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書第十二章
羅 12:1> 一句你很熟悉的經文,其中意思又是否你熟悉且常行出來的呢?
12:1 當人按著神的律法,獻上祭牲時,祭司將祭牲宰殺,切成塊,然后燒在祭壇上。祭牲是重要的,但是一顆順服的心更加重要(參撒上 15:22 ;詩 40:6 ;摩 5:21-24 )。神希望我們呈獻的不是祭牲,而是把自己當作活祭獻上。每天撇下個人的欲望來跟隨祂,把所有力量和資源都奉獻給祂,信靠祂的引領。我們應當為此而感恩,這樣做全因祂赦免了我們的罪?!?BR>
羅 12:1-2> 如果我可以每天更新,如果我可以明白神意旨,如果……也許有更多“如果”,你做到了多少?
12:1-2 神對祂的兒女有一個最完善、最美好的計劃。祂希望我們成為新人,心意更新,并且榮耀祂、順服祂。祂所希望的,對我們都是最好的,祂也已賜下愛子,使我們可以得著新的生命,所以,我們照理應當喜悅地將自己當作活祭獻給祂?!?BR>
羅 12:2> 不要效法這個世界,就不做其上的事;至于心意更新……
12:2 這個世界的行為與習俗,絕大部分是自私且腐敗的,所以聰明的基督徒都不應該效法。但是我們拒絕和世界妥協,卻不單是局限在行為和習俗上,更重要的是在思想方面。所以,這一節也可以翻譯為“不要向世界妥協,要更新改變你的思想”。一個脫離了世俗行為的人,仍然可以是一個自私、貪婪、驕傲、頑固和狂妄的人。惟有我們的思想被圣靈更新、改造和重新建立之后,我們才得著真正的更新( 8:5 )?!?BR>
羅 12:3> 有些人妄自菲薄,有些人自視過高,如何可以不卑不亢?在基督里的人是……
12:3 正確地估計自己是極其重要的,因為有些人過于輕視自己,有些則過高地估計自己。一個準確的自我評價必須基于對自我價值的認識,這是指在基督里的身分。離開了基督,在永恒之中我們就所值無幾;但是在基督里,我們就價值連城,而且有事奉的能力。倘若你只從世界的成功標準來評價自己,就看不到你在神眼中的真正價值了?!?BR>
羅 12:4-5> 我們都很歡喜,因為我們都有不同的才能;但不能獨占鰲頭,有什么好?其實……
12:4-5 保羅以身體各部分不同的功能來教導信徒應當怎樣一起工作生活。正如人的肢體在腦的指揮下運作,信徒也當在基督的權能和指揮下一起工作。(參林前 12:12-31 ;弗 4:1-16 )
羅 12:4-8> 恩賜神所賜,自己本沒有,當如何運用?看你所擁有的……
12:4-8 神給我們各人恩賜,好建立祂的教會。為了更有效地運用恩賜,我們必須:( 1 )知道各樣的恩賜和能力都是來自神的。( 2 )明白并非每個人都有相同的恩賜。( 3 )知道自己是誰,能在哪一個方面做得最好。( 4 )奉獻自己的恩賜來服事神,而非謀求個人的成功。( 5 )不做任何保留,要將恩賜全然獻上?!?BR>
羅 12:6> 只要我信心大一些,就可以得到更多恩賜,我要多一點……
12:6 神的恩賜在性質、能力和效果上都有分別,這是按著祂的智慧和恩典,而不是按照我們個人的信心來定的?!靶判牡拇笮 保?12:3 )是指神會賜給所需要的適合的能力,讓每個人來承擔自己的責任。我們不能靠自己的努力和意志來激發更多的信心,因而產生更多得力的教師和仆人。這些都是神賜予教會的禮物,祂依照自己的旨意賜下信心和能力,我們的責任是忠心地遵照神所托付的去服事別人?!?BR>
羅 12:6> 先知也許不是預知未來的人──那豈不名不符實?
12:6 在圣經中的“先知”未必都是預知未來的人,因為先知也經常傳講神的信息。(參林前 14:1-3 )
羅 12:6-8> 如果我的恩賜不止這一個就好了,擁有多些不是更好嗎?
12:6-8 看看這里所列出的,想一想什么人可以擁有這些恩賜。先知要有膽量,勇于發言;執事需要忠誠;教師要有清晰的頭腦;勸導的要知道如何打動人心;捐助者需要慷慨有信心;領袖要有行政的頭腦;安慰者則在別人有需要的時候愿意關懷他們。上述所提到的所有恩賜,不可能由一個人完全擁有。一個堅持己見的先知不一定是個好的勸戒者,慷慨的捐助者也可能不是稱職的管理人員。你如果已經知道自己的恩賜,就要思想該怎么樣使用這些恩賜來興旺教會,與此同時還要時刻提醒自己,個人的恩賜不可能獨力承擔整個教會的工作。應當為其他人擁有跟你不同的恩賜而感恩,以你之長補他之短,并且甘心情愿地讓他之長來補己之短,這樣你們就能一起建造教會了。 %5
羅 12:9> 愛人不可虛假?愛是要付出的,其情也可以假?我就不會──也許不會……
12:9 一般人都知道怎樣裝出愛人的樣子,比如說話溫柔些,不傷害別人的感情,照顧他人的利益等等。有時候我們也會假裝為情所動,例如聽到別人的需要時我們可能同情憐憫;碰到不公義的事情,會義憤填胸。但是神吩咐我們要真摯地愛,這是超越了表面或禮貌上的愛。真正的愛是要為別人的好處付上自己的代價,如時間、金錢、個人的參與等等。單獨一個人永不可能擁有足夠的資源去愛整個社區,只有教會能夠這樣做。所以我們既要關心個別人的需要,也要關注整個社群的需要,整個教會的信徒要一同攜手,奉主的名去愛眾人?!?BR>
羅 12:10> 對人好不求回報,恭敬人不帶別意,只因為愛;可是我主,我心好像不是如此單純……
12:10 我們有兩種恭敬人的方式。一種是懷有利己動機的,譬如恭敬老板,為的是希望他能給我們更多回報;恭敬雇員,為的是希望他們勤奮工作;恭敬財主,希望他能夠對我們的事業有幫助;恭敬有權勢能力的人,是希望攀附他們,不與他們為敵。但是神要我們恭敬人的方式,是要我們懷有愛心?;酵揭Ь磩e人,因為他們也是按神的形像被造的,他們也是在基督里的兄弟姊妹,對教會也能作出獨特的貢獻。神要求我們恭敬人的方式,對你來說是不是比較困難?是不是跟你競爭的天性不合?為什么不嘗試真誠恭敬地對人呢?
羅 12:13> 要一味地款待,但我沒有華麗的家,沒有充足的供應,我想我不能接待人……
12:13 基督徒的款待跟社會上的應酬不同。世上公認的待客之道是作主人的要把家中收拾整齊,飲食供應充足和豐富,招待舒適周到。但是基督徒的款待重點卻在于客人的需要上,例如休息的地方、營養充足的飲食、聆聽的耳朵、彼此的接納等等,而不是單純在物質方面顧全主人的面子。所以一個普通的房間,簡單的飯菜,甚至客人也要幫忙家務等等,都算作是適宜款待的環境。所以不要以太累、太忙或太窮為藉口,拒絕款待別人?!?BR>
羅 12:17-21> 活在愛中活出主愛,愛可愛的人有何難?愛你之仇敵嘛……
12:17-21 這幾節總結了基督徒生活的重點。如果我們學效基督愛我們的榜樣,就會愿意饒恕別人。如果我們經歷過神的恩典(是我們不配得的),就會期望跟別人分享。向仇敵表示你的善意吧!這并不是說你要接納他的錯誤行為,只是表示你愿意接納、饒恕并愛他個人,就好像基督愛我們這等罪人一樣?!?BR>
羅 12:19-21> 我的心就是不舒服,干嘛要我饒恕他,明是他不對,還要祝福他?我……
12:19-21 現代人很容易就訴諸法律,為的是要保障自身的合法權益。保羅的勸告還有什么意義嗎?別人傷害了你,保羅說不要以他應得的回報他,卻要良善地待他。但是我們為什么要饒恕我們的敵人呢?因為:( 1 )只有饒恕才能打破冤冤相報的循環,化冤仇為和好。( 2 )只有饒恕可使敵人感到心中有愧,以至改變他的錯誤行為。( 3 )想一想,冤冤相報對你有什么好處?仇恨別人,自己豈不是同樣痛苦?即使你的敵人始終無法悔改,除去對他的仇恨,對自己而言也是一個釋放,因為去掉了心中苦毒的感覺?!?BR>
羅 12:19-21> 張開了口,說不出口,說我原諒你怎么跟說我愛你一樣困難,怎辦好?
12:19-21 饒恕除了是一種態度外,更是一個行動。當你覺得難以饒恕那曾經傷害過你的人時,試試一些仁慈的行動。比如,表示愿意跟他重修彼此的關系,或幫他一個忙,送他一份小禮物,對他微笑等等。很多時候,你會發現這些正確的行動會讓你進入一種平和的感覺之中?!?BR>
羅 12:20> 把炭火堆在他的頭上,是說我對仇敵好,就叫他感到如火在頭上般痛苦嗎?還是……
12:20 “把炭火堆在頭上”是什么意思呢?這是指埃及的一個古老傳統,把燒著的木炭放在頭上,這代表一個公開悔改的行動。保羅引用這句格言,提醒我們應當善待敵人,使他感到羞愧而悔改。消除敵人的最佳方法是使他成為你的朋友?!?
