ),而這里的經文極可能是暗指永恒的國度絕非羅馬帝國的永遠統轄 168 。盡管彼得一再強調基督徒要在生活上表現屬靈的長進、忍耐與殷勤,這一段的結語卻十分明顯地指出“救恩的完成絕非靠人的成就,而是神照著祂的豐盛所給的恩賜”(包可罕)?!?BR>
彼得講到這個國度,提出了三點。首先,這國度是永恒的。也就是說,它乃是屬于猶太人思想中所謂“將來的世代”。特別是在主前幾個世紀,當猶太人遭遇艱難困苦與迫害時,信心之士漸漸對“這個世代”感到失望,轉而盼望有朝一日神將親自介入,在那將來的世代中為祂自己也為祂的子民伸張正義。新約圣經的信念一貫如此∶耶穌基督的道成肉身已經把“將來的世代”帶進“這個世代”。末日的事件已經按次序展開了。當然,新約時代的子民還在等待新世代的完全成就,以及舊世代的完全結束。彼得所說的,就是這個永恒 169 國度在世上的實現?!?BR>
第二,我們進入這個國度乃是將來的事。這點與希臘人立即成神的觀念截然相反?;酵矫烧俦甲咛炻?,就好像亞伯拉罕信靠順服一般,并不寄望于世上短暫的事物,而是向著神所建造,有根有基的天城奮勇奔跑(來十一 10 )。我們若能有這樣的心志,就已經與神的性情有分了( 4 節)。盡管如此,我們仍然要努力進入那永恒的國度。彼得照他自己向來寫書的方式,保留了新約圣經中介乎我們已有的和我們尚缺乏的兩者之間的不和諧,和介乎末世論中已實現部分和未實現部分兩者之間的差距?!?BR>
第三,這個國度的特征是它屬于我們主救主耶穌基督 170 。這是對國度性質的定義。它乃是祂的國度(太十六 28 ;約十八 36 ;詩二 6 )。我們乃是因為與祂有關系而進入這國度 171 。對天堂最崇高的描述乃是這類人格化的定義。它表現出救主與得救者中間那種極和諧的關系。有可能彼得再一次想到嘲笑的人(參三 3 ),所以他提出了這三點有關天國的事實?!?BR>
使徒就這樣結束了第一段的講論。它乃是一段激勵人心的勸勉,叫那些信心動搖的信徒不要用對基督教理智的接納取代道德倫理上的實踐。在第 10 到 11 節,他“積極性地”強調天堂是為順服者預備的;但是在第 4 節,他卻“被動性地”教導要與神的性情有分。這兩方面是否有沖突?沒有!進天堂不是論功行賞( pro meritis ),而是大家一齊進去的( de congruo )。它符合神向那些信靠順服者所顯明良善與寬廣的神性。這段經文與幾段 172 福音與書信的經文相符合。這些經文都提醒我們,雖然天堂完全是神慈愛的恩賜,但其中也包含不同等級的福分,端視我們如何憑信心在基督的根基上建造成熟的個性與事奉的人生 173 。本革爾把不圣潔的基督徒受審判比作一個水手在撞船之后僅僅游泳上岸,或一個人的房子被大火燒毀,失去了一切所有的財物,自己僅僅保存性命而已。相對的,一個基督徒如果讓他的主影響他的舉止,就會豐豐富富的進入天城,并且像運動員凱旋而歸一樣,受到極大的歡迎。這整段的勸勉于是介乎兩極之間∶一邊是我們在基督里已得的地位,另一邊是我們將來要得著的地位。一個真實的基督徒讀者與嘲笑者不同。他將回想神賜給他的特權,就是讓他與神的性情有分。他也會努力活出與這恩相稱的生活。他盼望那評估在世工作果效的日子速速來臨,并且努力持守這個盼望?!?BR>
165 參彼前二 11 和彼后三 1 、 8 、 14 、 17 。在他向讀者們提出關鍵性的挑戰時,他稱他們為“親愛的”(原文中無“弟兄”)?!?BR>
166 惟有 The Apocalypse of Peter 和 Aristides 所著 Apology (主后 \cs15 129 年)例外地引用了這節經文,因此成為這封書信成書年代極早期的外證?!?BR>
167 參導論 ?!?BR>
168 urbs
aeterna , etc.
169 aio{nios (“永遠”)在新約圣經里廣被引用。我們讀過永火(太十八 8 )、永生和永刑(太二十五 46 )、永遠的榮耀(林后四 17 )、永存的房屋(林后五 1 )、永遠沉淪(帖后一 9 )、永遠的安慰(帖后二 16 )、永遠的權能(林前六 16 )、永遠得救(來五 9 )、永遠審判(來六 2 )、永遠贖罪(來九 12 )、永遠的靈(來九 14 )、永遠的產業(來九 15 )、永約(來十三 20 )、永遠的榮耀(彼前五 10 )和永遠的福音(啟十四 6 )?!?BR>
170 本節的“我們的主救主耶穌基督”與第 1 節的“神,和救主耶穌基督”完全對應。這點強有力地支持第一節應該譯為“我們的神,和救主耶穌基督”之主張( Caffin )?!?BR>
171 參可十 21 的“你還要來跟從我”以及可十 24 的“進神的國”,還有可十 26 的“得救”與可十 17 的“承受永生”?!?BR>
172 舉例說,路十五 11 ~ 32 ,十二 47 及下?!?BR>
173 林前三 10 ~ 15 ?!?BR>
?。啤〕S谜娴捞嵝研磐剑ㄒ?12 ~ 15 )
12. 既然這件事,就是受信人永恒的歸宿,是這么重要,所以彼得才十分認真地勸勉受信人。他們當然已經知道一切相關的事,即信心與行為,恩典與努力的雙重配合。這些對他們以及任何初代基督徒都不陌生。但是他們仍然需要人常用這些事提醒他們。尤其是在他們當時的情況下,神的恩典變成放縱情欲的藉口(彼后二 19 ;并參∶羅六 1 ),有關神的知識取代了順服(參∶約壹二 4 )。人心常是如此健忘(有時還是故意的),以至于基督教牧師有一個主要任務,就是他必須固守基督教信仰的真理和行為,掌握會眾的心。用真理提醒人就有這種額外的作用。這些真理主要是為了激勵接受者采取行動。所以,彼得一方面決心提醒他們,另一方面他也希望他們能夠互相提醒(參 15 節)?!?BR>
在本節經文里,彼得講到他存心要繼續執行這項提醒的工作。原文有抄本差異。一是把原文讀作 ouk
amele{so{ ,即 我不會忽略 ( AV )。二是 melle{so ,“我要”( RSV ),后者較有可能,但較難以解釋。即使是在當時流行的普通希臘文( koine{ Greek )中, mello{ 的未來式用在一個現在不定式之前十分奇特。它可以解成“將來我總要提醒你們”(不包括本書信的提醒),或“我要盡心提醒你們”(包括本書信的提醒,但在希臘文中語法則顯得笨拙)。包可罕不得不選擇第二種解釋,因為他相信彼得后書是由一位使徒彼得的門徒在使徒去世后,按照《十二列祖遺訓》( Testament of the Twelve Patriachs )的模式寫成,目的是為使徒留下一篇臨終的證道和訓誨。然而我要請讀者參看第 15 節。由這節看出包可罕的立論并不穩固。如果他的論點成立,我們在 12 節和 15 節讀到的,不應該是兩段未來式的提醒,而應該是兩段現在式的提醒,包括彼得后書本身的訓詞。另外,他把彼得后書與《遺訓》( Testaments )對比也無法叫人信服。彼得后書一 12 ~ 15 似乎并非僅指書信本身的訓詞,而是包括書信以外的提醒。請參考一 1 的注釋 和導論 ?!?BR>
彼得居然說他的讀者“在他們已有的真道上堅固”。這點乍看之下有點令人驚奇。從他前面的話和他后面要講的話看來,這些讀者的生活顯然有許多地方還不合圣徒體統──但他們卻是信心堅固的基督徒。無疑的,這是對讀者們一項嚴肅的警告。那些作基督徒已有一段時間的人很容易就落入犯大罪或偏離正統教義的光景。對于這種危險,我們不能作萬全的防范,只有靠時時刻刻與主救主有直接的相交來提醒自己?!?BR>
彼得關切他的讀者們在面對異端挑戰時是否能穩固守道。這點和《使徒遺書》( Epistula Apostorum )的引言互相呼應?!妒雇竭z書》的寫成是為了“叫你們得堅固,不動搖,不因患難而受影響,以致離開了你們聽過的福音道理”?!?BR>
彼得像猶大一樣,看到基督徒的傳統乃是藉著使徒(一 16 及下)一次留傳下來的真道(參∶猶 4 )。相反的,假師傅散布分裂的言論和缺乏歷史根據的神話,其本身行為也與主恩不相稱。當彼得使用“堅固”一詞,他或許是想用一種傷感的語氣來描述那些猶豫不定、心志動搖的受信人?!皥怨獭闭且d在一個令人難忘的場合用在他身上的形容詞。那時,他其實是善變的,但是他自以為在真道上十分穩固,絕不會離開主了(參∶路二十二 32 )。這個情感狂熱的人后來真是得了堅固。他似乎因此很喜歡用“堅固”一詞。他在彼得前書末了的最后禱告中用了這詞(五 10 )。類似的字也別具深義地出現在彼得后書三 17 ?!?BR>
13. 彼得 174 強調提醒的重要并不算過分。在此他只是用神的呼召提醒他的受信人,又勸勉他們要在恩典上有長進,盼望那等候他們的天家。在彼得前書二 11 當中,他提醒他們基督徒的爭戰人生觀。他后來又在彼得后書三 1 及下回到這個主題上。他似乎總是不能忘記主給他的使命,“你回頭以后,要堅固你的弟兄”(路二十二 32 )。他決心繼續執行這項任務直到他去世的日子?!?BR>
他十分清楚那日子的來臨不會太久了。如果這封信是在第一世紀的六○年代初期寫成的,則有名望的基督徒如彼得者,不需要具備先知的灼見,也可以看出他們必然難逃突然慘死的命運,因為那時在尼祿皇帝的統治下,基督徒日漸不受歡迎。 趁我還在這帳棚的時候 ,表示使徒知道自己時日無多。原文 ske{no{ma ,直譯就是“帳棚”,卻是希臘文中代表身體的一個普通字。彼得就像所有初代基督徒一樣,對于生命的短暫十分清楚。在神所揀選的以色列國度里,大有信心的人總是看自己好像在異地居住于帳棚之中(來十一 9 ) 175 。彼得像保羅(林后五 1 )一樣,用拆毀帳棚的比喻來代表死亡。常有人以為這類話顯出作者受希臘哲學二元論的感染,說人永不朽壞的靈魂住在必朽壞的肉體之中。其實這兩位作者很可能受舊約圣經里很普遍的朝圣人生觀影響。伊皮德特( Epictetus )的話正可以解釋這種觀點。他說∶“雖然他準許你使用它(指你的產業),你卻要把它當作不屬于你的東西,就好像旅行者住在招待所一般?!?176
14. 彼得寫了這封提醒的信。他不只清楚人生短暫的本質,同時也記得約翰福音二十一 18 ~ 19 所敘述的事。耶穌曾預言彼得的生命要以被釘十架倏然終止。以這事為背景,我們應該把 tachine{ 譯為“突然”而不是 快到了 。這譯法極可能是彼得的原意(“突然”也比較能與二 1 的經文銜接)。包可罕拒絕接受這種譯法為合理,可是黑馬(他幾次用這字都帶有“突然”的含義)和安得特-金格里奇希臘文大字典( Andt-Gingrich Greek Lexicon )對此字的解釋都不支持他的看法。不過 快到了 的解法還是有可能,也同樣能配合他年老時要慘死的預言。當他寫這封信時可能已年過六十,他相信離死期不遠了?!?BR>
ske{no{ma (帳棚)和 exodos (去世,參 15 節)兩字的字根都曾在路加福音登山變像的記載中出現。這點十分有趣。彼得在后面就提到這件事。如果彼得后書為仿冒經書,它的作者一定極其工于心機,才能寫出這么精巧的文章?!?BR>
從彼得對死亡的態度里,我們還有很多需要學習的地方(在我們的世代,死亡卻取代了性愛,成為忌諱的話題)。他幾年以來一直活在死亡邊緣。他知道他的命運就是在一種可怕而痛苦的方式下死亡。然而,他能用這種奇妙的方式講到他的死,似乎沒有懼怕也不后悔。死亡代表進入那永恒的國度。死亡代表脫離這個世界( 15 節),到另一個神為我們預備的地方。死亡代表把我們所居住的帳棚放在一邊?!拔覀儧]有理由把除去帳棚看得這么糟糕。(彼得的話里)有一個潛在的對比,就是∶一個會朽壞的帳幕和一個永恒的居處,哪個比較可取呢?保羅在歌林多后書五 1 也闡釋了這點?!保訝栁模?BR>