羅馬書第十二章
奉獻委身之真義(十二 1 ~ 8 )
保羅用了十一章圣經來討論基督救恩的工作和信徒稱義的過程,現在轉向討論基督徒倫理的實際生活,目的是幫助我們實踐成圣生活的內涵和表現。首先觸及的便是奉獻委身的意義:
?。瞰I的理由
因為神為我們成就了救贖大恩?!八浴保?1 )這介系詞很重要,保羅在前文提到我們罪孽深重,人生腐敗,無能取悅于神,然而就在人仍作罪人時,基督被神所差來完成救贖的大工,救我們脫離罪的捆鎖。從此我們從不義轉為稱義,從污穢敗壞變成新造的人,又使我們從不明白屬靈的事轉為明白真理。為此,保羅認為我們既得蒙救贖,“所以”勸我們將身心獻上,當作活祭,以報答神恩?!?BR>
?。瞰I的含義
1. 將全人獻上──“身體”( 1 )指整個人的生命和生活,包括頭腦、舌頭、手所作之工,眼所見、腳所到之處都要奉獻,由神管理?!?BR>
2. 奉獻是一種行動──“獻上”( 1 ),就是把自己全然擺在主手中,成為馨香有用的活祭,給主使用?!?BR>
3. 奉獻是分別為圣( 1 ~ 2 )──為了要表示“圣潔”,我們的生活方式便不能再追隨現時的價值觀和潮流,更不要模仿時代流行的作風,而要積極表現出圣潔高貴的生命品質來榮耀神?!?BR>
?。瞰I與事奉( 3 ~ 8 )
保羅認為一個獻身的信徒必須在一個地方教會中過肢體互助的生活,同時更要運用神所賜各人的恩賜,彼此配搭服事。換言之,各人要將神所賜的恩賜用在教會的工作上,且要專心去做,好使教會整體得以建立?!?BR>
祈禱 主啊,我愿全心委身,發揮賜予我的恩賜去事奉?!?BR>
基督化的人際關系(十二 9 ~ 21 )
保羅將奉獻委身的真理轉向更廣闊的層面,就是基督徒在教會人際關系上和社會上應有的態度和生活方式:
1. 真誠地愛人( 9 ~ 10 ):盡量避免假冒為善的表現,待人以誠,樂意為他人服務,視別人如同手足,互相尊重,以禮相待?!?BR>
2. 殷勤作工( 11 ):對工作和事奉有熱誠,愿付代價,盡忠職守;遇見困難,要靠主的能力和智慧克服,對工作常有積極的態度?!?BR>
3. 充滿喜樂和堅忍( 12 ):由于我們對將來有盼望,因此在現今的苦難和壓力下仍有喜樂,同時藉恒切的禱告超越環境,以致在患難中堅忍地站立得穩,作剛強的人?!?BR>
4. 熱誠的款待( 13 ):樂意與別人分享、款待朋友、不吝嗇;對有需要的人慷慨解囊,以物質供應那些不幸的人;嘗試開放自己的家庭作聚會之用,用簡單而營養高的食物款待眾人,共享主內團契?!?BR>
5. 要寬待人( 14 ):當別人傷害你時,不要報復,要以寬容之心為他祝福祈禱?!?BR>
6. 同情別人( 15 ):敏銳觀察別人的情緒,分擔別人的痛苦,體諒別人的處境,流露同情心?!?BR>
7. 考慮別人,尊重別人的意見( 16 ):彼此要了解接納,除去私心和傲慢,并且無論對什么人,都要同樣的關懷?!?BR>
8. 絕不報復( 17 ~ 19 ):不抱怨、不報愎、以寬容之心待人;即使別人惡待你也要這樣,有一天主必為你伸冤?!?BR>
9. 以善勝惡( 20 ~ 21 ):以牙還牙的方法只會將事情惡化,從而產生惡性循環。愛心是感化罪惡最有效的方法,并且彌補一切裂痕?!?BR>
祈禱 主啊,加我的愛心,活出良善榮美的生命?!?BR>
──《新舊約輔讀》
羅馬書第十二章
12:1-2 基督教倫理的大前提 ──奉獻的生活
既然神為信徒預備了完備的救恩( 1-8 章),且掌管著以色列人的得
救問題( 9-11 ),“萬有都是本于他、倚靠他、歸于他”( 11:36 ),
則他理應是我們委身的對象?!?BR>
“理所當然的”:也可譯作“屬靈的”?!?BR>
12:3-21 教會與社會生活的倫理
包括恩賜互相配搭( 3-8 ),肢體彼此相顧(參林前 12 章 ; 弗 4 章),憑
著愛心行事,不以惡報惡,反倒以善勝惡( 14,
17-21 )?!?BR>
3 “信心”:在此可能指神賜給個別信徒藉以完成托付的信心或
屬靈能力?!?BR>
8 “勸化”:即勸慰?!?BR>
10 “推讓”:即禮讓?!?BR>
13 “一味的”:即盡力的?!?BR>
19 “寧可 ...... 主怒”:指寧可留地步讓主的義怒作出審判?!?BR>
“伸冤 ...... 報應”:引自申 32:35 ?!?BR>
20 “你的 ...... 頭上”:引自箴 25:21 ?!?BR>
“把炭火堆在他的頭上”是指用愛心對待仇敵,使其自覺羞愧
?。ㄈ珥斕炕穑┒谖??!?BR>
思想問題(第十二章)
?。保惺兰o德國修士金碧士說過:“每一天我們都應該重新立定志向
、激發熱忱;讓每一天都如同剛皈依主的第一天?!薄?BR>
向神獻身當有什么含義?
是一次?抑或每天、每刻?
?。玻?3 節論及人性的那一方面?
保羅為何在這章開始就提到這罪呢?
?。常駥W家祁克果說道:“心靈的純真在乎清心寡欲?!薄?BR>
你的事奉是否專一(參 2, 6-8 )?
?。矗谀愕慕虝路钪?,你是在運用神給你的恩賜,抑或只是表現自
己的才干呢?
?。担腥苏f舊約待人的原則是以公義作起點,而新約待人的原則是以
愛作起點?!?BR>
你同意嗎?
那一種標準是你較常用的原則?
──《羅馬書串珠注釋》
講道材料
羅馬書第十二章
真正的事奉與心意的改變(十二 1-2 )
在這里,保羅依照他一般寫給他朋友的書信方式。他常常在他書信的結尾,寫實際的勸告。他的頭腦,追尋到無窮遠方,可是他從不迷失在那里;他往往結束時,腳踏實地。他能,也是,與神學上所給的最深的問題掙扎,不過往往到了最后,他請到與每人有關的倫理要求?!?BR>
他說:‘將身體獻上?!@是基督教的特點,向基督徒提出的要求。希臘人永遠不會說這樣的話。在他們看來,重要的是靈,身體只是囚牢,它乃是被輕視的,甚至被認為是污辱的。沒有基督徒會有這樣的相信?;酵较嘈潘纳眢w屬于上帝,正如靈魂一樣。他能用他的身體服事上帝好似他的心或他的靈一樣?!?BR>
身體是圣靈的殿,是圣靈藉以工作的工具。道成肉身的事實,其基本的意義乃是上帝并不吝嗇自己,取上人的身體,住在身體之中,并且藉身體工作。譬如一所禮拜堂,或是一所主教座堂。它建造是用以敬拜上帝的。不過這是由建筑師的頭腦設計的;由技工及勞工的手建造的;只有這樣,才會有人可以聚集敬拜的圣所。這是人的心,身,靈的產物?!?BR>
保羅說,‘所以將你們的身體獻上;將你們每天所做的工作獻上;將你店鋪里的,工廠里的,船塢的,礦場的日常的工作獻上;將這一切好像都是事奉上帝?!诘谝还澙?,‘ 事奉 ’在英文圣經的修訂標準本( R.S.V. )中,譯為‘ 崇拜 ’。這一個字有一段有趣味的歷史。這一個的希臘字是 latreia ,為動詞 latreuein 的名詞。這字的原意是‘為接受工資而工作’。這一個字用于一個勞工,用他的勞力為雇主工作,以冀他可以從雇主那里接受報酬。這表明不是奴隸,乃是自愿的雇工。這字轉變而成‘版事’,亦有‘獻出全身’之意。例如一個可以 latreuein kallei ,它的意思是‘獻身于美術’。這意思很接近‘獻上全生’。最后這一個字專門用于‘事奉上帝’。在圣經從未用過事華人;這字常用于事奉及崇拜上帝?!?BR>
在此,我們有一件非常重要的事。真正的崇拜乃是將一個人的身體獻給上帝,隨帶 每天的工作。真正的崇拜并非獻給上帝崇拜的儀節 ── 不論這儀節是怎樣的尊榮宏大。 真正的崇拜乃是把日常的生活獻給祂 ,不只是在教堂里所行的,而是視全世界就是永活上帝的圣所。 梯爾( Whittier )寫 說:
‘因為耶穌所愛的那一位確實的說:
主所賜福的圣潔的崇拜,
喪失的復得,心靈破碎的復合,
寡婦孤兒得飽食?!?BR>
一個人可以說,‘我到圣堂里敬拜上帝,’不過他應當也能說,‘我到工廠,店鋪,辦公室,學校,車房,礦場,船塢,農田,牛舍,園圃敬拜上帝?!?BR>
保羅繼續提出一種激劇的轉變。我們必不可效法這個世界,必須心意更新而變化。要表明這一個觀念,保羅用幾乎不能翻譯的兩個希臘字 ── 幾乎要用好幾句句子才能說明。他用效法這個世界的字是 Susche{matizesthai ;它的字根是 Sche{ma ,其意義為‘外形’,它每年,每日都在改變。一個人在工作時的外形與赴宴會時的又不一樣。它是繼續的在改變。所以保羅說,‘不要把你的人生效法世界的樣式;不要做一條變色龍,它的色彩隨環境而改變?!?BR>
他用心意更新而變化的字是 metamorphousthai 。它的字根是 morphe{ ,其意義為‘主要不改變的實體或任何東西的質素’。一個人十七歲時的 Sche{ma (外形)和七十歲的不同,可是他有相同的 morphe{ (質素);一個人穿工裝時與穿夜禮服時有不同的 外形 ,但是 質素 還是一樣;外面的形式雖然 改變 ,但是里面卻是同一的人。所以保羅說崇拜上帝和事奉上帝,我們必須產生一種改變,不是我們外表的樣式,乃是我們內在的人格。那是怎樣的改變呢?保羅要說,我們依照肉體( kata sarka )而活,受人本性的支配,是最低的人生;相反的,在基督里,我們依照基督( kata Christon )或依照圣靈( kata pneuma )而活,受基督或受圣靈的支配,那才是道理。主要的人已經改變了;現在他活 ,不再以自我為中心,乃是以基督為中心?!?BR>
保羅說,當你心意更新的時候,必會遭遇這樣的事。保羅所用 更新 的一個字是 anakaino{sis 。在希臘文中‘新’字有二個字 ── ncos 及 kainos 。前者的新乃指從 時間的觀念 上的新;后者乃是 指質素和本性方面 的新。一枝在廠中新制造鉛筆的新是指前者 ncos ;一個人,原先是罪人,現在卻行在圣徒的路上,這是指后者的新 kainos 。當基督進入一個人的生命中,他成為一個新人:他的心意與前不同,因為基督的心在他里面?!?BR>