15. 彼得乃是根據耶穌的話語,急切地想藉著不斷的提醒來執行他的工作,造就基督徒。所以他說,他 要盡心竭力 (未來式 spoudaso{ 比現在式 spoudazo{ 更有根據)確定在他死后,他們隨時隨地都有一份他教訓的永久紀錄來提醒他們。他指的是什么呢?顯然不是指這封書信( 對不起 ,包可罕和祁理都錯了)。他的話很恰切地指向馬可福音。這是一部從起初就與彼得有密切關聯的作品。帕皮亞早在第二世紀就寫到∶“長老也常常這么說──馬可既然作了彼得的譯者,就正確的,但卻不一定是按照次序的,把他所記得的,主所說的話或做的事盡量寫下……。他只有一個心志,就是不遺漏任何他聽到的事,也不在其中加入捏造的事?!?177 因此這話在第二世紀初期就成了很好的傳統∶在帕皮亞之前就有了這個傳統。帕皮亞自己大約生于主后七十年。所有第二世紀的作者提到馬可福音時都支持這說法,特別是革利免 178 和愛任紐 179 。后者的引述尤其有趣,他說∶“在他們(即彼得和保羅)去世( exodon )之后,馬可這位彼得的門生兼翻譯,親自把彼得傳道的精華寫成經書,傳給我們?!?180 愛任紐講到死亡,與彼得一樣,用的是同一個字。這點十分有意義。 Exodos 單獨出現便代表死亡,是十分冷門的字(雖然它常常與 biou 連用)。它被路加用來敘述基督變像時摩西和以利亞預言祂的去世(路九 31 )。這字在此也是同樣的意義。它也出現在愛任紐的敘述中。似乎有可能愛任紐熟悉這段彼得后書的經文,他也似乎接受這種說法∶本節經文隱藏的應許系指馬可福音?!?BR>
近年來,在昆蘭第 7 號洞穴有一項極為引人注目的發現,足以支持愛任紐所稱“彼得后書一 15 系指馬可福音”之假設。在那洞穴里 7Q5 號的殘片可能是馬可福音的一部分,其上記載了第六章 52 ~ 53 節 181 。同一洞穴中另有一殘片 7Q10 號可能是彼得后書一 15 的部分經文。但是歐卡拉漢( Jose*
O~Callaghan )所宣傳的鑒定過程卻極不可靠,因為只有六個字母留傳下來。然而有一點是肯定的,如果這個小殘片來自希臘文圣經,則除了彼得后書二 15 以外,沒有其他經文可以作它的出處。請進一步參考導論有關這方面的討論。 182 昆蘭社團對于外來的宗教作品都很感興趣。若說彼得后書被當作馬可福音的介紹信,是在主后六十八年封洞之前寄給這個死海旁邊社團的,這也并非不可能?!?BR>
不用多說,如果在昆蘭發現的這兩個殘片其鑒定結果得以成立,則它對馬可福音寫成日期的提示,以及對判斷彼得后書寫成日期和真實性的結論,必然具有決定性的影響。目前,這個說法只不過是一項吸引人的假設罷了?!?BR>
不論如何,盡管教父們相信這一段經文指的是馬可福音,但經文本身還是十分含糊,以至于后代的研經者感到好奇而作各種猜測。畢格的推測很有可能是真的。他說∶“后代仿冒經書的寫成乃是受這段話的影響。若是如此,則事實證明,彼得后書早早就已家喻戶曉,被當作一本真是使徒所寫的經書。如果沒有這一段公認為使徒所寫的話,人們似乎不可能大膽用使徒的名寫書,因為他們必須利用這段話使自己的仿冒者看來幾可亂真?!薄?BR>
174 保羅也是這么強調人需要被提醒(腓三 1 ;提后二 14 ;多三 1 )?!?BR>
175 的確,正如司提反所說,“所羅門為神造成殿宇”,于是乎朽爛也開始了(徒七 47 )?!?BR>
176 Selwyn 引用這話,參 The First Epistle of St. Peter , 1946, p. 169 ?!?BR>
177 記于 Eusebius, H. E. iii. 39.15, v.
8.3.
178 記于 Eusebius, H. E. vi. 14.5 ~ 7.
179 A . H. iii. 10.6.
180 A . H. iii. 1.1 ;參 Eusebius, H. E. v. 8.
181 然而 C. J. Hemer 并不相信這種鑒定。參看 C. J. Hemer in ZNTW , 1974, pp.
155 ~ 157.
182 導論Ⅰ?。??!?BR>
?。恰∈雇揭娮C證實真道(一 16 ~ 18 )
16. 彼得在此明顯針對某些假師傅的指控而為自己辯護。然而他的重點是什么呢?一切都在乎一個字 muthois 。它可以代表故事。這個字與經文中另一動詞“隨從”都出現在約瑟夫的著作中 183 ,其中包含與本節經文相同的意義。它也有“比喻”的意思(畢格認為假師傅把福音書中的神跡當作比喻,而非清晰的事實),或“捏造的預言”(梅爾),或教牧書信中提到的“老婦荒渺的言語”(多一 14 ;提后四 4 )。如果我們思想整句的意思,包括 sesophismenois (乖巧捏造)的字義,則把該字解成“寓言”似乎最恰當。彼得爭辯說,當他講到(如同他在前一節所述)復活的主現今以能力裝備基督徒過圣潔生活,以及那榮耀的未來等候著有信心的基督徒之時,他并非刻意矯飾或憑空猜測。他講的是事實。這些事分別代表活在歷史中的耶穌在現時與將來要彰顯祂的榮耀。他個人能親自為這事作見證?!?BR>
從這節的辯論中,我們無法肯定假師傅的確切特征。然而他們絕非成型的諾斯底派人士,否則他們就不會去攻擊“神話”;因為諾斯底派人士自己已經有太多神話了!他們可能像許米乃和腓理徒 184 一樣,用過去的事來否定救恩當中未來要成就的部分 185 。因此,他們很可能說,復活的事已過;信徒受洗時與基督同死同活(西二 12 ;羅六 3 ~ 5 ),那就是復活了。至于基督將來再臨的事已經在圣靈降臨的時候應驗了。這樣解釋似乎是對本節經文最自然的詮釋,也與第三章有關假師傅的描述相符合,并且說明了彼得為何用變像的事例來駁斥假師傅的謬論。要駁斥那些曲解復活真道,嘲笑主必再臨的人,最好的方法就是重述耶穌道成肉身的事實 186 ?!?BR>