當基督成為生命中心的時候,我們才能真正的獻上崇拜,將每一時刻和每一行動獻給上帝?!?BR>
一事眾,眾事一(十二 3-8 )
保羅對于基督教會最喜歡的思想之一是教會猶如身體(參林前十二 12-27 )。身體的肢體從來沒有互相辯論,互相嫉妒,互相為了自己的重要性爭論。身體的每一部份,不論它的工作顯著高貴,或隱藏低微,都各盡其職。這是保羅的信念,基督教會也應如此。每一肢體都有它的職責;只有各盡其職的時候,教會的身體才能作它當作的工?!?BR>
在這段經文的后面,卻有非常重要的生活的原則?!?BR>
?。ㄒ唬┑谝?,它策勵我們,認識自己。希臘的智者,首要的基本命令之一是:‘人啊,認識你自己?!覀儾荒苡卸啻蟮某删?,除非我們清楚知道我們之所能及我們之所不能。一種誠實估計我們的能量,沒有自大,也沒有自卑,是我們有用的人生第一個要素?!?BR>
?。ǘ┑诙?,它策勵我們接受自己,善用上帝所賜給我們的恩賜。我們并不嫉妒別人的恩賜,也不自嘆我們為什么沒有某種恩賜。我們接受我們自己,用我們有的恩賜。其結果或許是我們必須接受的事實,我們所做的事可能是低微的,也是不為人所見的那部份?!?BR>
斯多亞派偉大的基本信仰之一是在每一個有生命的動物里都有上帝的火花。懷疑派的人譏笑這種教義。他們提問說,‘上帝在毛蟲里?’‘上帝在蜣螂里?’于是斯多亞派的人回答說,‘為什么不?難道一條蚯蚓不能事奉上帝?你是否想只有將軍才是一個好的戰士?一名小卒或一個營地隨員難道不能盡力戰斗,為正義犧牲他的生命?事奉上帝的人有福了。如果你是一條蚯蚓,就盡一條蚯蚓所有的能力去完成上帝偉大的目的?!?BR>
宇宙生命的效力依靠最微小的生物。保羅在這里說,一個人必須接受他自己;即使他發現他所做的不為人所見,不受稱贊,沒有地位,他必須仍然去做。他所做的有它的重要性。缺少了它,世界與教會都不會達成他們應有的樣式?!?BR>
?。ㄈ┑谌?,保羅實在的說,一個人所有的恩賜都是從上帝來的。他稱恩賜為 Charismata 。在新約里,一種恩賜( Charisma )乃是上帝的賜予,是人自己不能獲得或達到的?!?BR>
事實上,人生就是如此。一個人盡畢生之力練習,但是他永遠不會成為一個像葉荷地.邁紐 , ?。?Yehudi
Menuhin )一般的小提琴家。他除了練習之外,他有一件外加的東西,那就是上帝的恩賜( Charisma )。一個人可以終生工作,可是對于應用工具,木材,五金,仍然好像沒有手這樣手足無措;另一人卻是一個巧匠,以精巧的技巧,制成木器,鑄成金屬器皿,工具成為他自己的一部份;他有外加的東西 ── 上帝的恩賜。一個人可能每日繼續的練習演講,可是仍然沒有得到吸引聽眾的吸引力;另外一人,一登到臺上,聽眾就墮入他的掌握之中;他有那外加的東西 ── 就是上帝的恩賜。一個人可以終生努力,但是永遠不能把他的思想明晰的活躍紙上;另一人卻不用吹灰之力,把他的思想活現在他面前的紙上;第二個人有那外加的東西, Charisma ,上帝的恩賜?!?BR>
每一個人有他自己的恩賜 ── 或許是寫講章,造房屋,播種子,制木器,塑雕像,奏鋼琴,唱歌曲,教兒童,玩足球或高爾夫球。這都是上帝所賜予的外加的東西?!?BR>
?。ㄋ模┑谒?,不論一個人的恩賜是什么,他必須善用它。他的動機并不是他個人的名譽,而乃是他的信念:這是他的權利,同時也是他的義務,對大眾福利,作出貢獻?!?BR>
現在讓我們看一下保羅在這里所特別提出來的上帝的恩賜?!?BR>
?。ㄒ唬?預言 的恩賜。在新約中,此字很少指對于將來的預言;而常常用于說出上帝的話語。先知是一位根據他所知的權威,宣告基督教的訊息。向其他的人宣告基督,他自己本人必須確實知道。加萊爾的父親說:‘這牧區所需要的是一位親身經歷認識基督的人,并不是人云亦云的人?!?BR>
?。ǘ┳鲌淌?── 實際服務 的恩賜。這實在是一件重要的事,保羅把實際服務放在這樣崇高的地位。一個人或許從未有機會對大眾宣講基督,但是沒有一個人在每天的生活中,沒有機會向他周圍的人表顯基督的愛,行服務的工作?!?BR>
?。ㄈ?教導 的恩賜?;降挠嵪?,不只是需要宣告;也需要解釋。這或許就是今日教會在這方面有所缺乏的地方。邀請與勸告,沒有教導的背景,是空虛的?!?BR>
?。ㄋ模?勸化 的恩賜。勸化應當有一主要的重點,那就是 鼓勵 。海軍中有一規條,一個官長,對于正在進行中的事,不許對另一官長說沮喪的話。有一種勸告帶有威脅性的。真正的勸告,并不是拿地獄的火恐嚇他,而乃是以在基督里人生的樂趣激勵他?!?BR>
?。ㄎ澹┦┥?分享 的恩賜。分享必須實行 簡單純一,仁慈好意 。保羅用的字是 hoplotes 。這字很難翻譯,因為它含有簡單純一,慷慨解囊,雙重的意義。有一本圣經注解引用以薩迦遺書里的一段話,很能表明它的意義?!业母赣H看見我行在簡單純一的路上,便祝福我。我的行動并不好知私事,對于我的鄰居并無惡意嫉妒。我不出惡言毀謗任何人或攻擊他人,我以簡單純一的目光行。對于每一窮人,每一受難者,我以簡單純一的心,供給地上的美物。一個簡單純一的人,并不喜歡黃金,損害鄰居,好食住肴,喜著美衣,延宕許諾;他只接受上帝的旨意。他按正義生活,對萬事俱簡單純一?!幸环N的施與滲雜了其他的成份:有的施與,為了行一件善事,可給人家一個道德的教訓;有的施與,并非真正為要解決人的需要,只是要滿足自己的虛榮;有的施與,只是為了可怖的責任心,沒有一些施與快樂的光輝;有的施與乃是有其他的動機,并不是為了施與乃是一件快樂的事?;酵降氖┥岱窒硎呛唵渭円?,只是出于仁慈,在施舍分享獲得喜樂?!?BR>
?。┲卫淼?── 站在領導地位的 恩賜。保羅說如果我們被召做工,我們必須熱心的去做。今天教會最困難的問題之一是征求各部門工作的領袖。一般有服務感及責任感,肯犧牲自己的消閑娛樂,擔負教會領袖的人,愈來愈少了。許多時候,以不適不配為推托之詞,而其真正的理由為嫌厭怠惰。如果教會里有了領袖,保羅說,他們必須對他們的工作熱心。一個長老,分發會員卡,他可以采取二種方式 ── 一種貼了郵票,向信箱里一掉;另一種親自把卡片送到他家里,在爐邊作親切的訪談。一個教員,可以用二種方式,準備他的教課 ── 一種全心全意的準備;另一種敷衍草率了事。一個人可以無精打彩,毫無色彩的做教會的工作;他也可以興高彩烈,滿有熱心,多姿多彩的工作。教會今天所需要的在他們心里,滿有熱誠的領袖?!?BR>
?。ㄆ撸z憫的恩賜。有的時候, 需要憐憫的表示 。保羅說這堹表示必須出于愛心。很可能,有的赦免是一種侮辱。很可能,有的赦免所表示的是一種批評與輕蔑。如果我們要赦免一個罪人,我們必須記得,我們和他一樣,也是罪人。威特腓德( George
Whitefield ),當他看見罪犯走上絞臺時,說,‘如果不是出于上帝的恩典,我的收場也必如此?!械纳饷飧岩粋€人推入溝壑;有的赦免卻能把他從泥淖中救起。真正的赦免并不憑藉優越的地位,它乃是扎根在愛里?!?BR>
在基督徒生活中日常的行動(十二 9-13 )
保羅用最簡明電報式的文字寫出普通曰常生活的規則。讓我們一條一條的分析?!?BR>
?。ㄒ唬廴吮仨毻耆鲇谥琳\,必須沒有假冒,不是外面的表演,沒有另外的動機。世上是有這種有企圖的愛,一面表示情愛,可是一眼卻張得很大,看從這方面他可以得到多少利益。世上有這一種所謂自私的愛,其目的是拋磚引玉?;酵降膼勰耸菦]有自己,純粹從內心發出,專為他人?!?BR>
?。ǘ┪覀儽仨殔拹簮?,親近善。常言道,我們保持不犯罪的一種方法是看到罪的可怕。加萊爾說,我們所需要的是看見圣潔的無窮美麗,罪惡的無窮可憎。保羅所用字很有力量。常有人說,如果沒有情感,沒有一種德行是安全的。他必須 恨惡 罪, 酷愛 善。有一件事我們必須清楚 ── 許多人所恨的不是 罪 ,而是 罪的結果 。一個人的善,如是只是因為懼怕罪的結果,他的善不是真善。勃恩靳( Burns )說:
‘恐惟地獄及絞刑吏的責打
使惡人斂跡;
不過你若為廉恥,
哦,這當為你不可逾越的界線?!?BR>
不是因為怕不顧廉恥所產生的結果,而是因為熱愛薕恥貞潔,這才是到達真善的道路?!?BR>
?。ㄈ┪覀儽仨氁缘苄职愕膼?,相互親愛。保羅所用 親熱 一字乃是希臘文的 philostorgos 。后一半的 storge{ 在希臘文里是家庭之愛。我們必須互相親愛,因為我們都屬于一個家里的人。在基督教會里,我們不是互為陌生客;更不是孤獨的個體;我們都是兄弟姊妹,因為我們有一位 ── 上帝?!?BR>
?。ㄋ模┪覀儽仨毐舜碎g互相推讓,把尊榮讓給人。教會里大部份的難處是有關權利,名譽,地位。有的人沒有給他地位;有的人被忽略,或是沒有向他道謝。一個真正基督徒的記號常常是謙卑。有一位大圣徒,大學者。他就是搽因斯( Cairns )校長。有一個人回憶起一件事,足以看見他的為人。有一個盛大的大會,他也是臺上人之一。當他出現上臺時,掌聲大起。他讓他后面的人先行,而自己也向他鼓掌;他沒有想到,這一片掌聲是為他而起。把榮耀讓給人家不是一件易事。在我們大多數人里面的天然人往往要堅持我們的權利;不過基督徒沒有權利 ── 他只有義務?!?BR>
?。ㄎ澹┪覀儽夭豢梢詰卸璩尚?,缺乏熱心。在基督徒的生活中,有一種的激烈性;因此沒有死氣沉沉的地位?;酵綄κ虏荒茈S隨便便,因為世界經常是善惡的戰場,時間不長了,我們要為永生作出準備?;酵娇梢员环贇?,但是他必不可以被銹掉?!?BR>
?。┪覀儽仨氁睦锘馃?。那一位復活的基督所不能容忍的就是不冷不熱(啟三 15 , 16 )。今天人都輕視熱心。不過基督徒乃是一個萬分熱心的人;基督在他里面燃燒?!?BR>