所有對觀福音書都把變像一事看作耶穌復臨的預表,而非象征耶穌的復活 187 。三本福音書都在變像的敘述前面講到耶穌的應許∶有人在沒嘗死味以前,必要看見神的國大有能力臨到。不論這個神秘的應許指的是什么意思,有一點是十分清楚的,那就是在福音書作者的心目中,主的變像和主的再臨兩者之間有密切的關聯。在后使徒時代,變像一事似乎很少有人評論,就連提到的人也不多 188 。但是有一本書《彼得啟示錄》卻講到這事。這本書寫成于第二世紀初期,作者對彼得后書也很熟悉 189 。在那本書中,耶穌變像的榮體向正在禱告中的門徒顯現,代表“你們盼望看見公義弟兄的榮形” 190 ?!侗说脝⑹句洝返臒o名作者顯然了解彼得后書的主旨,他并且引用了第 18 節的經文。這點容后討論?!?BR>
大能和降臨 可以照字面意義直接解釋。但也有幾個其他解釋可以通達。這片語可能是一種重名法,即“大能的降臨”,就像馬太福音二十四 30 的經文一樣(“人子有能力,有大榮耀,駕著天上的云降臨”)。它也可能指耶穌在馬太福音二十八 18 的宣布,天上地下所有的權柄都賜給祂了,以及祂的神跡顯出這權柄∶彼得曾親耳聽到耶穌的宣布,并親眼見到耶穌的神跡。它又可能指耶穌升天時得到的權柄和榮耀,登山變像就可能是這事的預表。蔡思( Chase )說 parousia 的意思是指基督第一次降臨,這話實在荒唐。它就如同三章 4 、 12 節兩節所說的,指的是基督將來再一次降臨,卻是像帝王一般尊貴的來到。這也是新約圣經通常所說的。蒲草經書也指出,這字通常用來指帝王官式的訪問?!?BR>
彼得強調受信人所接受的使徒教訓乃是第一手的資料?!拔覀儭暴ぉな雇絺儵ぉびH眼見過,彼得這么說。 epopte{s 是一個不尋常 191 的字,也是一個有趣的字。它常常被用來指一人被介紹進入神秘宗教。彼得用這字的要點可能有為自己辯護的意思。他或許暗示假師傅乃是圈外人,不屬于他和讀者們所加入的團體。彼得這么寫,就有效地反駁了假師傅自稱比一般基督徒高超的理論。他們自稱加入了更高層次的知識分子( gno{sis )圈,是一般卑微弟兄夢想不到的。但是彼得也可能僅僅為自己作為見證人的地位辯護。這是 epopte{s 的最普遍意義。在圣經里,每當基督教信仰被假教訓攻擊時,使徒們總是強調他們自己的見證(如∶林前十五 3 ~ 8 ;約壹一 1 ~ 3 ,四 14 )?!?BR>
威榮 ( megaleiote{s )在新約圣經里是一個非常冷門的字。除此處以外,該字又在其他地方出現兩次。這兩次都被用來指屬神的威榮 192 。所以在此它代表耶穌變像時所顯明的屬神威榮?!?BR>
17. 希臘文的文法結構在本節末從一種形式變為另一種形式,其主詞也變換了。這使得第 19 節上半的意義變得復雜化。彼得從耶穌在變像時所顯出的 大能 和 降臨 ,轉移主題到祂從父神所得的 尊貴 和 榮耀 ∶“那向祂說話的聲音尊榮祂,那從祂身上所發的光就是祂的榮耀?!保▉啝柛5?, Alford )這可能也是指但以理書七 14 的預言。但以理書中的經文可能是舊約圣經中有關了解耶穌是榮耀人子最重要的經文之一,也是一段對初代教會有極大影響的經文。我們應該把本節經文讀成“靠”父神得尊貴榮耀,而不是“從”父神得到這些。這個冷門的片語乃是一典型描述神的代用語,與彼得后書一 3 ~ 4 “神的神能”和“神的性情”對等,并曾出現于羅馬的革利免 193 著作中。革利免可能從彼得后書引用這段經文,然而他更喜歡用 megaloprepe{s ?!皹O大榮光”在變像時籠罩著耶穌。這是同一事實的另一種表達方式──指的不是別人,正是神自己(參∶出十六 10 ;民十四 10 ;結一 4 )?!?BR>
請注意,耶穌是怎樣從父神 得 尊貴榮耀。這與希臘文化中假設的 theios ane{r (神人)又有何等大的不同。它指出蓋士曼假設彼得后書把變像當作耶穌隱藏神性的顯現是多么離譜!根據初始基督教的體會,耶穌得到屬神榮耀是因為祂被指定去執行神的救恩與審判?!?BR>
我們若比較彼得對 聲音 的描述與對觀福音的記載,就會發現彼得真是彼得后書的作者,而寫書年代必屬早期。如果彼得不是作者,我們就不明白為什么另一位較晚期的作者在這里要插入獨立的說法,卻不直接引據任何一卷福音書的經文。如果有一位仿冒經書的作者寫了彼得后書,他的桌前擺著對觀福音書,他為什么不照福音書的記載告訴我們門徒在變像山上的行為呢?為什么他不提摩西和以利亞的名字呢?尤其令人驚訝的是,他為什么忽略了那重要的話“你們要聽祂”?這話在三本福音書中都有記載。它用在這里也與上下文極其合。有關從天上來的聲音之描述,也與任何一本對觀福音書的記載不同(雖然在這里用字的次序不能確定 194 )。彼得所用的句構十分獨特, eis hon
eudoke{sa 195 ,即 我所喜悅的 。這話當然是以賽亞書四十二 1 的粗略翻譯。它代表父的美善與喜悅從天而降,停留在耶穌身上。再一次,彼得所用的話“這是我的愛子”( my Son, my Beloved, NEB )頗有意義,也頗獨特。它的意思是,雖然在其他的敘述中,愛子代表神子的資格,但是在彼得后書這段經文中,介系詞重復被使用意味“愛子”必然是神子的第二個稱號。它或許出自創世記二十二 2 、 12 、 16 。其意義是,如同以撒一般,耶穌乃是神的獨生兒子。它也可能出自以賽亞書四十二 1 (好像其中所說,“心里所喜悅的”)。意思是,耶穌就是那位先受苦后得伸冤的神仆?!皭圩印痹呛茉缫郧凹咏o彌賽亞的名號,并不僅僅是描述“子”的稱呼(它在猶太教中本身就是彌賽亞的名號,這乃是詩篇二 7 所證明的,而 4Q Flor. 一 18 ~ 21 進一步肯定此點)。羅賓遜在一段重要的注釋中證明此點 196 。其中他主張馬可福音九 7 的正確經文不是大多手抄本所記“所愛的”( the beloved ),而應該是根據古老敘利亞版本的“我所愛的”( my Beloved )。他認為這是非常忠于使徒原始教訓的筆法。如果這樣,則彼得后書的這段經文也同樣忠于使徒的原始教訓?!拔摇弊謱嶋H在最好的希臘文手抄本出現,但后來敘利亞文譯本則無此字?!?BR>