?。ㄆ撸┍A_所說的第七件事可以是指二件事中的一件。古代的抄本,有二種不同的寫法。有的‘常常服事主’;有的‘常常服事(利用)時間’,其意義是‘常常利用你的機會’。其所以有兩樣寫法的原因是這樣。所有古代的文士常常把字縮寫,尤其是較普通的字。其縮寫最普通用的方法之一是省去母音字母 ── 猶如英文速寫一樣 ── 在留下的子音字母上加上一劃。原來‘主’的一字是 kurios ;‘時間’的一字是 karios 。如果縮寫起來,二個字都是 krs 。在這一段經文中,所講的都是實際的勸告,很可能保羅要當時的人所說的是:‘機會來時,要緊緊的抓住它?!松o我們各種的機會 ── 學習新的,除去錯誤的機會;說鼓勵或說警告的話的機會;幫助人或安慰人的機會。人生悲劇之一是常常讓機會溜走?!腥龢右蝗ゲ环档臇|西 ── 放射出去的箭,說出去的話,以及失去的機會?!?BR>
?。ò耍┰谥竿形覀円矘?。亞歷山大帝,有一次出發往東方遠征時,他分送各色各樣的禮物給他的朋友。他的禮物十分的豐富,幾乎把他所有的產業都分送完了。他的一個朋友說:‘你這樣的分法,留給自己的,恐怕沒有多少了?!?,’亞歷山大回答說,‘我有。我有以后的盼望?!酵?,主要的,是一個樂觀主義者。正因為上帝是上帝,基督徒常常確知‘更好的是在后面?!驗樗郎系鄣亩鞯湓谌f事上滿足,祂的力量在軟弱人的身上得以完全,基督徒知道沒有工作太大是他擔當不起的?!谌松袕膩頉]有毫無希望的情境,所謂沒有希望只是庸人自擾?!澜缟喜粫袥]有希望的基督徒?!?BR>
?。ň牛┪覀儽仨氃诨茧y中,保持堅忍不拔,克服艱危的氣概。有一次有一人對一個勇敢的受苦者說:‘苦難增加了人生的色彩。你說是么?’那勇敢的人說,‘是的,的確是這樣。不過有一件事,我必須選擇自己的色彩?!斂膳碌耐耆@的痛苦降在貝多芬的身上,在他的一生中似乎是一樁不可消滅的災禍時,他說,‘我要制服人生的不幸?!芘鍫枺?William
Cowper )的話說得正對:
‘從現在的憂愁中獲得解放,
我們能夠快樂的說,
“不論不可知的明天
帶給我們什么,
沒有一件
祂不會不幫助我們勝過?!薄?BR>
在尼布甲尼撒王把沙得拉,米煞,亞伯尼歌,扔在熾烈的火窖里以后,他驚異的看見他們沒有受害。他詢問這三人是否沒有扔在火中。他們回答王說,這三人是扔在火中。尼布甲尼撒王說,‘看哪,我見有四個人,并沒有捆綁,在火中游行,也沒有受傷。那第四個的相貌,好像神子?!绻谢皆谝黄?,一個人能面對任何的事?!?BR>
?。ㄊ┪覀円闱械亩\告。我們是否有的時候,讓每天過去,每周過去,沒有與上帝講過一句話?一個人停止禱告,他就失去了上帝的力量。如果一個人堅持只是靠他自己生活,不用驚奇的,他的人生必會坍毀?!?BR>
?。ㄊ唬┪覀円c有需要的人,分享我們所有。世人都在攫取,基督徒確要施予,因為他知道‘我們要保守的,卻要喪失;我們所施予的,反而為我們所有?!?BR>
?。ㄊ┗酵綉斂畲?。新約中一次又一次的勸告人開門款待人(來十三 2 ;提前三 2 ;多一 8 ;彼前四 9 )。丁道爾( Tyndale )在譯成英文圣經時,他說基督徒應當有款待人有賓至如歸的氣質。一個自私的家庭不會是一個快樂的家庭?;浇棠耸请p手開放,內心開放,門戶開放的宗教?!?BR>
基督徒與其周圍的人(十二 14-21 )
保羅提出一系列的規律原則,作為我們與我們周圍的人,應有的關系的準則?!?BR>
?。ㄒ唬┗酵皆庥霰破鹊臅r候,必須要為逼迫他的人禱告。好久以前柏拉圖說,善人寧愿選擇為受惡所加的痛苦,不愿去行惡。憎恨乃是一種惡?;酵绞艿絺?,侮辱,虐待,他有他的主作為他的榜樣,因為他在被釘在十字架上時,為釘他的人禱告,求上帝赦免他們?!?BR>
在每一個時代我們都看見沒有其他能比殉道者泰然自若,赦免仇敵,更有力量感動人歸向基督。司提反在臨死的時候,祈禱上帝赦免那些用石頭打死他的人。在他們中間,有一位青年,名叫掃羅。他以后改名保羅,為外邦人的使徒,主基督的仆人。毫無疑問的,司提反死的景況為導致保羅轉向基督重要原因之一。正如奧古斯丁的話說,‘教會賴司提反禱告之功而得保羅’?許多逼迫基督徒的人轉變成為追隨基督的人是因為見到基督徒之能赦免?!?BR>
?。ǘ┪覀円c喜樂的人同樂,與哀哭的人同哭。與人同悲容易引起感情的連系。有一位作者請到一位美國黑人婦女的一段對白。在查理斯頓有一個婦女遇見一個鄰居的黑人仆人。她說,‘我覺得很是惋惜,聽見你的露雪姑死了。你一定很懷念她,你們是這樣的好朋友?!卮鹫f:‘是的,太太。很是惋惜,她死去了。不過我們不是朋友?!菋D人說:‘呀,我想你們是,因為我常??匆娔銈兒枚鄷r候在一起,歡笑談話?!卮鹫f:‘是的,是這樣。我們在一起笑;我們在一起談話;我們只是相識而已。路得小姐,你見到么?我們從未在一起共同流淚。只有同流眼淚的人才是朋友?!?BR>
眼淚所結成的連系最為堅牢。不過與人同哭,和與人同樂比較起來,還是容易。好久以前,屈梭多模( Chrysostom )有一段文章寫 說:‘與快樂的人同樂,比較與流淚的人同哭需要更高的基督徒內心的平衡。與人同情乃是很自然的事;一個人的心,不會這樣的剛硬,不與遭遇不幸的人,灑下同情之淚;而與人同樂卻需要崇高的品格,他不但沒有嫉妒的心,看見人家被推崇時,心中喜樂?!媸沁@樣,恭賀人家的成功比較與人家的憂愁損失表示同情更加困難,尤其是人家的成功與自己升遷利害有關的時候。只有自己與主基督同釘十架的時候,才能把人家的成功好似自己成功一般的喜樂?!?BR>
?。ㄈ┪覀円舜送?。納爾遜將軍在他有一次打仗大勝以后,送回快報,說明勝利的理由:‘我很是高興,能以指揮一隊弟兄?!浇虝斒且魂牭苄?。李頓( Leighton )有一次寫 說:‘教會制度的樣式是沒有一定規格的;不過和平和協同,慈愛和善意,是不可缺少的?!敔幊尺M入基督教團體的時候,就沒有希望做出良好的工作?!?BR>
?。ㄋ模┪覀円苊庖磺袆堇湴?。我們必須常常記得,世界判斷人的標準,與上帝判斷人的標準并不一樣。圣徒之圣并不依賴地位,財富,出身。白拉克( James
Black )博士用他自己鮮明活潑的筆法描寫早期教會里的一件事。有一貴族悔改信主。他第一次參加禮拜。當他踏入禮拜的場所時,那教會領袖指黑一個座位說,‘請你坐在那里好么?’那人回答,‘我不能坐在那里;因為這樣,我要和我的奴仆并肩而坐?!穷I袖重覆的說,‘請你坐在那里好么?’那人說,‘我實在不能和我奴仆坐在一起?!穷I袖再一次重覆的說,‘請你坐在那里好么?’結果那人走到那地方,坐在他奴仆旁邊的座位,并且向他親嘴問安。那是基督教所要做的。在羅馬帝國全地,只有基督教這樣做?;浇虝俏┮坏牡胤?── 在那里主人與奴仆并肩而坐。今天還是這樣,在教會中沒有人的界線。在上帝面前,人是不分彼此的?!?BR>
?。ㄎ澹┪覀兯泻玫男袨?,當為眾人所見。保羅注意到,基督徒的行為,不只是好,就夠了;它也要人家看了好。所謂基督教 ── 它可以用最艱難,最不可愛的方式傳播;不過真正的基督教必然是大家看了都是好的?!?BR>
?。┪覀儽仨毰c眾人和睦。不過保羅又加上了兩個條件。( 1 )他說,如若能行。有的時候為了原則性的緣故,不得不放棄禮讓?;浇滩⒎情]上了眼,接受任何東西,隨隨便便的與人妥協。有的時候他必須站住腳跟,奮勇戰斗。到那時,寸步也不可退讓。( 2 )他說,總要盡力而為。保羅知道得很清楚,有的人此較容易與人和睦相處。有的人容易控制自己的怒氣。我們必須記得各人有他的長處,也有他的短處。這樣可以避免批評人家,或對自己的自責而沮喪?!?BR>
?。ㄆ撸┪覀儽仨毘ド煸统鸬乃枷?。保羅提出三個理由。( 1 )伸冤不是屬于我們自己:伸冤乃是出于上帝。經過最后的分析,沒有人有權可以審判人;審判人的只有上帝。( 2 )感動人的乃是以仁愛待人,而不是伸冤雪恨。報仇能損害一個人的精神;只有仁慈能融化他的心。保羅說:‘如果我們以仁愛對待我們的仇敵,就是把炭火堆在他頭上?!且馑际钦f,這并不是要他等 瞧更多的責罰要臨到他們;而乃是感動他們,使他們覺得內心焦灼,汗顏見人。( 3 )我們為復仇的心所勝,就是為惡所勝。惡永遠不能為惡所勝。如果以愛心對待憎恨,那么就得到了一劑解毒的妙藥。正如博克 . 華盛頓說:‘我不讓任何人,由于我憎恨他的緣故,使我自己降低?!ㄒ幌饠车姆椒?,是與他為友。 ── 《每日研經叢書》
講道材料
羅馬書第十二章
第六段 勸勉( 12:1-15:33 )
羅馬書從 12 章開始,所論多關乎信徒生活方面的真理?!?BR>
在保羅所寫書信中,幾乎都有這種習慣,先講信仰方面真理,然后才講生活問題。所有關乎信仰方面真理,都是 “神學”“教義” 類,和比較艱深難明的要道,而生活方面的道理卻比較容易接受。按我們看來,似乎應當先講比較淺易的生活道理,然后才講信仰根基方面的神學道理;但使徒保羅的看法和我們正相反;因為教義方面的真理,是信仰生活的基礎,信仰若沒有穩固的基礎,靈性生活必然像房屋建在沙土上。沒有正確而堅定的信仰的人生觀,難免不被 “異教之風搖動飄來飄去” (弗 4:14 )?!?BR>
一. 靈命生活的四方面( 12:1-21 )
?。保畬ι?── 完全奉獻( 12:1-2 )
1-2 這兩節經文所講的是完全奉獻的道理:第 1 節講獻身,第 2 節論獻心?!?BR>
完全奉獻,是基督徒靈性生活的開端,不是信耶穌以后,要熱心到了某一個階段才完全奉獻,乃是一信耶穌就該完全奉獻;完全奉獻了,才能實行基督徒應有的生活?!?BR>
?。粒疄槭裁匆耆瞰I( 12:1 )
1-2 1. 完全奉獻乃是神的慈悲
我們能夠把自己奉獻給神,這是神的慈悲;否則我們根本沒有權利奉獻自己,因我們已經是主所買贖,本應屬主,談不上奉獻?!?BR>
2. 因神是萬有之主
我們應當完全奉獻,是因為神是萬有之主,即因上文 11 章末段所論的。并非因為神缺少什么;所以我們要奉獻;正是因為神是豐富的,我們得以向這萬有之主,表示我們對祂的敬愛,是我們無上的光榮與恩寵?!?BR>
注意 12:1 首二字 “所以” ,表明我們要奉獻是根據上文 11 章末段的理由,因 “萬有都是本于祂,倚靠祂,歸于祂 …… ?!?所以,我們應當把身體獻上?!?BR>