18. 在這節經文中有兩個關于作者身分問題的要點。首先,作者申明當聲音從天而降時,他 與 耶穌同在。很多人相信這個宣布代表仿冒者的手筆。作者亟力要把他自己與彼得認同。這類看法有其不合理之處,我們已經在第 17 節的注釋中提過,也在導論中討論過 197 。進而言之,雖然某些種形式的仿冒經文在古代的世界中十分流行,那時又沒有版權制度,但 古特立 博士以令人信服的方式辯論說,用別人的名字寫 幾封信 ,這不是當時為人接納的行徑 198 ,更遑論所仿冒的是才去世不久的人物。此外,如果我們把每一句提到彼得生平事跡的語句都假定為仿冒者寫書的線索,這種判斷是非常不公平的。難怪畢格諷刺性的評論說∶“如果一位作者只在一封信的訓詞中宣布他的身分,就如同在彼得前書里一般,則這訓詞就被當作偽造的附加經文。如果他用一種令人無法懷疑的方式暗示他是誰,就好像約翰福音一般,他的話就被看作十分可疑,甚至不正經,以致他一定是偽造經書的人。如果他兩樣都做了,就像在彼得后書一般,那反對他的聲浪更是像排山倒海一般擋不了了?!?199
第二, 圣山 ,有人以為這名詞代表在寫書時代,變像的故事已“在教會的宗教意識中被提升且分別為圣”( Strachan )。然而這說法乃是把一種對 神圣 或圣潔不合圣經的體會注入經文中。在圣經里,它的意思是“屬于神”,代表這山是圣潔的,就好像眾先知(一 21 )和眾使徒(三 2 )都是圣潔的一般。因為這山曾有神臨在的腳蹤。就在那座山上,耶穌向彼得露出屬神的榮耀,所以他怎么不會把這山當作圣潔的呢?這是為什么摩西遇見神的地方也被稱作圣地(出三 5 )。同樣的描述語也應用在其他舊約中神顯現的地方,特別是錫安山 200 。有趣的是,這山從未“在教會的宗教意識中被提升”!人們后來甚至不能對變像山的地理位置取得一致的見解。有人說是他泊山,有人說是黑門山?!侗说脝⑹句洝芬昧诉@段經文 201 ,作者把話放在耶穌口中,說∶“讓我們進入圣山?!薄?BR>
整個段落極注重指出變像向那些在場目睹的人心中所造成的沖擊。彼得在此用這事例強調他對歷史上的耶穌所有權威性的認識(藉以反駁假師傅把變像當作神話的說法);又申明舊約的預言和使徒的教訓(針對扭曲兩者的假師傅)原是緊密不可分的;并從耶穌道成肉身的生命中看出一項應許,就是祂將來要在榮耀中降臨,這事是假師傅所譏笑的 202 ?!?BR>
183 參 Josephus, Antiq. , proem. 3.
184 提后二 17 ~ 18 ?!?BR>
185 請參看導論,Ⅲ及下 ?!?BR>
186 請參看導論,Ⅰ?。隆?2 ?!?BR>
187 參 G. H. Boobyer 所著 St. Mark and the
Transfiguration Story , 1940 ?!?BR>
188 參 A. M. Ramsey 所著 The Glory of God and the Transfiguration
of Christ , 1949,
Chapter 13 ?!?BR>
189 參導論Ⅰ?。?.
190 參 Hennecke, New Testament Apocrypha ,
vol. Ⅱ . pp. 680f .
191 它在新約圣經里只在此處出現。然而其對應動詞 epopteuo{ 只在彼得前書二 12 、三 2 出現。這是不是另一個兩書屬共同作者的間接指標呢?
192 參∶路九 43 ;徒十九 27 ?!?BR>
193 ix. 2 ?!?BR>
194 這樣 B 和 P72 的經文是“我的兒子,我所喜悅的是這一位”, P 的經文是“這是我的兒子,被喜悅的,就是這一位”。而大多數手抄本則是“這是我的兒子,被喜悅的”(受馬太福音敘述的影響)?!?BR>
195 最近似的對比經文是太十二 18 ,那里最好的抄本原文就是 hon
eudoke{sen he{ psuche{ mou 。在對觀福音中,只有馬太福音在登山變相的敘述中提到“我所喜悅”,可是它的原文卻是 en
ho{ eudoke{sa ?!?BR>
196 參 St. Paul's Epistle to
the Ephesians , 1903, pp. 229 ~ 233, "The Beloved as a Messianic
Title" 。并參看 Bauckham 對此經文極其仔細的注釋。他結論說∶“彼得后書的一句話 ho
agape{tos mou ,即我愛的,比對觀福音中的相關經文更接近閃語字根,所以這話至少是原始的?!薄耙虼?,”他說,“彼得后書的作者講述變像時并未參考對觀福音?!薄?BR>
197 請看導論Ⅰ?。摹?3 ( See p. 31ff )?!?BR>
198 New
Testament Introduction , 3rd ed., 1970, pp. 671ff., Appendix C,
"Epistolary Pseudepigraphy" ?!?BR>
199 Bigg, p.
232.
200 出十五 13 ;書五 15 ;詩二 6 ,三 4 ;賽五十二 1 ,等等?!?BR>
201 參看 Hennecke 所著 New Testament Apocrypha , vol. Ⅱ . p. 680.
202 Bultmann 和其他人的看法是,變像本身乃是一次復活后的顯現,卻被門徒插入耶穌道成肉身的生平事跡中。這種謬論已被 Boobyer 及 Stein 駁斥?!?BR>
?。取∠戎パ宰C實真道(一 19 ~ 21 ) 203
19. 彼得現在從個人的見證講到“先知的話”。就如同這名詞所有其他的出處一樣,彼得指的是舊約圣經。他在第 3 到 11 節已經引證舊約圣經,為要支持他的教訓。這段經文可以有兩種極端不同的解釋。關鍵在于 bebaioteron ,即 更確 。這字可以代表舊約圣經證實了使徒的見證( AV 、 NEB ),也可以代表使徒的見證應驗或證實了舊約圣經( RV 、 RSV 、 NEB 、 NIV )。但何者是真正的解釋呢?