?。拢鯓臃瞰I?( 12:1 )
1 1. 將身體獻上
就是具體的、有實際擺上的奉獻,不是空洞的、口頭上的奉獻,也不是局部的、有保留的奉獻,乃是完全的奉獻?!?BR>
2. 當作活祭
所有舊約獻的祭都必定先把祭牲殺死,否則不能獻上。把自己當作活祭而獻上,這意思就是要以看自己如同死了的態度來為主活,這樣的生活就是奉獻的生活?!?BR>
3. 是圣潔的
要有一個分別為圣的圣潔生活,因為我們是已經被主的血所潔凈的,是合格的圣潔禮物?!?BR>
4. 叫神喜悅
奉獻當蒙神喜悅,如亞伯拉罕那樣;所謂過完全奉獻生活而叫神喜悅,就是不照自己的意思生活,只照神的旨意生活?!?BR>
5. 要過事奉神的生活
“你們如此事奉乃是理所當然的” ,注意, “如此事奉” 表明奉獻的生活就是一種事奉,我們理當藉著這樣的生活事奉神?!?BR>
6. 要心意更新而變化
在此所說的心意更新,特指信徒對世界看法之態度的轉變。因上句說 “不要效法這個世界 …… ” ,人的內心對所效法的對象十分佩服、羨慕 …… ,因而在不知不覺中便效法了。這里的 “不要效法” 更注意心意上的不效法,在思想上不跟隨世界;反要愈來愈接近神的心意。每個信徒在得救時已經有一次心意更新,但這更新是繼續的,靈命愈長大,心意就愈更新,思想也愈加屬靈化?!?BR>
?。茫瞰I的結果( 12:2 下)
2 下 完全奉獻的結果,叫我們能明白神的旨意?!?BR>
許多信徒問怎樣可以明白神的旨意,這里有兩個字十分重要,就是 “察驗” 。察驗表示要運用神所給我們的各種屬靈知識去觀察驗證,以判別神的旨意。需要留心神的 “善良” ,即留心觀察神的性格,神所喜悅和憎惡的事。但這種察驗要有一個先決的條件,就是要先有一顆完全奉獻的心,有已經更新而變化的心思?!?BR>
許多人對于完全不憑自己的意思,當作是完全不用心思智慧、不察驗判別,只等候一種忽然而來的意念,作為是否神旨意的憑據。其實不憑己意并非不運用神所已經給我們的一切真理知識和智慧,乃是要有一個完全奉獻而更新的心思去運用;但心思之更新與靈命之長大有關系。生命長大,心思就像大人;靈命長大,屬靈的心思也自然與神接近,而知道如何察驗神的旨意了?!?BR>
?。玻畬海?12:3-4 )
3-4 這兩節的總意,是說我們應看自己看得合乎中道,不可太過或不及,要不偏左不偏右?!?BR>
注意保羅怎樣勸告信徒把自己看得合乎中道。他是憑著神的恩而勸告。顯然他自己已經有這經驗了,所以他才會說 “我憑著所賜我的恩對你們各人說” 。這 “所賜我的恩” ,就是他曾靠著把自己看得合乎中道的恩。如今他又靠著主所賜之恩,勸告羅馬教會的各信徒?!?BR>
“不要看自己過于所當看的” ,就是不要把自己看得過高。 “要照著神所分給各人信心的大小,看得合乎中道?!?特別注意的是:使徒不是說照各人所得恩賜大小看得合乎中道,乃是照各人 “信心的大小” 看得合乎中道。因為有恩賜是一回事,有否信心來運用他的恩賜是另一回事。有恩賜的人,還得有信心來運用他的恩賜;所以不在乎自己本來有多少恩賜,才干、學問,乃在乎有多少信心來為神運用這些,才有屬靈的價值。單有恩賜學問并不能使你在神面前有用,必須加上 “信心” 運用才有用?!?BR>
“合乎中道” 的意思,不單是不可看自己太高,也不可看自己太低。太高使我們自高自大,太低使我們自暴自棄,畏縮不前,不敢為主所用?!?BR>
第 4 節的意思與第 3 節相同,但第 4 節是第 3 節的一個例解。使徒用身上的肢體作例子,解明應當看得合乎中道的理由。就如身體有好些肢體,各有不同的功用,每一個肢體都當把自己看得合適,才不至于越過自己的崗位,也不致于放棄自己的崗位。所謂看得合乎中道,也就是看得正如我們的功用那么大小?!?BR>
?。常畬χw( 12:5-13 )
使徒在講述信徒對神與對己應有之態度后,即指導信徒如何與別的肢體同心同工?!?BR>
?。粒氊煹膶R唬?12:5-8 )
5-8 這幾節說明信徒各人在主前所領受之思賜不同,但各人應按主的托付,忠于自己的職責。在此多次提及 “專一” ,這 “專一 ”是注重在職責上的忠心。意即當專心于自己的本分,當為神所托付自己之責任忠心,不推卸責任,不干擾別人,不嫉妒攻擊別人,不因別人所得的榮耀而心懷二意。但這 “專一” 絕非說在主的工作上絕不幫助別人,是分工卻非不合作,在此所提信徒之恩賜計有:
1. “或說豫言,就當照著信心的程度說豫言”
說豫言原文 propheeteia ──按新約字解此字是由 pro 預先及 phemi 說話二字合成,就是預言,或神靈感的勸告之意。它雖然指舊約先知們純靈感的預言,亦可以指現今將神所已經啟示之話語予以講解,以預告或勸戒人將會遭遇的危險。所有神所啟示的話語,必有真理之原則,違犯神原則的,必受挫折痛苦,遵照神的原則行事為人的必蒙福,神的仆人既深明神的真理,自然可以根據神的話語,預告及勸戒人了,如此勸告也就是新約中所謂的作先知講道的意思?!?BR>
2. “或作執事,就當專一執事”
“執事” 指在教會擔負圣職的人,原文 diakonia 指一般信徒在教會中之服務,亦可指傳道或教會職員之職責?!?BR>
3. “或作教導的,就當專一教導”
按弗 4:11 ,神所賜給教會五種恩賜職份中,有教師的恩賜,是教導人明白真道,認識神(參林前 12:28-29 )。保羅又清楚說明他的奉差派是作師傅,教導人學習真道(提前 2:7 )?!?BR>
4. “或作勸化的,就當專一勸化”
原文 paraklon 即勸告之意,按新約字解,其原意是把人招呼到身邊加以勸戒,教會并無勸告者之職任,但神能賜下有勸告人的恩賜,使徒書信中常提醒我們要互相勸勉(羅 15:14; 腓 2:1 ),所以看見弟兄有軟弱,當按神的恩賜予以勸告?!?BR>
5. “施舍的,就當誠實”
這誠實指當存誠意施舍。不當為貪圖名利、或為個人夸耀、收買人心而施舍(太 6:1-4 )?!?BR>
6. “治理的,就當殷勤”
指治理教會的人,教會凡事都當 “規規矩矩按著次序行” (林前 14:40 ),所以要有治理的人。圣經并不反對教會有當遵守的規律,但不要用專權轄制的手段實行,而是本乎愛心與榜樣的原則實行(彼前 5:1-4 ),另一方面圣經也要求信徒順服掌權的人(羅 13:1; 彼前 5:5 )?!?BR>
7. “憐憫人的,就當甘心”
既向人表現憐憫同情,就當甘心行善。這里大概指教會中的慈善工作,應甘心樂意而作,使那些得蒙憐憫的人,可以體會及領略到主的憐憫(太 5:7; 雅 2:13 )?!?BR>
?。拢`德的操練( 12:9-13 )
9-13 1. 愛人不可虛假
愛人應真誠無偽,不可裝模作樣?!?BR>
2. 惡惡親善
真正的愛善,應含惡惡的心在內,神不但喜愛公義,且恨惡罪惡?!?BR>
3. 愛人親熱
“愛弟兄,要彼此親熱” ,親切熱誠是愛的最具體表現,也是一種基督里成為一家人的氣氛,使人感到教會有溫暖?!?BR>
4. 恭敬推讓
“恭敬人,要彼此推讓” ,信徒待人應有禮貌,但不是虛偽的禮貌,而是由恭敬的心生出之禮貌。既然恭敬對方,自然推讓別人居先、居首了?!?BR>
5. 殷勤事主
“殷勤不可懶惰,要心里火熱,常常服事主?!?火熱與殷勤有密切關系,愈殷勤必愈火熱,就如一個人的身體,勞動得愈多便愈熱,靈性也是一樣,愈為主作工就愈火熱。常常服事主,就必從服事的經歷中受到激發而更加火熱。反之,在屬靈的事上愈懶惰的人,必愈冷淡?!?BR>
6. 喜樂
“在指望中要喜樂” ,就是對所盼望的福要有信心,且堅信所望的必成,才會因所指望的喜樂,否則絕不會因所指望的喜樂?!?BR>
7. 忍耐
“在患難中要忍耐” ,使徒從未有指明要忍耐的理由,但在 5:3-5 已提到患難之益處,保羅自己曾為主忍耐過許多患難,所以他確知他所事奉的神,決不會徒然叫他遭受患難;只管忍耐,不必說理由,神必給我們夠用的恩典?!?BR>
8. “禱告要恒切”
一般而論,禱告并非經常會立即看見神的應允,雖然圣經中可給我們看見一些立即蒙允的禱告,但也有好些禱告,須忍耐等候。使徒既勸勉信徒禱告要恒切,可見當時信徒也有類似今日信徒的軟弱,容易灰心,忽略了禱告必須等候神按祂自己的時候成就祂的旨意?!?BR>
9. 幫補信徒
“信徒缺乏要幫補” ,可見信徒彼此之間,應常有愛心之互相幫助。這不是指教會中的慈善部門,而是指信徒個別應留心別人的缺乏,憑愛心補助人的缺乏?!?BR>
10. 款待客人
“客要一味的款待” ,就是不要只在開始時熱心款待,以后漸漸改變態度,這證明初始的熱誠有些虛偽的成份;應當始終如一,坦然而有愛心地款待。當時的客人不是今日的客人,只小坐數小時,而是可能住上若干日子。這些客旅,多半為福音而喪失家產流亡在外,生活無著,所以教會書信中常鼓勵信徒接待客旅。所謂 “一味的款待” 實含有不因為他居住的日子長久,仍未能找到謀生的工作而輕視他之意,但保羅在帖后 3:10 提醒另一種不肯自力更生的人說: “若有人不肯作工,就不可吃飯?!薄?BR>
?。矗畬Ρ娙耍?12:14-21 )
?。粒灰8#?12:14 )
14 使徒的教訓與主相同(太 5:44 ),注意: “只要祝福,不可咒詛” ,這帶著命令的語氣,似乎說不管什么理由及什么方式的逼害,總得祝福,不可咒詛。但這只是指仇敵對我們個人的惡待,或人身攻擊而說的,并不包括對福音工作之阻擋,如使徒保羅責備以呂馬(徒 13:6-12 )?!?BR>
?。拢榭鄻罚?12:15 )
15 我們怎能與人同樂同哀?就是別人的事當作自己的事?!?BR>
通常我們比較容易同情悲哀的人,對快樂的人較為疏忽。但圣經的教訓,卻要我們不但同情悲哀的人,也要同情喜樂的人。我們不是要照自己的喜歡運用我們的情感,乃是為神國的擴展而運用我們的情感,不論是與人 “同樂” 或 “同哭” 都是為著叫人得著福音的好處?!?BR>
這話對信徒彼此間的關系來說,就是把林前 12:26 的教訓活出來: “若一個肢體受苦,所有的肢體就一同受苦;若一個肢體得榮耀,所有的肢體就一同快樂?!?當我們把別的肢體的增益和損害,看作就是自己的增益和損害時,就得自然地與弟兄同樂同哭了?!?BR>
?。茫闹t卑( 12:16 )
16 不同心的主要原因常是各人自高自大,自以為聰明?!?BR>
人與人相處在一起時,很自然地會比較出優劣、智愚的分別,而比較優與智 …… 的人常常輕視不如自己的人,所以把任何兩個人放在一起,常常發生不同心的情形。使徒在此教訓我們要彼此同心的秘訣是,比較優、智、強 …… 的一方要俯就卑微,不要自以為聰明,要體恤扶助較弱的一方;因為神也是這樣對待我們(參賽 57:15 ),否則還有誰可以蒙恩?惟有這樣對待比自己軟弱的人,才能得著人,與人同心?!?BR>
“不要志氣高大” ──志氣高大與志氣遠大,大不相同。前者傲氣凌人,自高自大,卻不一定有高尚的心志;后者雖有遠大的心胸和眼光,卻不一定驕傲。反之,倒可能虛懷若谷,心胸寬廣?!?BR>
?。模⌒男猩疲?12:17 )
17 眾人以為美的事,也就是人人公認為好的事,做這樣的事比較做那些被多數人反對的事,更容易因不小心而給魔鬼留地步;因為所作的若有人反對,必然小心翼翼,不敢給人把柄;但所作的,若是人人都認為是好的事,就很可能因為沒有任何戒懼戰兢的態度,反而失敗。所以使徒提醒我們說: “眾人以為美的事,要留心去作?!薄?BR>
?。牛非蠛湍溃?12:18-19 )
18-19 “若是能行 …… ” ,似乎留下一些余地,在某種情形下,寧可得罪人,犧牲和睦,仍須堅持立場;否則就應當盡力與人和睦。這大概是暗指為堅持真理,與罪惡戰爭而不為人所諒解時,只好維持真理的見證,犧牲和睦而說的。除此之外,我們應當與眾人和睦?!?BR>
“盡力” 表示追求與眾人和睦,是要付代價的,要肯遷就別人,肯吃虧。這必須要先有信心,相信神的公義才能實行;所以下文使徒勸信徒不要自己伸冤,寧可讓步,聽憑主怒,因為伸冤在主。這 19 節的話,證明了若是關乎個人的冤屈和虧損,總要盡力保持與眾人和睦,忍受苦楚?!?BR>
?。疲異蹟硠賽海?12:20-21 )
20-21 仇敵若餓了就給他吃,渴了就給他喝,就是要善待仇敵,愛他們像平常的人一樣。不要因他是你的仇敵,便在心靈上格外憎厭他們,存著偏見與他們為難。雖然仇敵用敵對的態度對待你,你卻要對他們像你所愛的人那樣,顧念他們的需要。這樣行,就是 “把炭火堆在他的頭上” 。意思是:這樣就使你的仇敵為他對你的態度而自覺羞愧難當了。反之,若不因此羞愧,也必使他們更難推卸他們的惡行了?!?BR>
“你不可為惡所勝” ,意即不可因別人行惡,我們也以惡報惡,別人雖然以惡待我,我卻仍以善對待他,如上文所說 “逼迫你們的,要給他們祝?!?,這就是不為惡所勝,反而以善勝惡的意思?!?BR>
問題討論
基督徒為什么要奉獻?要怎么奉獻?奉獻與事奉有什么關系?按這第 1,2 節來說,基督徒要怎樣明白神的旨意?舉例說明怎樣是按信心大小看自己 “合乎中道” 。本章 5,8 節所列舉的屬靈恩賜與職責共有幾項? 9-13 節共有幾項屬靈品德?恩賜、職責與品德在事奉上有什么相關嗎?基督徒要怎樣對待外人?把炭火堆在敵人的頭上是什么意思? ── 陳終道《新約書信讀經講義》
羅馬書
注釋
十二 1 至十五 13 福音和生命的改變
保羅已經清楚說明,他所傳的福音有能力將基督徒從罪惡和死亡的領域,轉移到公義和生命的范疇。但正如保羅曾經指出(六 11-23 ,八 12-13 ),基督徒并不因這種轉移而免去他在生活中活出義的責任,這義是神在福音中白白地賜予他的。神正動工將我們改變成祂兒子的形象(八 29 ),可是,當我們真實地在每天的生活中活出這種改變,我們便有份參與這個改造的過程。因此,保羅在傳講福音時,十二章 1 節至十五章 13 節便自然成為當中的一部分,事實上,若沒有了這部分,他所傳的福音便變成不全面了。信徒過新的生活,并不是福音所帶來的后果,卻是福音的其中一部分,福音的目的正是要叫人「信服真道」(一 5 )?!?BR>
保羅發出的第一句勸勉,便道出了甚么是活出基督徒生命的核心(十二 1-2 )。接著所提出的具體勸勉,是有關合一和運用恩賜(十二 3-8 )、對信徒和非信徒均以愛相待(十二 9-21 )、對政府的態度(十三 1-7 ),以及再論及愛(十三 8-10 )。到了十三章 11 至 14 節,保羅再次回到最初在十二章 1 至 2 節所提出的勸勉,重新提醒信徒要認識他們如今是生活在一個怎樣的時代。保羅在這部分的結尾,用了頗長的篇幅斥責羅馬教會中分別屬于「剛強」和「軟弱」的信徒(十四 1 至十五 13 )。保羅在這個結尾部分,顯然是想到羅馬基督徒的實際情況而有感而發。最初的勸勉(十二至十三章)不是那么明顯地指向羅馬信徒的處境。不過,盡管保羅在前面那個部分只是概述基督徒生活的某些基本守則,但仍然有某些地方是暗指羅馬教會中的需要和問題?!?BR>
十二 1-2 新生活的核心:心意更新
保羅勸我們要改變自己的生命,這并不是一種空穴來風的呼喚。惟有當他「以神的慈悲」勸我們,他的勸告才能切合我們的生命,而我們才有依從的可能。當我們明白神在祂兒子身上為我們所成就的一切(「慈悲」的希臘文是復數式的)──正如保羅在一至十一章所描述的──我們才領悟到將自己「當作活祭」地獻給神,實際上是一種「理所當然」( logikēn )的敬拜行動(參新國際譯本對這句翻譯的旁注)?!富睢惯@個字可以提醒我們,神已經使我們成為何等樣的人:我們如今是「向神在基督耶穌里……是活的」(六 11 )。保羅鼓勵我們要將整個基督徒的生命看作是一種敬拜的行動。對神「構成意義」的活動,并非單單是我們在星期日的教會建筑物內所做的事情,而是我們在神和世人面前每時每刻的生活?!?BR>
第 2 節雖然在語法上跟第 1 節近似,但實際上卻是更詳盡地說明如何將自己獻作活祭。它所要求的,是整套世界觀的完全改變。我們再不是從「這個世界」的角度來看自己的生命,那是屬于罪和死亡的領域,我們已經靠著神的能力遷離(參五 12-21 );反之,我們是站在一個嶄新的領域去看生命,那個領域是由公義、生命和圣靈所掌管的。我們雖是在世界中生活,卻不再是「屬于世界」(約十七 15-16 )。要過一個得勝的基督徒生活,精義在于「心意更新」,以致我們能「察驗何為神的旨意」──也就是在我們所面對的一切境況中,明白和實踐神的旨意。神沒有將一套詳盡的誡命給予基督徒作為生活上的指引,但祂卻已經將圣靈賜給我們,圣靈會在我們的心中動工,改變我們的心思意念,以致我們可以自然和自發地順從神(參七 6 ,八 5-9 ;耶三十一 31-34 ;林后三 6-7 ;弗四 22-24 )?!?BR>
十二 3-8 謙卑和恩賜
保羅寫這段的目的,是希望鼓勵信徒保持一種個人的謙卑和彼此尊重的態度──特別是在擁有和運用屬靈恩賜的事上──藉此培養信徒之間的合一精神。保羅勸我們不要自視過高,卻要以誠實和客觀的態度來看自己。我們不是用別人的標準來衡量自己,而是照著神所分給各人「信心的大小」( metron
pisteōs )來作出真實的衡量。有些人以為這詞句是指神將不同大小的信心給予我們各人(參新國際譯本和修訂標準譯本)。然而,依據上下文的意思,保羅這里所說的是我們作為基督徒的一般信心,我們每個人都要用這種信心來衡量自己(耶路撒冷圣經:「信心的準則」),當我們這樣做的時候,我們將自己與其它信徒的比較便變得相對地不重要了──特別因著神已經將不同的恩賜給予教會──基督身子──的不同肢體( 4-5 節)。信徒需要承認的,就是教會中充滿了神所賜予的各樣美好恩賜,而在圣靈的帶領下,信徒的恩賜雖各有不同,卻可以互相補足(參林前十二 4-31 也強調了同一個道理)?!?BR>
雖然保羅在這里并沒有明確談論到圣靈的角色,但從他提到「恩賜」( charismata ;比較一 11 ;林前十二 7-11 )一事上,卻已經暗示有圣靈的參與。保羅在其它兩處地方具體地談論到恩賜(林前十二 7-11 、 28 ;弗四 11 ),只要將這些經文互相比較,便可顯出保羅一直沒有打算將各樣恩賜全面地列出來。反而,保羅在每處都有選擇性地列舉出一些合適的例子,來配合他當時的目的。保羅在此處,是要鼓勵每個信徒殷勤而適當地運用本身的恩賜,不要為別人所擁有的恩賜,或別人運用恩賜的方式而產生不安的感覺?!刚f預言」( 6 節下)的恩賜,是神向眾先知啟示的真理,傳遞給其它基督徒認識(參林前十四 1-32 )。作先知的必須「照著信心的程度」來運用他的恩賜,這詞句跟第 3 節的「照信心的程度去衡量」意義相同(也許是指他在教會整體工作中所擔任之角色)?!缸鲌淌隆梗?7 節上)可能是指教導或帶領敬拜的具體事奉,但更可能是表示一般性的各類事奉崗位(參林前十二 5 )?!附虒А梗?7 節下)包含了基督教教義的傳遞(參提后二 2 );「勸化」( 8 節)包括了各類透過說話來進行的服侍。當我們發現神將「憐憫人」( 8 節下)也列為恩賜之一時,就明白到神是透過各種不同的途徑來帶領人去服侍祂和服務周遭的人?!?BR>
十二 9-21 愛
這段經文并非討論一個單一的主題,因為保羅正探討神「善良、純全、可喜悅的旨意」在各方面的組成要素,是基督徒要用更新了的心意去察驗的( 2 節下)。不過,它們也有一個中心要旨:就是第 9 節所宣示的要愛別人;因此,這里便以它為本段的標題。我們不可能為此段劃出嚴格的界線,但還可以概略地將它分為兩個主要部分。就是 9 至 16 節和 17 至 21 節。第一部分的焦點較側重基督徒彼此之間的責任,而第二部分(在第 14 節已暗埋伏筆)的關注點,則放在信徒與教會以外的人之關系。保羅在這里所教導的,有很多地方與耶穌的教導相似(特別將 14 節與太五 44 ,和 21 節與太五 39 作出比較),暗示這可能是初期基督徒經常采用的道德指引?!?BR>