大部分注釋者采取第二種解釋,他們相信變像時門徒聽見的聲音更肯定了舊約先知對主降臨的預言,這樣“變像就為舊約圣經永遠不變的真實性作了見證……若說變像證明了舊約圣經被福音書所超越取代,這就歪曲了事實(好像馬吉安和許多其他近代解經者一般),因為‘應驗舊約圣經’并不代表廢棄舊約圣經,卻是維護舊約圣經里對基督至尊神性永恒不變的見證?!?204 這個看法,雖是美好的教義,卻暴露在兩項批評之下。我們很難把原文 echomen bebaioteron (我們有更確實的……)強解成“我們并有先知更確的預言”。如果彼得有這意思,他為什么不用正常的句構, echomen
bebaio{thenta ?即使是第一世紀的猶太人都很難對天上的聲音產生如此忠實的感覺,更何況是一位基督教的使徒呢?猶太人總是相信預言勝過天上來的聲音。的確,自從先知預言停止以來,他們視后者(即 bath qol ,“(天上的)啟示”)為啟示的次等代替品 205 。至于使徒們對舊約圣經的尊重是無人能比的。他們維護基督教真理最有力的根據就是舊約的預言(參看使徒行傳中的講論,羅馬書十五章,彼得前書第二章或整本希伯來書和啟示錄)。他們在手寫的神的話語中尋求絕對的肯定,足以作他們衛道的根據。這就好像他們的主一般。舊約圣經原是為祂而寫。彼得的意思似乎是上面所提的第一項解釋。他說∶“如果你們不相信我,就到圣經里去找證據吧!”加爾文說∶“問題不在乎先知是否比福音書更可靠?!焙喍灾?,“因為猶太人絕對相信先知的所有教訓皆從神而來,難怪彼得說,他們的話語(比他自己的)更確實?!薄?BR>
把圣經比做 燈 或火把,照亮暗室,這點是廣為人接納的,也是很恰當的比方(參∶詩一一九 105 和《以斯得拉四書》十二 42 ),雖然“暗處”(原文 auchme{ros , NEB 譯為 murky )在希臘文圣經中不再出現。然而,它卻在《彼得啟示錄》中被用來描述地獄。這段經文的概念是點燈照明暗處鋪灰的地方,以便打掃。我們應該靠圣經這把火炬行事為人, 直等到天發亮,晨星在你們心里出現的時候 。這話是什么意思?有幾種可能的解釋?!?BR>
有可能彼得代表亞歷山大學派的先鋒,大力宣揚真正基督教的知識( gno{sis )。由此而推之,新信主的人仍然在黯淡的燈光下行走,需要在研讀圣經上多下工夫,直到他們來到日光之下,接受了基督教全備的真理,對基督有更成熟的認識(或被內住的圣靈光照)。普侖特( Plumptre )接受了像這樣的觀點,指出這樣的體會與彼得前書二 9 的進入“奇妙光明”和路加福音一 78 的“清晨的日光從高天臨到我們”乃屬不謀而合?!?BR>
然而,天發亮與晨星上升很自然使人聯想到主的再來。講到主再來的黎明,請看羅馬書十三 12 。講到“晨星”, pho{sphoros ,有趣的是在希臘文學中,這字不只被用來代表晨星(即金星),也被用來指皇族或屬神的人。我們現今擁有主后第一世紀俄斐烏秘宗詩歌的片斷,其中懇求 pho{sphoros 顯出他的光輝 206 。在基督教的文獻中,彌賽亞被看作民數記二十四 17 中的星所代表的(例如《死海古卷》中發現的彌賽亞文選),又是瑪拉基書四 2 中公義的日頭。在撒迦利亞頌里,基督乃是“清晨的日光從高天臨到我們”(路一 78 , AV 、 NEB );以弗所書五 14 乃是被人重視的一段原始詩歌,講到基督將要光照你,又在啟示錄二 28 和二十二 16 ,他也被稱作“晨星”?!?BR>
這一切顯示本段經文還有第三種解釋∶“要注意預言的經文直到主再來的完全亮光出現?!边@么講十分合理,也與第三章強調主再來的經文相配。反對的理由是主的再來不會 在你們心里 升起。蓋士曼因此認為,會不會仿冒彼得的作者在此露出馬腳呢?會不會因為作者在第三章對于主的再來作了合乎正統的講論,卻顯出他屬于一個以靈意解經,把世界歷史至終高峰的結局變成純屬主觀理論的世代?事實不盡如此?!霸谀銈冃睦铩币部赡軐儆谙乱蛔泳涞钠痤^(畢竟在古代手抄本中沒有標點符號)。我們若把“在你們心里”移到 20 節的起頭,在原文“升起”(中譯∶出現)之后加一分號,則 20 節的意思就是“第一要緊的,在你們心里該知道……”。另一種說法是,天發亮晨星在基督徒心中出現,代表基督徒心中發出盼望的光輝,就是在“那日子接近的跡象向基督徒顯明的時候”。他們盼望的實現在眼前∶主已經近了(蘇登, von Soden )。然而,或許我們不應該太重視 盼望 ,卻要看重 改變 。我們內心的改變不斷藉著研讀圣經而被圣靈加深(林后三 18 ),并在主來的大日得以完成。那時我們必要像祂,必得見主的真體(約壹三 2 )?!?BR>
包可罕在這兒舉出兩個重點。他相信彼得心中所想到的不是把主再來作為一項整體的事件討論,而是指出主再來時要帶來的全備啟示。這啟示與我們從舊約圣經和使徒傳統所得,有關耶穌的不完全知識,成為強烈的對比。包可罕說∶“基督徒的心里自然會感受到這項啟示?!彼赋?,保羅也用主觀和客觀的語句來描述未來的世代(林前十三 8 ~ 12 )?!?BR>
他講論有關主再來的第二要點是,經文假定,主再來時讀者很可能仍然存活著──如蓋士曼的主張正確,則這點就不成立。蓋士曼以為作者已經放棄初代教會對基督復臨的期望?!?BR>
不論正確的細節為何,經文的主要重點十分明顯。我們一生都在這個黑暗世界里奔走天路。神慈愛的賜給我們一盞明燈,就是圣經。如果我們留意經上的話語,尋求神的督責、警戒、引導和勉勵,我們就可以安穩地走這條路。如果我們忽略了這些,我們就被黑暗包圍。我們生命的整個過程應該由神的圣道來掌管?!?BR>
20 ~ 21. 第一要緊的,該知道經上所有的預言,沒有可隨私意解說的。因為預言從來沒有出于人意的,乃是人被圣靈感動說出神的話來?!?BR>
這一段經文曾有許多解釋。最主要的難處在于原文 epiluseo{s 的意義。它是一個在新約圣經里不再出現的名詞。它的對等動詞出現于馬可福音四 34 和使徒行傳十九 39 。在這兩處經文里,它的意思都是解開一項難題。我們要討論兩種主要的解釋∶第一,沒有預言系出自先知自己的闡釋──也就是說,預言乃是神賜下的;第二,沒有預言能用私意解說──也就是說,必須依照教會的解釋。在第一種解釋里,重要的是先知怎樣了解他的預言。在第二種解釋里,重要的是我們怎樣解釋先知的話語?!?BR>
第二種解釋在今天很多解經家中間十分通行。它受歡迎的原因是它符合一項事實,假師傅的確誤解了圣經(二 1 ,三 16 )。如果這意義正確,則它代表一項重大的真理∶圣經既非人自己創作的( 21 節),亦非人自己能解釋的( 20 節);圣靈才是真正的作者兼解釋者。再者,如果這意義是正確的,它將為第二章提供一項良好的引介。其實 NEB 就把這段經文放在第二章起頭(但是這么做便是把原文整句切分為二,后半句成了新段落的起頭?。┍说玫扔谠谛?,只有圣靈充滿的教會才能適當解釋圣靈所默示的圣經 207 。假師傅的讀經體會有偏差;他們還不明白正確解釋圣經的要領,但正統教會已經藉著住在信徒心中圣靈的光照,具備了這項能力?!?BR>
這種說法似乎合理,卻有其難處。從文法上來看,這個句子乃是接續前面的話,并非與后面的話連接。在意義上,它也與前面的話較連貫。在前面一段話中,彼得所講不是 解釋圣經 ,而是 證實圣經 。他的主題在于基督教有關恩典、圣潔和天堂的教訓乃是獨特且可靠的。使徒在耶穌變像時聽到神說話的聲音,同樣一位神也藉先知說話。第 20 ~ 21 節的講論乃是與前面這段話連貫的,也是從前面的話導出的必然結論。因此,我們可以相信使徒對變像的敘述,因為那時神親自說了話。我們也可以相信圣經,因為神在作者后面說了話。先知并沒有捏造他們寫下的話,也沒有任意私解圣經?!八麄儾]有憑空胡言亂扯,也沒有憑他們自己的判斷想像臆測”(加爾文) 208 。在舊約圣經里,這是假先知的特征,他們“所說的異象,是出于自己的心,不是出于耶和華的口”(耶二十三 16 ,并參∶結十三 3 )。然而,真正的預言乃是從神而來,并且這些先知雖然本身是人,卻被圣靈感動引導 209 ?!?BR>
所以彼得講論的乃是圣經的屬神根源,不是討論它正確的注釋。如果圣經的注釋是他這段經文的主題,則 21 節就完全與他的論點無關。更有甚者,為了配合 21 節, ginetai 就必須被強解成“放在放大鏡之下”(梅爾)。梅爾本身是一個既優秀又誠實的學者,他不可能對這難處毫無感覺。事實上,包可罕指出,七十士譯本和教父文集對 epiluo{ 的用法支持以下的結論∶此處所思考的主題乃是先知自己如何解釋神的啟示?!?BR>
到此為止,我們應該很清楚明白,彼得一直都在為假師傅的兩項指控答辯。他們爭論說,使徒們制造有關耶穌及祂權能和再來的神話。面對此一挑戰,彼得說∶“事實并非如此。我們親眼在祂變像時看到祂的榮耀?!比缓笏门f約圣經作為見證。它原是比使徒本身更無懈可擊的根據。無論是狂熱分子或正統信徒都應該承認這一點。但是假師傅竟然以排斥舊約圣經的權威性來回應,否定其屬神根源,又說先知們只是發表他們自己的意見罷了。所以彼得嚴厲地重申這個猶太人、耶穌和基督徒都一致持守的信念∶舊約圣經真是從神而來的;當先知們傳講圣經里所記載的預言時,他們與神保持著關系,執行神代言人的職分?!?BR>
有趣的是,在這項大概是對圣經作者們得默示最完備、最清楚的講論里,作者們的心理狀態卻沒有被提到。后書作者并不關心圣經作者們的感覺或是他們對預言了解的程度,他只注意到一件事實,就是圣經作者們乃是神信息的傳遞者。到底神與人在圣經的成書過程中扮演什么相對角色,經文中并沒有提到。經文只說他們合作寫成了圣經。后書作者在 21 節引用了一項生動的航海比喻(參∶徒二十七 15 、 17 ;其中原文 pheromene{ 被用來描寫船被風吹得飄來飄去)。我們可以這么說,先知們揚起帆(他們順服接納神的旨意),圣靈便充滿他們,帶著他們的船沿著他們希望走的方向前進。人說了話;神也說了話。凡是正確的圣經教義都不會否定這項真理的任何一部分。當然,那些相信神乃是圣經終極作者的人,都會不遺余力地去探討這些和神合作寫圣經的作者們的底細,包括他們的背景、生平、活動范圍、教育程度等等。原來啟示并非叫人被動性的接受∶它乃是代表人主動的合作。神默示人的事實并非意味著作者必須廢棄正常的心理運作。圣靈并非在使用一件器皿 210 ,祂乃是使用一個 活人 。神的方式一直都是透過人的個性彰顯祂的真理。這一點從主耶穌的道成肉身可以清楚看出。此外,祂也不隨便使用 任何人 。祂只用 圣潔 的人,就是那些奉獻自己忠心服事的人。即使是這樣的人,祂也不傷害他們的個性,卻與他們合作,藉著他們的本相啟示祂自己?!八f他們受了 感動 ,不是因為他們瘋狂了(異教徒假想他們的先知必定瘋狂了, enthousiasmos ),卻是因為他們不敢靠自己行任何事,只一味順服圣靈的引導,任由圣靈控制他們的嘴唇,好像隨時都在祂的殿中一樣?!保訝栁模?BR>
203 Theophilus of
Antioch 在主后 \cs15 170 年從事著作。他三次提到這段經文∶一 19 ~ 21 。在 ad Autol . ii. 13 ,他講到“他的話像小屋中的一盞燈?!痹?ii. 9 ,他寫到∶“神人帶著神的靈,成為先知,領受神的教導,因為神把祂自己的靈吹入他們?!弊詈?,在 ii. 33 ,他寫道∶“我們受教于圣靈,祂藉著眾先知說話?!边@些引據不但指出 Theophilus 如何鉆研了彼得后書,證實了此書信的古老性,它們更顯出他如何敏銳地了解這段難解經文的意義?!?BR>
204 A . M. Ramsey, The Glory of God and the Transfiguration of Christ , p.
126.
205 參看 C. K. Barrett 所著 \cs15 The Holy Spirit and the Gospel
Tradition , 1947, pp. 39f .
206 參 Moulton 和 Milligan, Vocabulary of the New
Testament , 1949, p. 680, s. v. phosphoros .
207 我們可以在此稍微提一下 Ka/semann 的觀點,以供對解經有興趣之人參考。他以為 19 ~ 21 節乃是大公教會謹慎支持圣職人員立場,反對狂熱分子過分注重 gno{sis 的表征。初代基督教的作先知講道職事在那時已經消失──教會領導階層以為這種職事太危險,可能有人會把道理講錯,所以停止了這職事。這正是彼得后書的精神?!白飨戎f預言只限于舊約時代?!钡羌词惯@么做也于事無補??駸岱肿拥尼尳浫〈讼戎A言!因此,教會必須對解釋圣經的職事加以控制。整個團體必須服從教會指派的教師對圣經的解釋( Ka/semann , p. 190 )。不用說,這段經文本身并沒有以上這些意義?!?BR>
208 von Soden 懷疑此處有影射假師傅的意義。他可能是正確的。真正的先知與假師傅不同,他們并不倚賴自己的意見。神的聲音從天而降在他們的身上,就如同古時在變像時降在使徒身上一樣?!?BR>
209 原文 epilusis 于是幾乎代表“默示”,這是 J. P. Jacobszoon of Leyden 早在 1599 年所作的翻譯。沒有任何預言性的經文是靠自我啟示,自我癲狂產生的,乃是由神而來的。參 J. Loow in Nederlands Theologische
Tijdschrift , 3, 1965, pp. 202 ~ 212.