「不虛假」的愛,是出于真誠和沒有矯情偽飾的(亦參林后六 6 ;林前一 5 ;彼前一 22 ),人必須先心意更新才可以生出這種愛?!笎阂獏拹?,善要親近」( 9 節)可以用來說明甚么是不虛假的愛,不過,它們本身很可能是獨立的命令。保羅在第 10 節開始,便一直勸勉基督徒要追求真誠的愛,與其它信徒保持美好的關系?!敢舜送谱尅咕腿绫A_在腓立比書二章 3 節的教導:「各人看別人比自己強」。從這句勸勉與第 3 節那句近似的話,暗示出保羅已經注意到羅馬教會出現了紛爭的問題(參十四 1 至十五 13 )。對神和對服侍神的事情經常抱有「殷勤」的態度( 11 節),必須成為基督徒的特征,正如我們的主那樣(參約二 17 )。接著的命令正是使我們保持這種熱心的途徑,它最適當的翻譯應該是「讓自己被圣靈的火燃燒」( Cranfield ;新國際譯本有不同的譯法,它沒有將 pneuma 譯為圣靈)。這種由圣靈燃點的火熱,將會帶領信徒真正地服侍主。保羅在羅馬書的較前部分曾分別說到盼望(五 2-10 ,八 18-30 )、患難(五 3-4 )和禱告(八 26-27 );他現在再次簡略地提醒基督徒要以正確的態度來處理這 3 方面的事。真誠的愛會驅使人用實際的方法來幫助其它有需要的信徒( 13 節;亦參約壹三 17-18 )?!?BR>
第 14 節岔開了原本的主題,搶先提出了將會在 17 至 21 節詳述的勸勉。保羅教導信徒要為逼迫他們的人祝福,明顯是依從耶穌在登山寶訓中的教導(太五 44 )。耶穌的命令大概已成了初期基督徒守則的基本內容(亦參彼前三 9 )?!?BR>
到了第 15 節,保羅再次回到信徒之間的關系。感同身受地分嘗其它信徒的喜樂和憂傷,正是對弟兄姊妹流露出真誠的愛的標記( 10 節)。問題是在于信徒總是「志氣高大」。保羅再次提醒羅馬信徒要留意這個問題(亦參 3 、 10 節下),并且勸他們甚至要向「卑微的人」給予真誠的關注。保羅在這里所用的詞( tapeinos ),是指許多第一世紀的基督徒,仍會對自己屬世的優勝之處或社會地位,稍微有自夸的表現(參路一 52 ;雅一 10 )?!?BR>
在本段的最后一個部分( 17-21 節),保羅勸勉信徒要用真誠的愛( 9 節)去對待那些逼迫他們的人。保羅的教導再次與耶穌的教訓互相呼應(太五 38-42 ;參帖前五 15 ;彼前三 9 ),禁止信徒存以惡報惡的心態( 17 節上;參 19 節上)。反之,他勸勉信徒以積極的態度作出響應:「眾人以為美的事要留心去做」(「美事」的直譯是「好事」;參十二 2 下)?;酵揭貏e留意與每個人──包括信徒與非信徒──保持融洽的關系(參箴三 4 ;林后八 21 )。不過,保羅也承認,我們在這方面的努力也有一定的限制,就是在于別人的態度,而我們不能出賣本身作為基督徒的正直品格。信徒絕不能為了與別人保持和睦的關系,而對本身的信仰和見證作出妥協,作為交換的條件。因此,保羅在此加上了「若是能行」這個先決因素?!?BR>
保羅提出了第二項禁止的事后( 19 節上),對信徒為何無須自行報復作出了解釋。我們要記著,我們所事奉的,是一位掌管一切和公義的神,祂承諾要報應那些在世上作惡的人(申三十二 35 )。因此,我們無須自行去承擔起報復者的角色,反而「寧可讓步,聽憑主怒」。(希臘原文沒有清楚指明憤怒是出于神,不過,這顯然是保羅的意思。)保羅引用了箴言二十五章 21 至 22 節來加強他的勸導?!?BR>
第 17 節再次重申基督徒要用以善報惡的態度來對待仇敵。我們透過這種以德報冤的行動,就能「把炭火堆在他的頭上」。這個可以指將來神所施行的懲罰:我們的仇敵若沒有因我們的善行而悔改,那么,我們那些出于愛心的行動便會換來神對我們的仇敵發出最大的烈怒。不過,保羅勸勉我們借著善行把炭火堆在仇敵頭上的真正含義,是希望我們能運行愛心,使仇敵產生羞愧和悔意?!?BR>
第 21 節「你不可為惡所勝,反要以善勝惡」──不單很貼切地成為這個部分( 17-21 節)的結語,還可間接地總結了 3 至 20 節的勸勉?!?BR>
附注
講道材料
羅馬書第十二章
?。隆⌒磐缴睿ㄊ?1 ~十五 13 )
?、瘛』罴溃ㄊ?1 ~ 2 )
既明白了神在基督里為祂的子民所成就的一切,信徒應當如何生活呢?他們應當以自己為“活祭”獻給神,成為圣潔。因基督獻上自己為祭,從前獻動物祭牲的作法已經永遠廢除了,但是以順服的心敬拜神仍然是必要的。世界與神相違,信徒不應再按照其標準去行,而應藉圣靈的能力更新自己的心思,改變自己的生活,以符合神的旨意?!?BR>
圣經對教義的教導,不僅是要人明白,更是要人付諸實行:“你們既知道這事,若是去行就有福了”(約十三 17 )。因此,保羅常在闡述教義之后,緊接便作倫理勸勉,而以“所以”將后者連于前者(參弗四 1 ;西三 5 )?!?BR>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新約書信中對倫理的訓勉,無論是否保羅所寫,都與福音書中基督對倫理的教導十分吻合。其實,它們所根據的,正如保羅所說,是“基督的律法”(加六 2 ;參林前九 21 )。而羅馬書十二 3 至十三 14 與登山寶訓之間,可以列出許多相似之處,這一點尤其特別。當時福音書并未成形,但其中所記基督的教訓,在教會中仍然流傳──當然會有口傳的形式,或許也有總綱式的文字形式?!?BR>
1. 我……勸你們 。保羅慣于在論證的轉折點上,用這個動詞( Parakaleo{ ),特別是論到倫理勸勉時(亦參十五 30 ,十六 17 ),這個字帶有外交性的婉轉意味(加拉太書中沒有使用,值得留意)?!?BR>
將身體獻上 。參六 13 、 19 ;這幾處的動詞為同一個字?,F在保羅更詳盡地說明,他們將自己獻上,為神所用,究竟包括哪些方面?!?BR>
活祭 。在這新秩序內,獻祭不再是犧牲另一個生命,好像古時獻牲畜為祭,乃是獻上自己的生命(參來十三 15 ~ 16 ;彼前二 5 )?!?BR>
你們如此事奉,乃是理所當然的 。 NEB 作:“以心靈與思想獻上的敬拜”。此處的名詞 latreia ,九 4 已經用來指以色列人應有的“敬拜”。此處的形容詞 logikos (來自 logos ,“道”,“理”),意思可以是“合理的”(以順服的生命來事奉,是對神恩典惟一合理,或合邏輯的反應) 206 ,或“屬靈的”(如彼前二 2 ,“靈奶”)。此處若意為“屬靈的敬拜”,可能是與以色列虛有其表的圣殿敬拜作對比。 利未之約 中( Testament of Levi , 3:6 )形容天使為“向主獻上馨香之祭,屬靈( logikos )而不流血的祭”?!?BR>
2. 不要效法這個世界 。這“世界”或“世代”( aio{n ,如林前一 20 ,二 6 ,三 18 ;林后四 4 ;加一 4 )與將來的世代有所不同(參弗一 21 )。雖然它被稱為“罪惡的世代”(加一 4 ),它的“神”弄瞎了不信者的心眼(林后四 4 ),但是活在這世代的人仍然可以表現出美好的行為,顯出他們將繼承未來的世代,就是那更新、復活的世代。他們已經身處“末世”(林前十 11 );對他們而言,因為他們是在基督里“新造的人”,“舊事已過,都變成新的了”(林后五 17 )??开鍍茸∈レ`的能力,就是他們能承受未來世界的憑據,他們能夠抗拒誘惑,不照“這世界”的標準而活?!?BR>
更新而變化 。同一個動詞,在馬太福音十七 1 ~ 2 ,馬可福音九 2 登山變像的記載里,譯為“變了形像”。新約中唯一另外出現的一次,是在哥林多后書三 18 ,論到信徒“變成”基督的形狀,“榮上加榮”,是“從主的靈變成的”──這段經文很適合作本節的注釋?!?BR>
206 Thomas Erskine of Linlathen 說得很好:“在新約中,宗教是恩典,倫理是感恩”( Letters ,
1877, p.16 )。在希臘文中,同一個名詞( charis )既可指“恩典”,也可指“感恩”,這并不是巧合?!?BR>
?、颉≈w生活(十二 3 ~ 8 )
神杰作的特征,是各具特色,而非全然劃一。在大自然如此,在恩典中亦是如此,而在基督徒團體中更具體表現出來。這團體中的人,家庭背景、環境遭遇、個性、能力,均大不相同。不僅如此,他們在成為基督徒之后,得到神所賜的屬靈恩賜,也是各自不同,然而正因如此,所有恩賜都可以配合起來,成為整體的益處。無論對教會有什服事,都應該甘心樂意,忠心去做,按各人的恩賜來服事,或說預言,或教導,或勸勉,或管理,或捐獻,或探訪病人,或作其他事奉。然而一個健康的身體,所有的功能都會協調互助,使整個身體得益處。教會既是基督的身體,也應該如此?!?BR>
3. 憑所賜我的恩 。亦即,使徒的“恩典”或恩賜(參一 5 ,十五 15 )。根據第 6 節,教會每一個成員都領受了這種特殊的“恩典”,其運用是為了整體的好處?!?BR>
所分給各人信心的大小 。這里的“信心”與本書信前半部的意義相當不同,乃是指所賜給每個基督徒的屬靈能力,以負起他們當盡的責任(參第 6 節,“當照信心的程度”)?!?BR>
5. 在基督里成為一身 。參哥林多前書十二 27 :“你們就是基督的身子”。哥林多前書與羅馬書中,都用人的身體作比方,說明基督徒整體的生活;但在歌羅西書與以弗所書中,這個觀念就更進一層了。在這些后期的文件中,重點是在說明教會與基督的關系,好像身體與頭之間一般;其中沒有一個教會的普通成員可以比擬作頭,或頭的一部份(如林前十二 16 ~ 17 、 21 所形容);而且身體不再只是一個類比,倒成為使徒所能找到最有力的詞匯,來表達基督復活的生命與信徒的生活之間密不可分的關聯。 207
8. 就當誠實 。(英: In liberty ) NEB 作,“就當盡心”?!?BR>