210 這里沒有任何一點類似孟他努派的主張。他們以為他們像七弦琴一樣,任由圣靈的琴撥挑動。孟他努派興于第二世紀中葉。如果這封書信是在那以后寫的,如果作者是孟他努派人士,他會比 21 節更深入地討論這一點。如果他不是孟他努派人士,他會仔細闡明他與孟他努派的區別。這兒提到默示屬個人感動的觀念,與后來盛行的那種機械化觀點截然不同?!?BR>
彼得的話與另一個與他同時代的猶太人,斐羅,對默示機械化的了解同樣有極大差別。斐羅把默示看成神強制性的占有一人,把那人變成一個“承載神重擔的人”( theophoros, Mut. Nom . i, p. 609, de Somn . p. 689 )。彼得把默示看作神與圣潔之人中間個人化卻又關系正常的合作。經文中未曾講到圣書作者在寫書時處于瘋狂狀態,如同斐羅引述他們像在祭酒神時發瘋的狀態。這些作者乃是在神的旨意里被引導前進,卻也是出于他們自己的甘心樂意?!?BR>
──《丁道爾圣經注釋》
|
|
彼得后書
彼得后書第一章
1:1
本節至2節的問候語,和《彼前》基本相同,受信人應該也是散住在小亞細亞北部的基督徒。所不同的是多了“認識神和我們主耶穌”的話。認識基督是本書的重要題旨,也是抵拒異端虛假教訓的對癥良藥。
本信的收信人大半為當第二代的基督徒(參1:15),但基督是公義的,一樣給了他們象第一代信徒同樣的寶貴信心。參《彼前》1:1注。
1:2 “認識”(希臘原文為epignosis)這個詞在本書中出現四次(本節,3,8;2:20),指比較深入而完全的知識?!爸R”(gnosis)出現三次(5,6;3:18)。諾斯底派心目中的是有關宇宙構造、世界創造、以及神的本性等隱秘奇詭的說法,認為人得救是脫離屬物質的邪惡軀體,所倚靠的不是對基督的信心,而是靠隱秘的知識。彼得指出,唯有認識主耶穌基督才能得到恩惠平安和那永遠的國(8,11節)。
1:3 只要能認識那召我們的主,我們靈性生活所需的一切,祂都能賜給,毋須從神秘的玄學中求?!皹s耀”是基督的本性與本質,祂召我們進入祂的榮耀和美德中。
1:4
這“應許”是:得脫因世上情欲來的敗壞,可以享受神的性情;也就是藉著圣靈,神可以住在我們里頭,神的榮耀顯在我們身上(羅8:18),我們與神的生命有份(約1:12-13;14:16-17;加2:20)。這應許是給予每個信徒的。
1:5
本節至11節說明達到這種境界必須經歷德行與靈性上的增長過程,成為在基督里能結果子的完美生命。這包括最基本的信心(對神的信靠)、德行(道德上的美善)、知識(認識神的智慧)、節制(自制而不放縱)、忍耐(堅定不移)、虔敬(表現在生活中的對神的恭敬)、愛弟兄的心(對主里的人的關懷)、愛眾人的心(基督徒美德最高境界是能愛眾人,做到象天父一樣完全—太5:48)。
1:8
基督徒必須同時培育這些美德,在靈性上有不斷的增長,行事為人才能達到圣潔完全,得以認識主基督。脫離罪的轄制不是要人放任,而是要在德行上操練,作光明的兒女(參西1:9-12)。
1:9
當時有些人用虛假道理的教訓人,說人可以不遵守神的道德律仍能認識神。彼得鄭重指出,人若不培養美德,過圣潔生活,只是一個“瞎子”或“近視眼”,看不見也認識不到神?!把巯埂焙小伴]著眼不看”的意思。
“舊日的罪”指基督徒信主前的罪,靠神的恩典現已得赦。
1:10
信徒應積極壅培5至7節所說的美德,用圣潔的生活來證明所蒙的恩召和揀選。神選召我們是要我們得成圣潔,順服基督(參彼前1:2;弗1:3-6及注),若能實行這幾節所說的事,便可證明確為神所選召。
1:11 能達到這境界的基督徒,便與基督的永生有份,得成為神國的子民(參太13:11注;雅2:5)。
1:13-14
“這帳棚”指肉身(林后5:1-4)。一般認為此信寫于作者殉道前不久。彼得記得主對他說的話(約21:18),自知時日無多,諄諄訓勉信徒,務要堅固,不可動搖(比較提后4:6-8)。
1:15 傳統認為《馬可福音》大部分是彼得講道的記錄,由馬可整理寫成;本節指的可能即為此書。作者的目的可說已藉《馬可福音》一書達到。
1:16-18
作者追述多年前目睹耶穌登山變像的事(太17:1-8)。當時在場的有彼得、雅各和約翰三個門徒(太17:1),所以作者用“我們”。雅各早逝(徒12:1-2),彼得寫這封信時,只剩他和約翰。
“圣山”為耶穌變像之山,一般以為位于黑門山。稱之為“圣”,不過說明此山曾被選作神顯現祂榮耀之用,并不意味此山與別的山有什么不同。
彼得等使徒所傳的信息,是根據他們親眼看見的基督大能;不是虛捏的故事,象假教師那樣用以取利(2:3)。使徒看見耶穌變像,預見到基督再來建立祂國度的榮耀。
1:19
先知的預言如“燈”,照亮暗世,讓我們知道怎樣行事為人;又好象天發亮時的“晨星”,預告主基督的來臨(參啟22:16)。信徒若留意預言,儆醒等候基督再來,力行神的話語,就可多得亮光,不至在暗中摸索。
“我們并有先知更確的預言”是說彼得他們既曾親眼看見變像(1:18),便知圣經預言的事必會應驗。又由于已有若干已經應驗,足為神所默示的明證(21節)。圣經中對將來的事遠在事情發生前很早便預告,是單憑人的智慧和遠見無法猜測得到的;何況這些預言的內容詳盡且具體,更非普通算卜僥幸測中可比。
1:20
“私意”即己意,斷章取義,偏離原意。圣經中的預言不可隨私意或脫離全本圣經前后貫通的原則來解釋;也不是照說預言的先知自己的意思說出來的。使徒傳講的信息,不是憑人的想象,而是出乎神。
圣經是神與人共同參與寫成(參提3:16),神是信息之本,圣經所說的話乃神的話。圣經作者把神的話傳達出來,不是靠他自己,而是因為有圣靈與他同工,教導他,使用他的才智、性格、感情和文字風格,正確無誤地寫下神給人的啟示。作者不是機械的記錄,而是活潑地傳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