治理的 。希臘文 ho proi/stamenos ,與十六 2 相關的名詞 prostatis “幫助者”意思類似。 NEB 作:“若你是領袖”,將這個分詞與它在帖撒羅尼迦前書五 12 的意思視作相同(“在主里面治理你們……的”)?!?BR>
憐憫人的 。 NEB 作:“若你幫助在痛苦之中的人”?!?BR>
207 E. Best, One Body in Christ ( 1955 )?!?BR>
?、蟆』降穆煞ǎㄊ?9 ~ 21 )
這一段特別類似登山寶訓,訓勉人要有深入、率真、實際的愛。在信徒之間的弟兄相愛、彼此同情、互相尊重,是意料之內的;而這里還增加了其他方面──對信徒團契之外的人也要付出愛心與赦免,甚至對逼迫他們、咒詛他們的人,亦要如此?!?BR>
9. 愛人不可虛假 。希臘文 anypokritos ,直譯為:“沒有虛偽”( NEB 作:“完全真誠”)?!?BR>
10. 恭敬人,要彼此推讓 。參腓立比書二 3 :“各人看別人比自己強”;亦參以弗所書五 21 :“當存敬畏基督的心,彼此順服?!薄?BR>
11. 要心里火熱 。(英譯:靈里火熱)。使徒行傳十八 25 用同樣的希臘文來形容亞波羅(“心里火熱”);姑不論該處“心里”應作何解,這里則最可能是指圣靈而言?!?BR>
服事主 。 NEB 小字作:“有需要及時幫補”,是出于一個西方較不重要的抄本讀法,以 kairo{ (“時間”,“機會”)取代間接受格 kyrio{ (“主”)?!?BR>
14. 逼迫你們的,要給他們祝福;只要祝福,不可咒詛 。參路加福音六 28 :“咒詛你們的,要為他祝福;凌辱你們的,要為他禱告?!北径谓浳闹?,有些古抄本(包括 P 46 在內),在“逼迫”后面沒有“你們”一字;如此,基督徒所受的勸勉則是,要為逼迫者祝福,無論他們自己是受害者與否。保羅自己在這方面的表現,可參看哥林多前書四 12 下~ 13 上;使徒行傳廿八 19 下?!?BR>
15. 與喜樂的人要同喜樂,與哀哭的人要同哀哭 。這絕不是斯多亞式的教導;他的說法是:要有良好的生活,就必須保持距離,不動感情。保羅的教導則與基督的表現相同?!?BR>
16. 要彼此同心 。參十五 5 ~ 6 ;亦參腓立比書二 2 ~ 5 ,那里在“意念相同”(與“以眼還眼”完全兩回事)的勸勉之后,接的一段話說明,在基督徒中間惟一可能做到這一點的途徑:“你們當以基督耶穌的心為心?!薄?BR>
不要志氣高大 。參第 3 節,及十一 20 :“不可自高?!薄?BR>
倒要俯就卑微的人 ?;颍▽⑿稳菰~ tapeinois 當作中性,而非陽性)“要親自作卑微的事”(小字)?!?BR>
不要自以為聰明 。加以上十一 25 ,這是一句引文,取自箴言三 7 上?!?BR>
17. 不要以惡報惡 ?;酵讲粓髲偷脑瓌t,參看馬太福音五 38 ~ 48 。(又參帖前五 15 ;彼前三 9 。)
眾人以為美的事,要留心去作 ?!耙员娙俗鸪绲氖聻槟繕恕保?NEB )。引自箴言三 4 (七十士譯本)?!?BR>
19. 聽憑主怒 。所有格“主”(英譯:“神的”),在希臘文中沒有,但有此含意(參五 9 )。這個勸勉的意思是,要為神施報應的律留地步,無論報應會立刻實現,或在“神震怒……的日子”才實現(二 5 )?!?BR>
“ 主說:伸冤在我,我必報應。 ”引自摩西之歌:“伸冤報應在我”(申三十二 35 ,希伯來圣經;七十士譯本作:“在伸冤之日我必報應”)。本處經文的形式,希伯來書十 30 亦相同,在亞蘭文的舊約圣經中有此形式,當時可能也有希臘文譯本,現在已經不存在了。這句引文的要點是,既然伸冤與報應是神的特權,就應該讓神來執行。因此,昆蘭團體禁止人私下報復,原因是,根據那鴻書一 2 ,惟有神“向祂的敵人施報,向祂的仇敵懷怒” 208 ?!?BR>
20. “ 你的仇敵若餓了,就給他吃;若渴了,就給他喝;因為你這樣行,就是把炭火堆在他的頭上。 ”引自箴言廿五 21 ~ 22 ;保羅省略了最后一句:“耶和華也必賞賜你?!边@段教訓原來的重點也許是:“要善待你的仇敵,因為這樣會增加他的罪孽;因此你就使他受到更嚴厲的審判,而使你自己從神得到更好的賞賜?!绷硪环N解釋是,這段箴言是指埃及的一種儀式,一個人要當眾表明悔改,就在頭上頂一盤燒的炭火。無論如何,保羅將這段箴言用在這里,而且省略最后一句,就賦予了它更寶貴的意義:“要善待你的仇敵,因為這樣會令他感到羞愧,領他悔改?!睋Q句話說,除去仇敵最好的方法,是化敵為友,加此便是 以善勝惡 ( 21 節)?!?BR>
21. 這一連串簡短的句子到本節結束,其形式或許是為了要讓人便于記憶,作為教導之用。參帖撒羅尼迦前書五 14 ~ 22 ?!?BR>
208 參 G.
Vermes, The Dead Sea Scrolls in Englis h, p.110 ?!?
|
|
羅馬書
羅馬書第十二章
12:1
本章開始講基督徒的生活原則,將本書前半因信稱義的教導具體應用在實際生活上。教訓的中心思想是信徒應讓基督成為日常生活中的主,去見證基督,與人和睦。這種結合經義于實際生活的教導也見于保羅其他書信:《帖前》4章;《帖后》3章6節以后;《加拉太書》5章;《歌羅西書》3章及《以弗所書》4章。
作“活祭”是基督徒生活的一個基本原則。祭是獻給神的。舊約時代主要以牛、羊為祭。祭牲獻在壇上都是已死的;“活祭”強調信徒不拿已死的東西獻給神,而是獻上有屬靈新生命的活活的自己(參6:4)。
“身體”指我們整個自己,不只是血肉之軀?!笆谭睢痹暮汀熬窗荨睘橥蛔郑ū容^9:4;來9:1,6)。信徒將身體獻上是發乎心靈的全人的侍奉。
12:2
“效法”指外面的仿效,“變化”指內心的更新,是兩個相對的字眼?!笆澜纭睘榘ń袷佬皭号c腐敗事物的總稱,非僅指物質宇宙。保羅強調人須在道德上更新思想與意志,經歷試驗與錯誤的過程(“察驗”),才能有徹底的改變,才能有力量追求完美,明白神所要求于我們的是什么(“旨意”),在靈性與道德上不斷的長進(“善良”),得到祂的喜悅。
12:3
保羅這句話是對每一個人說的(“各人”),誰也不例外。他用三個希臘字phronein,hyperphronein和sophronein來說這句話,后二字包括了前一字在內,但意思則一個比一個深刻。中文譯為“看”,“過于當看”和“看得合乎中道”,可說譯得傳神而恰到好處。不過第三字sophronein除了指對自己應冷靜衡估之外,還指生活也應不偏不倚,敬虔且合乎中庸之道。
信心是基督徒生活的記號,也是衡量侍奉能力的標準。這里的“信心”包括神賜予人的各種恩賜在內?!兑愿ニ鶗?:7說我們蒙恩,是照基督所“量給各人的恩賜”,可為此處所說“分給各人信心的大小”作注腳。保羅勸人在屬靈的事上別過分高估自己,因為我們的能力均為神所賜。
12:4
保羅把教會比作一個人的身體:教會是一個團體,肢體應彼此配搭。參看《林前》12:12;《以弗所書》4:15;《歌羅西書》1:18。肢體的功能不同,但同為身體健康生長與活動所必需,故應寓同于異中。
第6節中的“恩賜”,希臘原文作charismata,指神賜人的特別才能,供應身體(教會)的諸般需要。恩賜可以是超自然的,例如說預言、行神跡等,也可是一般生活與工作上的,象教導、勸慰等?!爸卫怼敝钢卫斫虝智?4:40)。
“憐憫人”大概指教會中的慈惠工作。
“照著信心的程度”可能與3節“信心的大小”同義。參3節注。
12:9 本節至章末的21節,自成一格,近乎中國的治家格言或處世寶訓。其出發點是“愛”字,也是基督徒倫理的核心。
愛最容易落入虛偽中,故愛不可只在口頭上,應在行為上有真愛的表現。參《林后》6:6;《彼前》1:22。
12:10 信徒對主內的人應象對家里人一樣關懷愛護。各人應看別人比自己強,處處謙遜,明白神給每一個人都有他的長處,值得自己學習。參《腓立比書》2:3。
12 :12
信徒的盼望何等確切,內心哪能不喜樂??墒鞘郎蠎n患在所難免(約16:33),我們因為滿懷希望,所以能忍耐致勝,克服萬般苦難,也不懼迫害。我們不但在困難中應禱告,也應隨時隨地禱告與神交通,這是保羅自己得勝的經驗(參1:9-10;帖前5:17)。
12:13
信徒對人有應盡的社會責任,對主內的人(圣徒)尤其如此。對客人要樂意款待(比較太25:35;提前3:2;5:10)。用愛心接待客旅,有時不知不覺就接待了把好信息給我們的人,得到造就(來13:2)。
12:14 這是主基督的教導,要為逼迫我們的人祝福(太5:44;路6:28)。保羅重申此教訓。
12:15
信徒本著愛心,不但能與憂傷的人同憂,分擔他的憂愁;也可以與快樂的人同樂,不因人家的成就或幸福而生妒忌。參《林前》12:26;《腓立比書》2:17-18。
12:17
這也是主基督的教訓,教人不要“以眼還眼、以牙還牙”(太5:39-42)。不只是消極的不以惡報惡,而且應積極的去與眾人和睦(18節),并愛你的仇敵(20節)?;酵降男袨槿绻c常人的道德尺度無異,與不信的人毫無分別,如何能見證基督?保羅引用《箴言》3:4的話,勉勵信徒要做眾人都認為高尚的事。
12:18 這也是本諸主基督的與人和睦的教訓(太5:9;可9:50)。與人保持和睦的關系并不容易,但應盡力為之。
12:19-20
此處兩節經文分別引自《申命記》32:35和《箴言》25:21,目的在勸勉基督徒勿報復。20節“把炭火堆在他的頭上”是說應該以德報怨;這樣做反可教人真心悔悟,化敵為友。把炭火堆在頭上為一種酷刑?,F在餓了給人吃,渴了給人喝,用德用愛堆在敵人頭上,會比炭火酷刑更有效,讓他從心底里改變。此語也可指埃及一種贖罪儀式,犯罪的人要頂著一爐熊熊的炭火,以示悔悟。保羅勉勵信徒應以德以愛為“炭火”。
12:21 本節為信徒待人接物的教訓的總結,人應積極地去以善勝惡。